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领左卫大将军契何力等人,讨伐吐蕃。李显、李轮都没有到任。
'9'庚寅,车驾西还。
'9'庚寅(二十二日),唐高宗西返长安。
'10'甲寅,中书侍郎李义琰同中书门下三品。
'10'甲寅(疑误),中书侍郎李义琰同中书门下三品。
'11'戊午,车驾至九成宫。
'11'戊午(疑误),唐高宗到达九成宫。
'12'六月,癸亥,黄门侍郎晋陵高智周同中书门下三品。
'12'六月,癸亥(二十七日),黄门侍郎晋陵人高智周同中书门下三品。
'13'秋,八月,乙未,吐蕃寇叠州。
'13'秋季,八月乙未(疑误),吐蕃侵扰叠州。
'14'壬寅,敕:“桂、广、交、黔等都督府,比来注拟土人,简择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已上清正官充使,仍令御史同往注拟。”时人谓之南选。
'14'壬寅(初七),唐高宗命令:“桂、广、交、黔等都督府,近来任命当地人中为官,挑选不当。从现在起,每四年一次,派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员充任使者,并令御史一同前往选任官员。”当时人称它为南选。
'15'九月,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杰、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15'九月,壬申(初七),大理寺上奏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论罪应当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特意命令处死他们。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说:“这两人的罪行不够处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等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他们就是不孝。”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唐高宗满脸怒色,命令他出去,狄仁杰说:“冒犯皇帝的威严,直言规劝,自古以来就认为很难作到。我以为遇到桀、纣则困难,遇到尧、舜则容易。现在依照法律不该处死的人,而陛下特意杀他,是法律不能取信于人,人们将何所适从?汉朝张释之对文帝说过:‘假如有人盗取高祖长陵一土,陛下如何处分他?’现在因砍一棵柏树而杀两位将军,后代会认为陛下是怎么样的君主?我之所以不执行处死他们的命令,是恐怕使陛下陷于无道的处境,而且无脸见张释之于九泉之下的缘故。”唐高宗的怒气这才消解,权善才、范怀义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几天以后,朝廷提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叶,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16'冬,十月,车驾还京师。
'16'冬季,十月,唐高宗返回京师长安。
'17'丁酉,享太庙,用太学博士史璨议,后三年而,后二年而。
'17'丁酉(初三),唐朝集合祖先神主于太庙举行祭,采纳太学博士史璨的建议,祭以后三年举行祭,祭以后二年举行祭。
'18'郇王素节,萧淑妃之子也,警敏好学。天后恶之,自岐州史左迁申州刺史。乾封初,敕曰:“素节既有旧疾,不须入朝。”而素节实无疾,自以久不得入觐,乃著《忠孝论》。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因使潜封其论以进。后见之,诬以赃贿,丙午,降封鄱阳王,袁州安置。
'18'郇王李素节是萧淑妃的儿子,机敏好学。天后武则天讨厌他,自岐州刺史降职为申州刺史。乾封初年,唐高宗命令说:“李素节既然有病,就不必入宫朝见。”其实李素节并没有病。自己觉得长期不得朝见皇帝,便撰写了《忠孝论》。他的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派人悄悄将他的《忠孝论》密封呈送唐高宗。天后武则天见到后,诬告李素节贪赃受贿,丙午(十二日),降封他为鄱阳郡王,在袁州安置。
'19'十一月,壬申,改元,赦天下。
'19'十一月,壬申(初八),唐高宗更改年号为仪凤,赦天下。
'20'庚寅,以李敬玄为中书令。
'20'庚寅(二十六日),唐朝任命李敬玄为中书令。
'21'十二月,戊午,以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尚书左丞鄢陵崔知悌、国子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抚。
'21'十二月,戊午(二十五日),唐朝任命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尚书左丞鄢陵人崔知悌、国子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分别前往各道巡视、安抚。
二年(丁丑、677)
二年(丁丑,公元677年)
'1'春,正月,乙亥,上耕藉田。
'1'春季,正月,乙亥(十二日),唐高宗举行耕种藉田典礼。
'2'初,刘仁轨引兵自熊津还,扶余隆畏新罗之逼,不敢留,寻亦还朝。二月,丁巳,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高丽先在诸州者,皆遣与藏俱归。又以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时百济荒残,命隆寓居高丽之境。藏至辽东,谋叛,潜与通;召还,徙邛州而死,散徙其人于河南、陇右诸州,贫者留安东城傍。高丽旧城没于新罗,余众散入及突厥,隆亦竟不敢还故地,高氏、扶余氏遂亡。
'2'当初,唐朝将领刘仁轨领兵从熊津返回,扶余隆畏惧新罗逼迫,不敢逗留,不久也返回唐朝。二月,丁巳(二十五日),唐朝任命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送回辽东,安抚高丽余众;高丽人先已安置在各州的,都与高藏一起送回辽东。又任命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也送他回去安抚百济余众,又迁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辖辽东州和熊津。当时百济荒芜残破,命令扶余隆寓居高丽境内。高藏来到辽东,阴谋反叛,暗通;被唐朝召回,迁徙到邛州后死去,他的部下被分散迁徙到河南、陇右各州,贫穷的留在安东城附近。高丽旧城被新罗吞没,余众分散投奔和突厥,扶余隆最终也不敢返回原居留地区,高氏、扶余氏于是灭亡。
'3'三月,癸亥朔,以郝处俊、高智周并为左庶子,李义琰为右庶子。
'3'三月,癸亥朔(初一),唐朝任命郝处俊、高智周为左庶子,李义琰为右庶子。
夏,四月,左庶子张大安同中书门下三品。大安,公谨之子也。
夏季,四月,左庶子张大安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是张公瑾的儿子。
'4'诏以河南、北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侍御史宁陵刘思立上疏,以为:“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抚巡,人皆竦,忘其家业,冀此天恩,聚集参迎,妨废不少。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更成烦扰。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务闲,出使褒贬。”疏奏,谧等遂不行。
'4'唐高宗下诏,因河南、河北发生旱灾,派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别到各道慰问救济,侍御史宁陵人刘思立上书认为:“现在正当麦子抽穗春蚕吐丝的季节,农事正忙,皇帝派遣使者巡视安抚,百姓翘首企待,欢欣鼓舞,忘了生产,期望得到皇帝的恩惠,聚集起来参拜、欢迎使者,对农事妨碍很大。皇帝本意是安抚慰问百姓,结果却造成对他们的困扰。既然是为了救济,官署应建立支付的帐薄,希望先委派各州县救济,等到秋后农闲,再派出使者到各地考核救济工作的好坏。”奏疏上达后,崔谧等便没有出使。
'5'五月,吐蕃寇扶州之临河镇,擒镇将杜孝升,令赍书说松州都督武居寂使降,孝升固执不从。吐蕃军还,舍孝升而去,孝升复帅余众拒守。诏以孝升为游击将军。
'5'五月,吐蕃侵扰唐朝扶州的临河镇,擒获镇将杜孝升,命令他送信说服松州都督武居寂投降,杜孝升坚决拒绝。吐蕃撤退时,没有把杜孝升带走,于是他又率领余部防守临河镇。唐高宗下令任命杜孝升为游击将军。
'6'秋,八月,徒周王显为英王,更名哲。
'6'秋季,八月,唐朝改封周王李显为英王,改名为李哲。
'7'命刘仁轨镇洮河军。冬,十二月,乙卯,诏大发兵讨吐蕃。
'7'唐朝命令刘仁轨镇守洮河军。冬季,十二月,乙卯(二十七日),唐高宗下令大规模发兵讨伐吐蕃。
'8'诏以显庆新礼,多不师古,其五礼并依《周礼》行事。自是礼官益无凭守,每有大礼,临时撰定。
'8'唐高宗下令:因显庆年间所推行的新礼,多不效法古礼,其后五礼均依照《周礼》执行。从此礼官更加无所凭据,每次遇到大礼仪时,才临时选定。
三年(戊寅、678)
三年(戊寅,公元678年)
'1'春,正月,辛酉,百官及蛮夷酋长朝天后于光顺门。
'1'春季,正月,辛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