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二句,指树观。后二句,指池观。如经可知。
  ○辛二 示正报
  观肉髻而瞻侍者,念色相而□如来。
  初句,二大士观。以此二观,皆明肉髻故。次句,弥陀观。
  ○辛三 示三辈
  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初句,明上上上中二品。次句,上下一品。文成句,出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阴灭中阴生。今借此文,喻往生人,此土阴灭,彼国阴生。
  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
  此总示三辈往生者,俱出轮回。随、非随他。谓随己所修三辈行业,皆能横截五道,永得不退也。五苦,言五道皆苦俱所不免也。
  ○丁二 结叹观行
  可为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微行,叹三种净业。虽是身口运为之善,今顺理修,皆成无作幽微无相之行也。妙观,叹十六观,虽托安养依正之境,而皆称性绝待照之,即不思议圆妙观也。
  ○丙二 叙经宗体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经以观佛为题,疏以心观为宗。此二无殊,方是今观。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了知心具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不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语虽不同,其义无别。须知心观,此不专观心。内外分之当外观,以由托彼依正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妙玄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心则易,纵观他境亦须约心。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实相为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体。
  ○丙三 叙经题目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
  钞云:七字具含能说所说,能观所观。正文释名,备显其义。今序但明以胜摄劣,揽别为总,立题之意也。
  ○乙二 释钞序
  前疏序,必通序全经之旨趣。今钞序,宜先叙疏意之源由。分为二
  ○丙一 叙疏大意
  此经义疏,人希净报,故说听者多矣。
  言此十六观经,纯谈西方极乐净境,修行方法。人如有志修净业,而求净报者,不可不闻。故云说听者多矣。
  ○ 丙二 叙所禀承
  ○丁一 正所禀承
  所禀宝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者。
  宝云是四明之禀法师也。讳义通,字惟远,高丽国人。族姓尹,梵相异常。顶有肉髻。眉毫宛转,长五六寸。幼从龟山院,释宗为师。受具后,来游中国。至天台云居,忽有契悟。及谒罗溪,闻一心三观之旨,乃叹曰:“圆顿之学,毕兹辙矣”。遂留受业,具体之声,浃闻四远。一日,别同学曰:“吾欲以此道导诸未闻,必从父母之邦”。拟还故乡,假道四明。郡守钱惟治,闻师之来,加礼屈延,咨问心要。复请为菩萨戒师。留之曰:“利生何必鸡林乎”?师曰:“缘既汝合,辞不我却”。因止其行。开宝元年,漕使舍宅为传教院,请师居之。后赐额宝云。师敷扬教观,二十余年。升堂受业者,不可胜纪。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示寂。阇维之日,舍利盈满骨中。寿六十有二。著有观经疏记,是四明之所禀承。故曰所禀首制记文也。沿、流也。言从是以后,互相沿流,直至于今。尚有著述行世者,所宗无不崇尚智者大师者也。
  ○ 丁二 著述用意
  ○戊一 反显
  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
  言近来诸师著作,咸以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并非不知修心妙观,不肯发挥感四净土之文义也。
  ○戊二 正示
  良以悯物情深,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
  言时至今日,钝根者多。四依大士,愍念物情过深。为顺时机,以权巧妙智,务在下凡普结净缘。所以少示观门,多谈事相也。
  ○ 丙三 乘时述钞
  ○丁一 乘时演教
  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
  当四明教观双宏之候,自有一类圆顿初心,喜闻圆义,仰慕妙宗。此亦时节因缘,岂偶然哉。
  ○丁二 述钞所以
  故竭鄙思,钞数千言。上顺妙宗,□消此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
  第一行,是四明谦词。本是教海老龙,作数千言钞,尽是家常茶饭,毋须竭尽心思。乃言竭鄙思者,过谦也。上顺本经妙宗,?消此疏深意,正适时之巧也。乃曰非我所能者,亦谦意也。愿共下二句,作钞正意。谓普愿一切有情,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心即佛,念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钞也。天禧,真宗年号。
  入文
  ○ 甲一 取义释题
  ○乙一 标列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
  钞云:言云云者,令依诸部,明于通释五章之义。妙玄云:就通作七番共解。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余三,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今疏从?,故注云云。
  ○ 乙二 随释
  ○ 丙一 释名
  ○丁一 对通ぺ示
  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
  他家释题,皆以经字,为能诠教,余俱为所诠义。作此分之,甚违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言。岂非能诠?那得一向属所诠义?经字不可一向属教。今解诸经通别二名,俱是能诠,俱是所诠。良以通别,各自具于教行理故。勿谓二名,但在于教。须知通别,自有教名、行名、理名。即如今题,佛说是教,观即是行。无量寿佛是理,岂非别教、别行、别理耶?以此三别,对于经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明此通别,宜分于三。
  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
  此约一化论通别也。佛说一大藏教,顿说渐说,施权开权,律论之外,皆名为经,故称通也。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复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别。诸经有用一种之行而为别,以对通名,经即通行。若论别行,其数无量。今以增数示于行人。一如一行。二如二智。三如三观。四如四念。五如五根。六如六妙。七如七觉。八如八正。九如九禅。十如十度。乃至百千万亿,无量行也。此等别行,皆趣涅槃究竟四德,故云同会常乐。约趣涅槃,别行即通,故为行经。名实相对,名即是门。乃以四门彰一理,亦是事别,以对理通。良以诸经多用一事,而彰于理,得理别名。如今题以无量寿佛为别理,以对通名,经则通理。若于一化,以通别理,解经题者,莫若四门,以为别理。谓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教各四,四四十六。门门诠理,成十六理。理尚非一,那有十六。然理无碍,能应诸门。犹彼虚空,体非方圆大小。以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成无量相。从无量说,即是别理。体是一空,名为通理。无通不别,无别不通。通别合标,成一题目。
  更约一题,佛说、即教。观、即是行。无量寿佛,即是理。教行理足,任运有通别意。
  钞云:一化经目,关涉既广,思修或难。今就本经一题,明教行理,宛然可见。此三皆别,以对经字,即是三通。故云任运有通别意。欲使行者,即此一题,就说解教,起能观行,见真佛理。
  更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
  钞云:题中说字,最可显三。故引释论,以示说中,含于行理。
  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尚达无量义。□诸字,□一题,□一经,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
  钞云:向就一字,明教行理。虽约说字,义具于三。既约修辨,尚通前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故今特用涅槃三德,对于诸字,乃彰诸字,性各具三。非前教人,所能思说。良以三德,性本圆融,一一互具,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余二亦然。故知三德□一切处。一字、一句、一偈、一品、一卷、一部、一时、一化、乃至一切依正色心。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一尘三德不小,刹海三德不大。故引华严经云:一中解等也。不明一字,圆具三德。诸经所说,一句一题,受持功德无量无边,便成虚设也。自非道场得入三昧,发旋总持,曷能妙说自在若斯。
  ○ 丁二 就别广明
  ○ 戊一 释佛字
  ○ 己一 正约佛名示六即
  ○庚一 翻名标示
  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
  ○ 庚二 就觉广明
  ○辛一 理即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存。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闇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
  一切生即佛,迦叶品文。贫女力士,如来性品文。须知诸喻,理兼圆别。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