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与悟_圣严法师-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段话告诉我们,永嘉玄觉在未闻六祖惠能开示之前,他还执著生死的问题,如果不了生死,一旦无常到来,究竟何去何从,这是多么重要而可怕的事!当六祖惠能告诉他不需要害怕生死,也不需要担心生命的无常,只要体会到生即是无生,迅速无速,那就是生死已了,无常不在。永嘉听到这样的开示之后,就把生死的大事解决了,所以要说迷时如做梦,悟后如觉醒。梦中有生死,觉后无世界。所谓无生就是无著的意思,不起烦恼,就是不生分别。畏生死则求涅槃,厌苦欣乐,无非是执著。心无执著,就不在乎生死的可怕,也不会认为涅槃之可取。这是禅悟者对生命的态度。
    (二)大珠慧海(马祖道一的弟子)云:“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又云:“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显。本来,涅槃和生死、垢和净、缚和解,都是相对的。惟有从生死才知有涅槃,从垢才知有净,从缚才知有解。因此,追求涅槃一定是在生死中,追求清净一定是在垢秽中,追求解脱一定是在束缚中。惟有心无所著,既不畏惧生死,也不追求涅槃;既不讨厌垢秽,也不心喜清净;既不感到束缚,也就不用解脱。那才是活活泼泼、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禅的生命现象。
  六、禅是活泼的生活
    禅的本身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生活的理念、方式、内涵。不过跟平常人的生活不同。禅者生活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追求什么、表现什么、丢掉什么,也不一定要为环境的好坏而欢乐及苦恼,只要跟着一般的人过平常的生活,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不做。努力,既不为自己也不为他人,只是尽其生活的责任。所以,他的原则,既是心不随境,同时也心不离境。不随境迁,是禅定的功夫;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能寂所以离相无相;能照所以日常活用。活用而不流俗,亦无烦恼,那是智慧的功能。普通的人,心若动便迷失了自己,心若静便闭塞了自己,那不是禅者的生活。
    现在举二个例子如下:
    (一)《六祖坛经》云:“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这个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是因为六祖惠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见到二僧议论风和帆,一曰风动,一曰帆动,争持不下。惠能大师告诉他们:那个动的现象,既不是风也不是帆,而是你们二位自己的心,心随境动。所以知道景物在动,这是常识,并没有错。如果深一层考察,知道景物在动的,是人的心,也没有错。如果坚持认为帆动或者风动,就成了引生烦恼的原因。可是,凡夫的心动,叫作分别和执著,因为他有主见,就是心有所住,就会失去活泼自由的精神。禅悟者的心,照样会动,不过心无所住,没有执著,所以是智慧的照明作用。因为心无挂碍,所以活泼自在。
    (二)《六祖坛经》的“无相颂”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云:“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类似这样的理念,在禅籍中可以发现很多,许多人误解禅宗,扭曲佛教是消极、逃避、厌世的,也的确有许多学佛学禅的人,表现出这样的心态。事实上,禅宗是绝对积极、人世、化世的。它不仅是理论、也不仅是信仰,而是一种活泼、自在、踏实的生活。只要能够练习和体验到不因为顺逆环境而产生爱瞋的冲动,就能太平无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平常生活之中,离开平常生活而追求佛法,那就像是龟毛兔角,根本没有这样的事。因为,悟前的禅者,只要知道他们未悟,便与悟境相近,一旦发现事实本来如此,摆下一切欣厌的执著,就是悟境现前。可见,迷与悟,原来贴邻而住,甚至就是一物的二名。智慧生于烦恼而用于烦恼。拖泥带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爱此瞋彼,就会处处障碍。如果,见怪不怪,知道是烦恼而不拒不迎,当下就是智慧,就能左右逢源地洒脱自在。
 七、禅是运水与搬柴
    现代人的工作所得称为薪水,有它的典故,是指古代的读书人和官吏,淡泊清廉,生活得非常节俭,朝廷所给的待遇,仅够买柴烧水,而不敷主食与副食之需,所以称为薪水。
    在古代禅修者的生活,比之于书生还要简朴,连柴与水都无人提供,必须自给自足,所以人人需要劳作,每天的恒课之中,一定会有运水搬柴的“坡事”。故在禅语之中,就有庞蕴居士(公元七八五—八○六年)所说的“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便是禅悟者的生活写照。这也就是说,对于禅者而言,日常生活中,处处是禅机,待人接物时,事事有禅意。
    生活就是禅。在今天的社会,除了家庭生活还有工作的环境、社会的环境,在工作的环境之中,又有工、商、农,还有军、公、教,乃至自由职业的宗教、文化、娱乐、餐饮等生活方式。不像古代禅者生活那样的简单,从早到晚只有寺院的作息。所谓吃饭、睡觉、走路,以及厨房和庄园的工作。所以在禅宗的语录中,常常发现禅师们就用这些生活现象,来表达他们活用的智慧。例如:
    (一)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马祖道一的弟子):“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问:“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眠。”
    (二)有一僧问沩山灵佑:“师的道法为何?”师曰:“一粥一饭。”
    (三)有一僧问赵州从谂(公元七七八—八九七年):“学人迷昧,乞师指示。”师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师云:“洗钵去。”
    (四)黄檗希运(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间殁)曾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
    以上四个例子,都讲到吃饭,其中一个例子讲睡眠,一个例子讲行路,实际上,就是以此而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的生活行为。未悟的迷人,把“道”看得很玄,想得很远,真像儒圣所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是通常禅者的体验,“道”并没有那么神秘。只要凡事离瞋、离爱、离自我中心的价值判断,那就是道、悟、解脱、智慧。总之,禅不离现实的生活。
    在两年前,有一位居士,送我一盒好大的紫色葡萄,经过供佛之后,他一定要我吃给他看,我初尝一口,觉得非常鲜美,甜度适当,而且有馥郁的清香,所以我连声说好吃,旁边一个弟子见了就说:“看,师父也贪吃。”那位居士在一旁,看了非常欢喜。到了第三天,那位弟子把葡萄依旧全部留给我吃,而那位居士又给我送来了另外两盒同样的葡萄。我就对他们说:“我没有准备开葡萄酒厂,干吗把这么多的葡萄给我?”
    他们一僧一俗,异口同音:“怎么师父前天爱吃,今天又不爱吃了?”
    我向他们笑笑,叹一口气:“好吃,是事实,贪吃则不然。”然后告诉他们:对于一个修行的人而言,应该也有和常人具备的常理、常识和常态的价值判断,但他如果对好的就贪,不好的就瞋,那就离开了道心。
八、禅非南北与东西
    本文开头就说,禅境不是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思考而加以说明解释的,所以称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外别传的心法。凡是时间上的过去、未来、现在,空间上的前后、左右、上下,都是符号的标志,没有一定的意义,也不代表实质的东西。但是,宇宙的存在,离开这些之外,也就成了虚无的观念,但看我们如何去体验,是则处处是,非则样样非,这在禅宗的公案之中,也可以见到不少的例子,那就是不离方位、不着方位:不离时空、不着时空的禅者境界。
    (一)《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到五祖处,说自己是从南方来,五祖就说:“欲求何物?”答:“求作佛。”五祖云:“汝是岭南人,又是 獠,若为堪作佛?”六祖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二)赵州从谂在北方教化,有僧新到,便问:“什么处来?”僧答:“南方来。”师云:“佛法尽在南方,汝来这里做什么?”僧答:“佛法岂有南北耶?”
    师叹曰:“只是个担板汉。”
    以上两则对话,看来似属于不同的层次,第一则中的六祖惠能认为: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应该南北平等。五祖弘忍对之未表示肯定,也未表示否定。第二则中的僧人认为:佛法没有南北之别,便被赵州禅师指为用肩担板的笨汉。事实上,禅悟者为了考验学人,说南说北,目的是在声东击西,只求破除学人心中的执碍,不在于他们所说的南北东西,若能当下会得,便成禅悟的灵机。
    (三)马祖道一的弟子西堂智藏(公元七三五—八一四年),往见慧忠国师,忠问:“马大师说什么法?”藏即从东过西而立,慧忠国师曰:“只这个,更别有?”智藏却过东边立。忠国师云:“这个是马师的,仁者做么生?”智藏禅师曰:“早个呈似和尚了。”
    这则公案中的一主一宾,相互问答,有色有声,活泼自在,有言等于无言,无言即是有言。马祖大师的“法”,只可以心领神会,不可用口说手呈。因为四大威仪的行、住、坐、卧以及时空的任何一点,是则全是,非亦全非。所以,从东到西是,从西至东也是,那便是任运自在的表现。如果心有所钟,念有所执,便会触途成滞,处处不通,样样不是。
    不管你是不是信佛、学佛,禅悟者的这种心胸,则不可不知,不得不学。那会使你生活得更加丰富、更加愉快,更加踏实、更加自在。
    (本文纲目的一大部分,一九九○年十二月八日讲于纽约庄严寺。后经补充,成稿于同月十日东初禅寺)
  禅——人类意识
    由于时间的限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