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报局和报纸制造了就业机会,更确保了〃吃会饭者〃的存在与发展。 
       
        
       这其中尤以商界地位的上升和商人参与意识的增强最为明显,故〃民国以来,有两机关最忙: 
      一曰电报局,一曰商会。遇有问题发生,此两机关几无不效劳者,殆药中之甘草欤?〃以前商人见面,皆说本行之事。如今则〃身为商人,偏喜谈官场之事;身为洁白之商人,偏欲干预官场龌龊之事。〃官吏之除授;〃商人为之挽留、为之拒绝〃;官职之设废;〃商人出而建议、出而攻击〃。与新社会行为伴随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的价值观念:〃昔人以市井为小人,今日以市井为圣人。圣之则拜之,拜之则效法之。于是举国上下,皆以市道行之。宣传者,广告也,市道也。商贾谓之广告,不商不贾而登广告,谓之宣传。〃 
       
        
       
      如果杨氏所说的宣传与广告的关系可确立,则商人的参与政治恰给民国政治行为打上了他们特殊的烙印。以政治兴趣为主的〃商客〃这一政商之间边缘小社群的出现是民国社会(以及政治)非常值得研究而尚乏关注的现象。开会发电报等新行为可以成为一些人社会地位上升的凭藉,尤其具有提示意义。从杨氏充满挖苦的口吻中不难看出科举制废除后原来与读书人关系最紧密的政治现在却成为一些商人的兴趣所在,且至少部分为商人所盘踞;而逐渐开始退居社会边缘的读书人对此不仅感到不习惯,更甚不满意。 
       
        
       
      四民社会本是一个有机组合,士的消失与其他三民的难以维持其正业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商人与军人等传统边缘社群的兴起只是〃正统衰落、异军突起〃这一近代中国的显著特征在社会结构变迁之上的部分体现,与此同步的还可见一些居于各民之间的新边缘社群的出现。同时,伴随这些社会变迁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迄今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即原有的政治、军事群体的社会组成及其行为都逐步呈现非常规化。比商人和军人的积极政治参与更加突破常轨的,是〃游民〃和〃饥民〃这类新边缘社群对政治军事的参与。 
       
        
       科举制刚废除时,刘大鹏已经注意到〃世困民穷,四民均失其业〃的现象,他也已提出〃四民失业将欲天下治安,得乎?〃的问题。 
      约二十年后,杨荫杭发现当时的情形已更严重:〃有土而不能农,有巧而不能工,有货而不能商。〃鲁迅在1907年已观察到〃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杨氏更发现〃人民无事可为,于是乎多游民;人民生计断绝,于是乎多饥民。饥民流为盗贼,盗贼编为军人,军人兼为盗贼。游民流为地棍,地棍选为议员,议员兼为地棍。〃 
      既存社会结构已解体,而新的社会结构尚未稳固确立,整个社会遂渐呈乱相。  
        
       
      科举制本具有〃通上下〃这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为四民之首的最重要政治含义就是士与其他三民的有机联系以及士代表其他三民参政议政以〃通上下〃,而科举制正是士与其他三民维持有机联系的主要渠道。传统中国士人是以耕读为标榜的,多数人是在乡间读书,然后到城市为官。而做官之人或候缺或丁忧或告老,多半要还乡。人员的流通意味着信息、资金等多渠道的流通。概言之,科举制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实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中介作用,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的流动之中。在新教育体制下,大学(一段时间内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这意味着以前整个社会的循环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中止,其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

        2007…2…27 19:30 回复 
         
        drewjet 
        2位粉丝 
      10楼
      据章太炎所见,因读书人不返乡造成的近代城乡之别约始于兴学堂。盖兴学堂主之最力者为张之洞,由于张氏〃少而骄蹇,弱冠为胜保客,习其汰肆;故在官喜自尊,而亦务为豪举。〃此风气也影响到他办学堂:〃自湖北始设学校,其后他省效之。讲堂斋庑,备极严丽,若前世之崇建佛寺然。〃章氏以为;〃学者贵其攻苦食淡,然后能任艰难之事,而德操亦固。〃给学生以优厚待遇的本意在劝人入学,但〃学子既以纷华变其血气,又求报偿,如商人之责子母者,则趣于营利转甚。……以是为学,虽学术有造,欲其归处田野,则不能一日安已。自是惰游之士遍于都邑,唯禄利是务,恶衣恶食是耻。〃不仅不能任艰难之事,其〃与齐民已截然成阶级矣。〃 
       
        
       
      可知后来逐渐引起世人注意的读书人之〃脱离群众〃,部分也因传统的耕读生涯的中止所致。到民国后,章太炎进而观察到:〃自教育界发起智识阶级名称以后,隐然有城市乡村之分。〃所谓〃智识阶级〃,其实就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产物。太炎敏锐地认识到,由于〃城市自居于智识阶级地位,轻视乡村;〃就产生了城乡〃文化之中梗〃。 
      民初的知识分子学西人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正是那时城乡已分离的明证。但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得到时人的重视,也没有产生出什么因应的措施。  
        
       
      城乡分离使社会情形更趋复杂,读书人既然留居城市而不像以前那样返乡,乡绅的社会来源遂逐渐改变。乡绅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意味着道义的约束日减,而出现所谓〃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这是乡村社会秩序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大鹏在1926年注意到:〃民国之绅士多系钻营奔竞之绅士,非是劣衿、土棍,即为败商、村蠹。而够绅士之资格者,各县皆寥寥无几。〃 
       
        
       
      一般而言,民初中国的土地兼并仍不算特别厉害。然而中国乡村本不怎么互通,经济剥削和社会压制在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差异。在〃天高皇帝远〃的边远(离县城远也是一种边远)地区,或出现非常规势力的地区(如大军阀的家乡),不讲规矩的土豪可能偏多,的确存在剥削或压制特重的事例。在这样的地区,农民在经济上和社会待遇上被逼向边缘者必众。 
       
        
       
      有些地方的民间社会自有其制衡约束的体制,如四川的袍哥便很起作用,故四川贫困地区的农民当兼职土匪(棒老二)的不少,参加红军的却不多。但在民间社会制衡不能起到有力作用时,那些地区反对既存秩序和既存体制的情绪必强,正所谓革命的温床。即杨荫杭看到的〃不逞者乌合,即可揭神圣之旗〃。 
      在这些地方,闹革命(革命而曰〃闹〃,尤具启发性)的主张实最有吸引力。与城市的新兴社群及新社会行为一样,乡村这些变化也是整体社会结构紊乱的后果。  
        
       杨荫杭以为:〃民国之事,败于营棍子老卒者半,败于土棍地痞者亦半。土棍地痞,不配言自治自决,犹之营棍子老卒,不配言国权威信。〃 
      他观察到的二十年代中国总体社会景象是:各级当权者是政客军阀和土棍地痞,自不可恃;社会上具道德廉耻者多隐遁,老百姓又无心于国事,商人中有〃商客〃,读书人已处边缘,且学人中复有〃学客〃(详后)。这一片乱相的症结恰在于章太炎所看到的中国已无社会重心这一问题。 
       
        
       
      杨氏自己也注意到这一点,他指出:〃国家固应有柱石,所谓中心势力也。共和国家以大多数之民意为柱石。即降而至于军阀国家,亦有统一之武力为之柱石。〃但当时〃民意既弃如弁髦,各藩镇有'大者王、小者侯'之势,中央政府则自认为空空洞洞、飘飘荡荡之物,是虽有'国家'而无'柱石'也。无柱石,是无国家也。〃在这样的社会中,谁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杨氏的方案是〃造成一种中心势力,以大多数之民意为基础〃, 
      但那显然只能是一种美好而遥远的理想,在这样的中心势力未能造成之前,失去的社会重心总要有人来填补。剔去营棍、土棍、商客、学客等在杨氏眼中的贬义,他们无非体现出一些新兴社群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愿望和实际的努力。在众多边缘社群中,边缘知识分子恐怕是既有参与意识也最有竞争力的一个。 
       


        2007…2…27 19:31 回复 
         
        drewjet 
        2位粉丝 
      11楼
        
       三、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近代中国特别是民国初年的各边缘人集团中,介于上层读书人和不识字者之间的边缘知识分子是最值得注意而迄今尚未得到足够注意者。清季教育改革、特别是科举制的废除,即是大量边缘知识分子出现的一个直接原因。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向学〃之心从少到老不疲,清代便有百岁童生的盛举。但新学堂收生则有年龄限制。起初虽不乏二十岁上下的中小学生,但过三十者即极少见,以后入学年龄限制更越来越小。换言之,科举制废除的当时就断绝了已成年而尚未〃进学〃的大量读书人成为士的可能。在新教育体制下,任何读书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未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就已不再有希望。从清季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与同时期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一直相当微小。从这个视角看,近代教育的开放性是不及以往的。在传统的读书做官心态影响尚大(意味着大量的人要走读书之路),而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又甚小的情形之下,势必产生大量的边缘知识分子。 
       
        
       
      近代知识分子和边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