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对于民国初年那些介于上层读书人和不识字者之间、但又想上升到精英层次的边缘知识分子来说,以白话文运动为核心的文学革命无疑适应了他们的需要。陈独秀当时就已指出:〃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 
      若仔细观察,陈独秀所说的白话文的社会背景,实际上就是那些向往变成精英的城镇边缘知识分子或知识青年。  
        
       
      自己也从基层奋斗到上层的胡适非常理解这种希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态。他在后来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的〃导言〃中说:〃小孩子学一种文字,是为他们长大时用的;他们若知道社会的'上等人'全瞧不起那种文字,全不用那种文字来著书立说,也不用那种文字来求功名富贵,他们决不肯去学,他们学了就永远走不进'上等'社会了!〃 
       
        
       
      象孔子一样,胡适希望能够向学的人都有走进上等社会的机会,所以他特别注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联。他刚从美国回来时就注意到:〃如今中学堂毕业的人才,高又高不得,低又低不得,竟成了一种无能的游民。这都由于学校里所教的功课,和社会上的需要毫无关涉。〃 
      且不管胡适所说的原因是否对,他的确抓住了城市社会对此类中学生的需要有限这个关键。高低都不合适,正是边缘知识分子两难窘境的鲜明写照。  
        
       
      这些人的确最支持白话文运动。正如胡适所说,文学革命能很容易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白话文本身的简捷和易于教授〃。他更明确指出,文学革命就是要把〃大众所酷好的小说,升高到它们在中国活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小说的地位升高,看小说的〃大众〃的地位当然也跟着升高。胡适并有意识地〃告诉青年朋友们,说他们早已掌握了国语。这国语简单到不用教就可学会的程度。〃因为〃白话文是有文法的,但是这文法却简单、有理智而合乎逻辑,根本不受一般文法转弯抹角的限制〃,完全〃可以无师自通〃。简言之;〃学习白话文就根本不需要什么进学校拜老师的。〃实际上;〃我们只要有勇气,我们就可以使用它了。〃 
       
        
       
      这等于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会写字并且胆子大就能作文。这些边缘知识分子在穷愁潦倒之际忽闻有人提倡上流人也要做那白话文,恰是他们可以有能力与新旧上层精英竞争者。转眼之间不降丝毫自尊就可跃居〃上流〃,得来全不费工夫,怎么会不欢欣鼓舞而全力支持拥护!到五四运动起,小报小刊陡增,其作者和读者大致都是这一社会阶层的人。从社会学的层面看,新报刊不也是就业机会吗? 
      他们实际上是自己给自己创造出了〃社会的需要〃。  
        
       
      据邓广铭先生回忆,1923…1927年间他在济南山东第一师范念书时,参加了〃书报介绍社〃。该团体〃主要是售书,但出售的都是新文化方面的书,如北边的新潮社。北新书局、未名社,南方的创造社、光华书局出的书,我们都卖。我自己每天或隔一天利用业余时间在校门口卖书两点钟。〃这就是〃新文学〃的读者群。邓先生也因此〃对北大特别崇拜,特别向往;〃最后终于辗转考入北大念书,但这些趋新边缘知识青年中未能考上大学的当大有人在。 
      白话文运动对这些人有多么要紧,而他们的支持拥护会有多么积极,都可以不言而喻了。  
        
       
      胡适的主张既然适应了民国初年社会变动产生出的这一大批边缘知识分子的需要,更因为反对支持的两边都热烈参与投入,其能够一呼百应(反对也是应)、不胫而走,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胡适写文章是有心栽花。他〃抱定一个宗旨,做文字必须要叫人懂得;〃为此而改了又改,就是〃要为读者着想〃。胡适关怀的不止是他自己是否懂,而且是〃要读者跟我的思虑走。〃这样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明白清楚〃的结果是〃浅显〃,而浅显又适应了边缘知识青年的需要。同时,他作文既然不是〃只管自己的思想去写〃,而是〃处处为读者着想〃,有时或不免因为想象中的读者的缘故要收束或张大〃自己的思想〃,这或者使胡适所表述的未必总是完全代表他的本意(应至少代表了大意)。但这样与一般作者不同的一心一意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苦心,在民初思想接收者渐居主动地位时,就给胡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正面回馈。 
       


        2007…2…27 19:32 回复 
         
        drewjet 
        2位粉丝 
      16楼
        
       的确,正是向往〃上层〃的边缘知识分子才是西向知识精英的真正读者听众和追随者。蔡和森在1920年夏天就观察到: 
      他〃所见高明一点的青年多带一点中产阶级的眼光和国家的色彩〃。 
      蔡氏当时正在法国勤工俭学,他所见的〃高明一点的青年〃,大致不出边缘知识分子范畴。这些人〃多带有中产阶级眼光〃这一点很值得注意,此时与清季的社会构成已很不相同,而各社群的自我定位尤与前相异,边缘知识青年这时已未必自视为〃中产阶级〃(这一点遍观《新民学会资料》中的通信随处可见);正由于其有意追随精英,所以才〃思出其位〃,具有与其实际地位不那么相当的〃眼光〃。 
       
        
       
      文学革命无疑给边缘知识分子提供了方向和出路。当他们从茫然走向自觉时,也必定要想发挥更大更主动的作用。作为西向知识精英的真正追随者,向往〃上层〃的边缘知识分在在知识精英面前代大众而为一种想象的听众;而他们在大众面前有时又代精英执行士的社会领导作用,并将其所接收的再传布给大众。这样的中介功用至少部分弥合两者的疏离,但有时也可能造成双方虚幻的接近感。 
       
        
       
      边缘知识分子在对大众立言之时,其口号仍基本是从知识精英那里传承来的西向口号,这是近代中国全社会或多或少都有尊西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边缘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故在沟通双方时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愿望和观念转移到两造身上。更因其中介功用的不可或缺,结果不但影响双方,更有因替代而成真的情形。钱穆观察到的精英往西走而大众民族主义情绪尚强的现象,部分也有边缘知青的作用。盖西化口号下所包含的实际内容,经边缘知青转手后,到一般民众那里已大为淡薄。如果说近代中国人表露出的民族主义情绪有一个自下而上逐渐淡化的现象,可以说其西化倾向也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淡化过程。这里面边缘知识分子的中介作用是有特殊意义的。 
       
        
       而且,正因为边缘知识分子所掌握的中西学均有限,反容易自以为〃已学通〃而行动更大胆活泼。  
        
       他们的行动能力的确是超过知识精英的。林白水在1903年说:〃你看汉高祖、明太祖是不是读书人做的? 关老爷、张飞是不是书呆子做的? 
      可见我们不读书的这辈英雄,倘然一天明白起来,着实利'厉'害可怕得很。〃不过,林氏马上又指出:〃书虽然来不及去读,报却是天天要看的。〃 
      这透露出林氏所针对的,正是那些不太算得上〃读书人〃,却又还能看报者。正因为边缘知识分子胆大肯干,一般民众渐得出他们在〃干〃而知识精英只会〃说〃的认知。 
       
        
       这样,中国传统中的反智倾向也得到某种程度的〃现代复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已点名攻击读书人说:〃谓其导民以知识耶? 
      吾见读书人多而国民愚也。谓其诲民以道德耶? 吾见读书人多而俗日偷也。〃这些人〃事无廉耻而嗜饮食,读书人实一种寄生虫也。在民为蠹,在国为蟊。〃

        2007…2…27 19:32 回复 
         
        drewjet 
        2位粉丝 
      17楼
      梁氏的观念很得林白水的同感,林氏也指出:〃我们中国最不中用的是读书人。那般读书人,不要说没有宗旨、没有才干、没有学问,就是宗旨、才干、学问件件都好,也不过嘴里头说一两句空话,笔底下写一两篇空文,还能够干什么大事呢?〃他特别指出,以前的读书人也还是有用的;〃但是现在的读书人比不得从前〃了。林氏本有替国民立说之志,他在1904年写的《国民及其意见》中说:〃你道这意见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么? 
      大家是国民,便大家都有这一番的意见,我白话道人不过替你们大家发表发表罢了。〃以前的士人是代圣人立言,现在林氏要代国民立言。立场一移,他就理直气壮地代国民断言说:〃现在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可望了。〃 
       
        
       
      到1915年北京政府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大部后,梁启超重申他对中国读书人的谴责说:〃今日国事败坏之大原〃,即种因于士大夫之恶劣。因为蠹国之官僚、病国之党人,皆士大夫也。〃劝老百姓爱国者,士大夫也;而视国家之危难漠然无动与中者,即此士大夫也;利用老百姓之爱国以自为进身之径谋食资者,亦即此士大夫也。〃不过梁仍主要是自责,他还是认为〃一国之命运,其枢纽全系于士大夫。〃所以;〃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我辈革面,然后国事有所寄。〃 
      这已是民国初年,梁启超仍存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士大夫观念,但他所说的〃士大夫〃,在社会学意义上已不存在,只能是〃读书人〃的同义词而已。  
        
       
      又几年后,杨荫杭说:〃魏何晏粉白不去手,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