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基础知识-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正皈依处,是皈依涅盘清净的法,既是我们要皈向解脱者内心清凉、清净、不
生不灭、无为之快乐的法。

  ㈢、皈依僧: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这些实
践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称为僧,他们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等。然而这里的皈依僧,真正的是指皈依圣贤僧,就是佛陀在世时,僧团中有很
多证果的圣人,他们依据佛法修行,结果解脱证果,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榜样。
看到圣贤僧,我们应该生起信心,努力修行,断除烦恼,于圣者一样解脱生死,
证得涅盘。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实行,我们应该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称为
三宝。

  ㈣、三宝的种类:

  ①、化相三宝:1、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释迦牟尼佛--佛
宝,降生人间;2、当时跟随佛陀的有无数出家的凡圣弟子--僧宝;3、佛陀
当时向弟子们演说开示的种种教理,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法
宝。这是佛陀住世应化之际的相状,称为化相三宝。

  ②、住持三宝:1、我们现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铸、泥塑、木雕、纸
绘等的佛像--佛宝;2、我们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脉相传的出家众弟子--僧
宝;3、凡是佛弟子所结集的三藏经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宝,称为
住持三宝。有这些住持三宝,才能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
的教义。而我们有因缘遇到,这是人间最难得的事。因为在六道轮回中很难遇到
佛、法、僧,故称之为三宝。因为我们见到佛、法、僧,会生起解脱、清净之
心,有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脱;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宝,我们就很难有因
缘解脱,所以佛、法、僧是难能可贵的,合称为三宝。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宝中的佛陀,已离我们远去,无缘见到。如今看到的是住
持三宝中的玉琢、石刻、金铸、纸绘,乃至木雕的佛像,这些只不过是假象而
已。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佛像,会兴起佛的心想,使我们深深的怀念起佛陀、恋
慕佛陀。虽然我们无缘接触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还有这殊胜的因缘见
到佛像,能够继续在我们的心里种下善根,依这个化相三宝,提升我们的内心,
对于三宝更进一步的皈向。

  ③、自性三宝:我们到寺庙去礼拜佛陀,能生起清凉与清净的心,希求涅盘
的心油然而生,这能使我们朝向解脱之道,此既是三宝可贵之处。这些清净的心
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我们自心本来具有与佛一样的觉
性,因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们自心中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相,我们也
不知不觉;我们的自心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所谓的和合分开,大家一律平等,这
些我们都不晓得,因为三宝的因缘使得我们认识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贵的,所以
我们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获至宝之想。

  皈依三宝并不是举行三皈仪式后,盲无目标的礼拜三宝,而我们每天礼佛拜
佛,是要在我们的业因缘里面种下一点儿善根;时时怀念三宝的功德,时时提醒
自己要修行解脱。我们凡夫整天在烦烦恼恼中,不知道要怎样解脱。如果我们每
天都有皈向三宝的心,就会鞭策自己,努力修行,断除烦恼朝向解脱。

  我们皈依后,内心要至诚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无边无际的佛
法大海中,努力修学,精进不懈。

  皈依者的行持:

  1、亲近善知识:我们皈依之后,应该亲近善知识。

  2、听闻正法: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3、依教奉行:我们不止要听闻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为榜样,在生
活中实践佛陀的教法。如果我们每天这样的皈向,满满地就有机会解脱。我们皈
依三宝,应该天天做如是的观想:佛陀是那么的伟大、慈悲,是人间最伟大的导
师,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佛法的道理是那么清凉,能使我们放下无数的烦恼,逐
渐的走向解脱;僧--放下世缘,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远,和合无诤,
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实践者,修行证果,使我们升起无限的信心,是我们学习的
好榜样。

  4、护持与供养: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法
师们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伟大情怀,依据佛制清苦办
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继续流传,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我们护持与供养的。


三、戒律:

  戒是有所不应为;律是有所应当为。

  我们每天应该诵经修持,时时提起正念,有机会要去受持种种的戒,因为
佛、法、僧中的法宝就是戒、定、慧的无漏法,我们应当修学。我们皈依三宝
后,不论是要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进一步去受持戒律,因为戒是一切法的基
础,所以佛陀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既是此意。

  ㈠、戒的意义:佛陀在各种不同的因缘下,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器,制定了无
量无数的戒律。佛陀教导在家的学佛者(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
夷)一定要学持五戒,因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忘语与不饮酒,毁犯这
五戒中的任何一戒,都可令我们坠落投生恶道。我们皈依三宝后,不管有没有受
戒,我们都要在生活中实行五戒。

  ㈡、五戒:①不杀生。②不偷盗。③不邪淫。④不妄语。⑤不饮酒。

①、不杀生:

  杀生戒具五缘成不可悔:1、所杀是人。2、作人想。3、有杀人心。4、
兴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杀者命断。

  在杀生戒里,凡是自己杀,教人杀,遣派人家去杀,此三种杀法,都等于自
己杀。我们用种种方法使众生命断,称为杀生。杀生的果保有轻有重,它是根据
所完成的因缘来决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缘,那就成为犯杀生罪。

  1、是众生(有生命):所杀者有生命。

  2、众生(生物)想:蓄意杀害时,内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
杀不到他,因瞋恨心的驱使,你拿木头来乱砍,这是没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
在夜暗中走路,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这就是没做生命想。

  3、有杀心:我们起心要杀害对方,叫做有杀心。杀心与想的不同是:杀心
就是内心有杀害众生的心理行为(心行);想就是内心起要杀众生,然后对那个
境作想。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心要杀人,但是那个人没在面前,所以没有
作想,却有杀心;当那个人在我面前时,我要把他至于死地,这叫做想,所以这
个想是对境(众生)作某某众生想;而杀心是我们造杀业的整个过程中,想要对
方死,叫做有杀心。

  4、兴方便:用种种方法去杀害众生。

  5、命断:你所杀的众生的性命断掉。

  如果是断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断命是中品罪(中
罪),可以忏悔;所杀的人没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没断是下品罪(轻罪)。如果
不受五戒,杀生照样有罪。

②、不偷盗:

  不与而取就是偷。具六缘成不可悔:1、是他物。2、作他物想。3、有盗
心。4、兴方便。5、值五钱。6、离本处。

  1、是他物:那财物是他人的。

  2、作财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这两个条件的分别是:比如你来庙堂,从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时候,穿
错鞋子,这样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并没有作他物想,以为鞋子是自己
的;有时候那个东西是你的,却以为是他人的,就去偷。这种情形很少发生,确
是有可能的。

  3、有盗心:要有偷盗的心。就是别人的财物,对方没想给,你想要占为己
有的心念,叫做有盗心;如果一个人拿别人的东西,没有盗心,好像拿错或人家
不要了的东西,不可构成偷盗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盗的心,就是犯戒。犯戒
有轻有重。

  4、兴方便:假借种种的方法达成偷盗目的。

  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个钱。这是佛陀按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
法而制。国法规定凡偷五钱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者,
亦成重罪不可悔。当时五钱是现在的多少钱呢?没人知道,总而言之,你偷价值
不菲的东西,那果保就很重。

  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带离原来的位置;这还必须偷者以为他得到了
此物,而被偷者以为他的财物不见了,称为离本处。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
他的面前把钱放在右裤袋里,但在他没看到时,你把钱放来左裤袋,过后你叫他
看右裤袋里没有钱,就说没拿他的钱,虽然钱还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对方认
为钱不见掉,这称为离本处。又如古时有人偷马,当盗贼从马厩里把马拉出来
时,马儿就会叫,主人家就追,偷者还没认为得到马,而马主也还没认为他的马
被偷掉,这就是还没离本处;如果养马者完全不知道,那盗贼把马拖出马厩后,
那就是离本处。

  这六个因缘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盗物超过五钱,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轻、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称为不可悔,
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头被斩断,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杀死人,称为犯不可
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杀死了一只公鸡,那犯的是可悔罪。

③、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间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都称为邪淫。邪淫戒具四缘成不可悔:1、非夫妇。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