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92年),被教皇尼古拉斯九世(NicholasⅨ)派往中国传道。初时倍受中国各教攻击,但因元朝采宗教自由政策,而且他得皇帝信任,经过十一年的努力,终于在北京建立了两座教堂,会友六千。他又收留了一百五十个孩童,训练他们事奉,协助传教。一三三〇年他去世时,中国已有十万天主教教徒。五十年后,元亡明兴,汉族重建天下,驱逐外国宣教士,天主教宣教事工遂停顿下来。
一五〇〇至一七五〇年间,天主教再度东来。最成功的天主教宣教机构要算是罗育拉(Loyola)创立的耶稣会。短短两百多年间,他们在中国设立了四十二个宣教站及一百五十九座教堂。一六一七至一六五〇年,信徒由一万三千增至十五万,一六六四年更增至二十三万七千人。
耶稣会最著名的宣教士有以下几位:
一、沙勿略(FrancisofXavior)
沙氏在印度(India)很成功地工作了七年,无数的人因他受了洗。他本打算转去日本,但日本人问他:“若你的信仰是真的,为什么中国人不信你所传的道?他们是一切智慧之源啊!”这一刺激,遂使沙氏决意向中国进军。
他想尽千方百计,拟循正途或旁路进入广州,继而想偈见皇帝。可是他在广东海外的上川小岛等了一年,仍不得其门进入中国,失望之余,于一五五二年终,患高热病,孤独死于上川岛一块大石上,遗下的简陋衣具给人窃去。他的死讯激起了信徒很大的悲哀,但也挑起了无数宣教士的心,继其遗志,进军中国。
二、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
利氏的上司华利兰利(Valignani)很有负担向中国传福音,曾在澳门,面向大陆,含泪向大陆呼喊:“顽石啊!顽石啊!你何时开启?”
利氏进入中国,是先以西文珍贵的礼物,买得两广总督的人情,得以在广州、肇庆、韶州一带居住,传教建堂。工作初时遇到极多的困难,然而利氏有无限毅力忍耐,不断奋勇工作,慢慢把工作进展到南雄、南昌、南京,最后到达北京。
利氏的传教方式乃是以学者之身分出现于上层社会,以学术及教义讲解吸引信徒。最著名的信徒有中国学者徐光启、李之藻及杨廷筠等,这三人被称为早期天主教三台柱。
一六〇一年,他抓到机会将钟表及风琴等呈献给明帝万历,虽然他不得观见皇帝,但仍获准居留北京。后来他在历法及天文方面对朝廷有功,皇帝封他及同工为钦天监,是最早担任官职于朝廷的外国人,由是开了先例,以后任官职者继有汤若望(J。A。Schall)及南怀仁(F。Verbiest),都是天文学者,又是天主教的传教士。这样的身分给利氏等人开了传道的门及影响力,使耶稣会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传道通行无阻。在短短的几年间,领了约二十五万人归入天主教。
天主教在华宣教所以成功,最重要之因素在于宣教士之委身。他们彻底奉献,把自己全身、全心和毕生交给主,直到死在异乡,没有一点保留,没有一刻回顾。
此外他们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团结,再加上熟悉和尊重当地文化,着重造就本地人才等,都可做为日后宣教士的借鉴。
当然他们有些手段不合理,如送礼贿赂、偷渡入境、讨好大官学者、过分宽容习俗等。但整体而论,他们的宣教事业是有果效的。
三、马礼逊:第一位来华的改革宗宣教士
家庭及教会的宗教教育,能培植一个伟大的宣教士。马礼逊生于基督化家庭,自小背诵圣经,十二岁时能将《诗篇》第一一九篇背诵无误。他一度生活放纵,但很快就醒觉过来,生命起了改变,发奋读经祷告,辛勤工作。每当工作的时候,常把圣经放在一旁,边看边做,此后还有奉献心志,愿意受训往海外宣教。神在他受训期间,把中国的异象给了他,他接受这个巨大的挑战,说了一句感人的话“我们此去,必须先有视死如归的决心。”这种决死的心成为他后来在中国克服困难的力量。
马礼逊于一八〇七年自英经美到达广州,当时满清政府闭关自守,严拒“洋”人入境,只准东印度公司属下的商人进入广州,而且甚多禁令,政府更下令,凡教外人中文者,需处死刑。马礼逊千方百计进入广州后,节省开支,租了一货仓的下层,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伟大宣教事业。
他入乡随俗,穿戴中国服饰,蓄长辫子,吃中国菜,秘密用功学中文。一位天主教教徒不顾性命,教他中文,助他译经。但是因为他是宣教士,东印度公司为了维护贸易,不愿承担他居留广州的风险。为免被驱出境,他不得已加入东印度公司为译员。这决定与他宣教的心志相远,差会也不谅解。他在给差会的信中,有以下的解释:
1。工作可使他安全居留。
2。有助中文进步。
3。有薪金。
4。消除东印度公司对传教士的仇视。
马氏受聘印度公司同一天,与玛利莫顿小姐(MaryMorton)结婚。但因清廷规定,妻子必须留在澳门,而公司却要他至少半年居留广州。夫妻长久两地相隔,是早期宣教士须付出之代价。马夫人体弱,长子出生即告夭折,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一八一五年离澳返英。此去一别六年,直到一八二一年才返澳门团聚。可是返澳不久,马夫人便因病死亡,葬于澳门,留下一双儿女,马氏经此打击心灵创伤极大。次年,同工威廉士·米怜(WilliamMilne)又死于马六甲(Malacca),使他更是伤痛。但重重的打击,使马氏在悲病中操练得更坚强忍耐,一生没有退缩,至死忠心。
马礼逊研究中文,翻译圣经,颇有成就。可是当时购买中文书,学习中文及印刷中文,都为清廷严禁。马氏不理禁令,一八〇八年写完《华语初阶》,译成《使徒行传》,以木版刻字印成。次年他又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二年出版《真道问答》,一八一三年译完全本新约,一八一九年完成全本圣经,一八二二年他又编印六卷《华英字典》等。他与同工米怜博士于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训练宣教人才,协助传福音,并在当地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ChineseMonthlyMagazine),这是我国第一份报纸。起初此报每月只印五百份,后增至两千,由梁发负责把福音小册子按时一同分送。从以上的成果,可以看到马氏的恩赐,他是一位多产的译作家。
马氏一生带领信主的人不多,第一个是蔡高,马氏为他洗礼,不断为他祷告,望他成为将来大收成的初熟果子。第二个名梁发,后来献身做了中国第一位牧师。马氏因体弱多病,一八三四年死于澳门,离世时只得著中国信徒三四位,但他却在中国打开了一条福音的大道,是中国基督教宣教运动的先锋及鼻祖。
问题研讨
一、请针对以上几项华人差传的弱点提出补救的方法。
二、华人在超越文化差传工作上有什么便利之处?
福音出中华
神在圣经中多次清楚指示我们:教会不能满足于接受福音与享用神丰盛的恩典。一棵果树若只是肥壮茂盛,没有果子,便失去存在的价值,不能满足主人的要求。华人教会领受了福音,若只是满足于灵命扎根、组织完善,与建教堂、训练传道人等,仍未能达到主的要求。
安提阿人接受了福音后(参徒十一19…23),教会建立,渐渐成长(参徒十一24…26),不久便起来差传(参徒十三1…3)。腓立比人接受福音后(参徒十六13…15),在吕底亚的家成立教会(参徒十六40),渐渐有了组织,设立了监督及执事(腓—1)。但他们不停在这个阶段,更差派了以巴弗提出外作宣教士(参腓二25,四18)。
感谢主,神在过去的年日中,已把华人教会推向海外福音工作,其实早在华人教会还没正式成立差会以前,神已差派很多信徒往海外去建立教会。以下我要告诉大家几个故事。
一、分散各地的华人成了宣教先锋
印度洋某岛上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新娘从广东梅县嫁往毛里求斯(Mauritius),这女子是基督徒,嫁入未信主的夫家,多方受压,可是仍勇敢向人见证,努力传扬福音,带领儿女亲友信主爱主。后来时机成熟,便与当地信徒成立教会,发展圣工,聘请传道人,继而把异象扩大,到别的城市开拓新的福音站……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Indonesia):一李姓卖布匹的山东信徒,因经商关系返往印尼。起初他趁沿途逐户兜售之便,打探当地信徒踪迹,找机会散发单张和传福音。过了一段日子,他与数位信徒举行聚会,建立了教会。
第三个故事发生于美国(U。S。A);一学生到美国留学,离港前曾祷告求主保守,免在异地失去信心,并使用他作施福的器皿。到了美国,他先到白人教会聚会,后来又参加西国同学的校园团契,只是看到学校里中国同学和唐人街的中国人甚多,心想为何不向他们传福音呢?于是他接受短期个人布道训练,在校园中向中国同学传起福音来,继而又组织查经班。毕业后他获准在美居留,因为看见查经班接触的对象有限制,便在家中开设家庭聚会,向不同年龄阶层的华人传讲福音。后来有点发展,又在华人聚集的地方租了一所学校,成立教会,查经班的同学也来参加,合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教会。
以上的信徒并非宣教士,他们因环境而分散,把福音带到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工作与宣教士相似,可说是宣教工作的先锋。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八4、5)“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