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纾饩投粤恕K哉飧鲇ㄊ兰溆氤鍪兰洌悴拍苷嬲玫角寰恍摹�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在古时候是印度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称,我们要明白他的意义。什么样的人称做沙门?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样的人就叫做沙门。那么由此可知,沙门不一定专指出家人,在家人要是专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么他也是沙门。上辈往生必须具备这样基本的条件。从这一个基本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才能相应,这一个条件比我们孔老夫子在世所具备的条件还要高,还要清净,夫子具备的这条件,在我们中国佛门当中,把它列做出家人的标准,所以出家的时候他的标准是要养五德,修六和,六和是佛订的,五德是孔老夫子建立的,温、良、恭、俭、让。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比夫子这个德行还要高。我们没有这样的品德,没有这样的操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生到西方世界不是上辈往生。这个上辈在九品里面上三品,这是我们要晓得的。那么,这个上三品太高了,我们想想不够格啊!下下品往生就可以啦!下下品后面会讲到,我们能不能具足下下品呢?要记住,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条件了,没有这个条件,成天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就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所以,要知道西方世界是个清净世界,是个道德标准非常高的世界,想想我们能够跟那些人相处吗?那些人心地都清净、纯净。我们一天到晚还搞是非人我,弥陀虽然慈悲,唉!我就让你来吧!那些人不理会你,你跟大众不能相处啊!还是去不了。所以诸位同修要想在这一生真正往生,要记住要修养品德,要符合经上所讲的标准。我们有这样的标准,真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那是上辈往生的基本条件。只要具足你一定是这个品位,不是这个品位,那佛就妄语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六十九卷(二次宣讲) B2…5…69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九面,倒数第二行,从末后两句看起。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这个五句可以说是往生西方修学的重要条件。因为这个上、中、下三品往生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那么,由此可知,净宗修学的方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离不开这个五句。所以这五句就非常重要了。

  那么,首先说‘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怎么发法?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他很想发菩提心,发不出来,这都是讲老实话,他发不出来,实在讲呢?他不是发不出来,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看看大乘起信论,看看观无量寿经,这上面对于菩提心的解释,越看越迷惑。起信论上跟我们讲的菩提心的本体是直心,其作用是深心与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所以这作用有两种,换一句话说,一个是对自己的,一个是对别人的。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名称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第一个是至诚心,第二个与起信论相同叫深心,第三个叫发愿回向心。这个发愿回向心就是大悲心,他受用。如果将经论合起来看,意思比较上明显一点;什么是直心呢?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现在问题又来了,到底什么叫直心?什么叫至诚心?每一个人都说我这个心很诚,晚近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过去读书人几乎没有不受佛家的影响,不信佛的人也读佛经,也受佛法的影响,他这个诚下了个定义是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定义下的很好,确实跟佛法所讲的标准相应。你心里面动个念头就不诚了。为什么呢?有念皆是妄。那么由此可知,至诚心要发出来确实不容易。如果就一般经论上来看,凡夫没有菩提心,二乘没有菩提心,阿罗汉跟辟支佛都没有,权教菩萨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那到底谁才发了菩提心呢?你要看看大乘起信,那是什么人是大乘?大乘起信这刚刚入门,不是小乘是大乘了。必须破一品无明,菩提心才现前。就发出来了,这是什么地位呢?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

  所以大乘起信,那大乘是指谁?圆初住、别初地。起信论是对他们说的,楞严经也是对他们说的,金刚经还是对他们说的,你看金刚经上那个标准不是摆在那里,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这不是菩萨,不是什么菩萨呢?不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菩提心一发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依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没份,我们怎么发法?发不起来。

  起心动念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嗔、痴、慢,还有妄想、执着,你那来的菩提心呢?那么我们看到这一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没指望了。一向专念也许可以做得到,这菩提心没法子发了,这个是一般大乘经论的说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发菩提心,是经论里面所没有的,经论过去历代祖师都没有这种说法。他怎么说呢?他说: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的创见,是蕅益大师的发明。他这个发明有没有错误呢?如果我们深入经藏,就体会到蕅益大师这一句话的真实性、可靠性。他一点都没有说错,只是古来的祖师大德没有早一点发现,如果早一点发现,不知道多少人得度往生?为什么呢?因为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圆证三不退。那就是法身大士。

  所以,我们要照一般经论上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我们实实在在没有能力发起来。这个一念真诚恳切的心求生净土,这个一般不认识字的老太婆都发的起来。

  蕅益大师说出这样的话,博得印祖的赞叹,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他老人家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把要解真是捧到了顶点了。那么我们晓得印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那么作要解的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蕅益大师没有露身份,能够值得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啊!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普通一个人不可能把弥陀经讲得那么样的透彻,那么样的明白。

  所以弥陀经得要解,经义才真正大白,许多疑惑我们才断掉。因此我们要依弥陀经来修学,那就一定要依要解,蕅益是依莲池为老师,老师有疏钞,博大精深。所以这两种注子合参,合起来参考,弥陀经的经义你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指导我们修学一条光明的道路。求愿往生,发这种心的人很多,太多太多了,符不符合本经发菩提心这个条件呢?实在讲不见得。为什么不见得呢?虽然发心求生净土,这个心不真实,这个心不恳切,古人所讲的叫‘露水道心’。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发这么一点道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摆在面前这些念头就没有了,道心就没有了,这怎么能成就呢?

  所以我们仔细从菩提心这个字面上来观察,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觉悟是对迷惑而说的,你不觉悟就是迷,迷在那里呢?迷在五欲六尘,迷在名闻利养,迷在妄想执着,那就不是菩提心了。迷于人天福报,那来的菩提心?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妄的。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知道一切都是虚妄的,这叫看破。看破之后对于万事万物决定不取不舍。于一切境界当中没有取舍这个念头,这叫做放下。真正看破、放下这个人觉悟了。觉心清净啊!他的心一样都不会沾染。

  如果知道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生到那个地方人无量寿,树木花草也无量寿,他要真正发现了,真正知道了,决定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觉,这是彻底觉悟。文殊、普贤十方等觉菩萨,那是我们的榜样,除非不知道,知道这一个事实真相,没有一个不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把我们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放在心里。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你心里面还有我们这个世间人与事,你就没有菩提心,你虽然念佛,只有底下这一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靠不住。真正这个心里面,我们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一切法,确实没有一丝毫牵挂,念念当中都是弥陀本愿功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一种人念阿弥陀佛,这个专念,早晚十念都是专念,都符合这个专念的标准,他一天都没缺,他怎么不专?

  蕅益大师在要解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就决定在菩提心上,这个菩提心就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心,这是你往生的关键。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也不是说多少,是功夫的浅深;功夫深的念到一心不乱,妄想、执着完全没有了,这功夫深的。功夫浅的叫成片,成片呢?就是这佛号一天到晚一句接一句不间断,这叫成片,你的烦恼、妄想虽然有,不起作用。为什么呢?这个佛号把它压住了,有这种能力那就笃定往生了。上等功夫理一心不乱,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乱,下等功夫就是功夫成片。不到这样的程度,都不能往生。这是诸位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所以我们得常常想一想,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的修学都没有成就,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这一个机缘,这个机缘绝对不是你生生世世都能够遇得到的。彭际清说的话没错,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彭际清讲的。从时间上来讲希有难逢,夏莲居老居士说:亿万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