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国内则军阀混战不已,民族工业发展又面临新的困境。
①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第56 页。
第四章工业工程技术第一节土木工程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内容极其复杂,它既包含传统建筑方式的延续与变化,旧城镇的改造,也包含近代西方建筑方式的传入与发展,以及新兴城市的建设活动。但从本质上讲,这时期建筑文化反映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也是中西建筑方式交融的过程。
由于封建社会末期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经济与技术的停滞,在建筑发展方面也已远远落后于西方,不论在建筑类型、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方面,还是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都不能和欧美先进国家同日而语。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殖民地化的日益加深,新兴的西方建筑方式日益在中国传播,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严重挑战,并促使中国近代建筑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一)建筑新类型、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的深入与巩固,各国为了满足其殖民统治的需要,开始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建造了一系列新兴的西方建筑。其中有为政治服务的公使馆、领事馆、总督公署、巡捕房、工部局、兵营;有为经济服务的银行、洋行、海关、饭店、新兴商业建筑;有为交通运输及工业生产服务的码头、船舶修造厂、火车站、原料加工厂、仓库;有为其生活享乐服务的娱乐性建筑、花园住宅等等。此外,由于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的发展,许多大城市的人口急遽增加,房荒日趋严重,于是为了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要,一种仿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城市里弄住宅类型便最初在上海产生。这种类型的住宅后来很快在沿海城市流行起来,并且根据中国的城市环境而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当时的房屋,一般说来,都没有固定的风格,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欧洲村舍式和平房式。从现存的版画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在开埠之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所建造的西式洋房都只有一二层。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已出现不少三四层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砖墙承重,木楼梯,木梁板,其造型比例和细部装饰都不大考究,外墙以青砖砌筑,夹有红砖水平线条装饰,墙的外表不施粉刷。到二十世纪初时,已开始出现不少五层以上建筑,建筑艺术也考究多了,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和水刷石粉面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上海在1843 年建于外滩的旧英国领事馆和1848 年建于金陵东路外滩2号的旧法国领事馆都是二层建筑,造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式样,砖木混合结构,形式比较简朴。室内有壁炉,屋顶上有许多烟囱。其中法国领事馆在中部还高出一圆顶为三层,主立面二层均采用了连续的券廊做法。到十九世纪晚期,在上海外滩一带建造的俄国领事馆和德国领事馆已都是三层建筑,立面采用连排的券形窗,屋顶上部还设有阁楼和老虎窗。1905 年建造的上海旧日本领事馆则已达到极其堂皇与豪华的地步,外观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和装饰,在立面上有突出的柱式和连续券廊,建筑材料则为砖石混合,在中部屋顶上还做有方形的曲线穹顶,似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1508—1580)的手法。
北京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已在东交民巷、台基厂、御河桥一带形成外国使馆区,区内陆续建有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使馆、银行、洋行、教堂、花园洋房和兵营等等。其中以英、美、法、日、俄等国的使馆规模较大,四周均有围墙,内部有广阔的庭院和各类建筑,前面有庄严的大门,建筑布局与设计手法往往中西结合,不甚严格。如原英国使馆,虽大门为雄伟的欧洲文艺复兴式样,但围墙与院内附属建筑则仍沿用中国传统形式。原法国使馆和日本使馆的大门均为不严谨的折衷主义建筑式样,虽然都有中央券洞和壁柱、檐口等西方古典建筑细部,但手法粗劣,而且还都在大门两旁设置一对中国传统的石狮,是中西结合的典型例子。而北京原比利时使馆虽规模不及上述几个国家,但其主体建筑则为典型的北欧中世纪府邸形式,复杂的高坡屋顶、老虎窗和许多小尖饰,与简洁的墙面、窗户产生对比,衬托在绿树成荫的庭院内,显得异常怡然幽雅,这无疑是经过建筑师精心设计的。
1898 年在青岛建造的旧德国总督公署则采用欧洲古典复兴时期的公共建筑形象,平面的中部与两端突出,造成在水平方向划分为五段,内部为单面走廊式布局。立面造型严谨,高四层,顶层部分为阁楼,上面还设有一排弧形的老虎窗。建筑主体部分的立面为二层连续券廊,正中部分有一宽阔的券门,入口台阶直上二层。建筑外部为石墙,内部应用钢骨包混凝土结构,顶上为陡峭的两折形孟萨式屋顶,红瓦屋面,颇能表达庄严的气势。此外,1861 年建造的武汉前英国领事馆则是采用英国花园式住宅的例子。
上海江海关建筑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公共建设的发展情况。1857 年在汉口路外滩建造的上海江海北关还是一座古庙式的建筑,前有牌坊,主体建筑为二层传统形式,上面还高出一个三层的小阁楼。1868 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中国江海关全由外国人管理,江海关的建筑也由外国人负责建造。1891年开始拟建的上海江海关关署,由一名英国建筑师设计,于1893 年落成。由于该建筑是由英国人设计的,所以建筑物带有英国哥特建筑风格,主体高三层。该建筑“前面以铁栏围绕,入其门,地甚广,可以方轨并驰。由南首石梯历级而升,。。梯傍有石狮,盖仿中国衙署式样也。中央有钟楼。屋顶并设有避雷针。各处玻璃窗装在外面,百叶窗装在内,为防日曝雨洒之用。。。又有暖气设备,天寒时便可满室温和”①。
新式旅馆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重要公共建筑类型,从平面布置、建筑形式到结构做法都与中国传统客栈迥异。1866 年在上海英租界建造的前汇中饭店,高三层,造型是仿欧洲十九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做法,砖木结构,外墙为砖砌,每层均有白石檐口线脚装饰。1906 年,前汇中饭店的三层建筑被拆除,重建新楼,高六层,是当时首批上海高层建筑之一。新楼主体局部应用了钢结构,其余仍为砖木结构,内部已装置电梯设备。它的立面外墙为红砖所砌,每层均有线脚划分,窗间墙为白色面砖装饰,总体造型带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比这座建筑略早几年在北京长安街上于1900 年落成的北京饭店旧楼,是由法国人投资建造的。建筑物主体高七层,钢骨架外包混凝土结构,电梯设备齐全。正立面为土红色面砖贴面,并在适当部位做有檐口、阳台等① 引自屠诗聘主编:《上海市大观》,中国图书编译馆1948 年版。
古典细部装饰,总体造型新颖简洁,气势宏大,因而形成为当时北京新建筑的重点。本世纪初在北京建造的六国饭店(后改为国际饭店),外观则完全仿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手法严谨,立面主体部分为三层,底层做成基座状,二、三层用通长的柱式与窗间墙连成整体,顶部为陡峭的两折形孟萨式屋顶,上面开着一排老虎窗,里面设有阁楼作为辅助用房。这座建筑的设计可算是外国建筑师的精心之作。
此外,在这段时期中,资本主义列强在我国建造的洋行、银行、工部局、俱乐部更是与日俱增,这些建筑多半是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或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手法,一般说来,早期比较简朴,后期则规模逐渐增大,设计也豪华精致得多。例如上海汇丰银行在1867 年、1880 年、1923 年三次兴建的大楼中,就可明显看到其发展的过程。如在1880 年建造的汇丰银行只不过是三层的折衷主义小型建筑,而到1923 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新楼则已是赫赫有名的六层石砌外墙的古典大厦了。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上海的洋行已有41 家,最出名的是上海怡和洋行,位于今北京路外滩,当时建筑规模已很宏大,高三层,内部有壁炉,外观为殖民地建筑风格,入口有古典柱式的门廊。本世纪初已改建为六层大厦。其他如天津的旧义品放债银行、天津旧英国工部局、天津旧日本领事馆、天津旧德国俱乐部(1907 年)、上海前市政厅大厦(1864年建,已拆除)、上海旧旗昌洋行(1898 年)、上海东方汇理银行(1898年)等都是本时期比较典型的西式建筑实例。
(二)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的广泛传播1840 年以后,西式教堂便在各地不断出现,教堂式样也随着传教士的修养与兴趣而有所不同。
罗曼式教堂:亦称罗马风教堂,这是十至十二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教堂建筑风格,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长十字形),以山墙面为主要入口,特点是立面应用一些古罗马建筑的细部,但不甚严谨,门窗顶部均用半圆形券,屋顶内部天花为石砌半圆形肋骨拱结构,外部覆盖有高坡屋顶。早期在中国出现的西式教堂常采用这种型制。1847—1853 年建造的上海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St。Fransis Xavier)教堂为现存最早的一座西式教堂,它是罗曼式与巴洛克式混合的教堂。当时该教堂为罗马天主教耶稣会常驻远东大主教的驻节座堂所在地。设计人为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Ferrand Jean),监修者为罗礼思(Flelot Louis)神父。教堂平面为罗曼教堂常用的拉丁十字形,内部用柱墩分成中厅和两个侧廊,中厅较高,侧廊略低,内部天花都是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