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一 依问正答 551
  ○戊一 法说 551
  ○戊二 喻说 552
  ○丁二 校量功德 553
  ○戊一 施宝校量 553
  ○戊二 施法校量 554
  ○丙四 答拥护持人 554
  ○丁一 显当护因 554
  ○丁二 正答当护 555
  ○丁三 奉教护持 556
  ○戊一 金刚护 556
  ○戊二 诸天护 557
  ○戊三 善神护 558
  ○乙四 总结流通 559

  释题
  ○甲一 释经题
  【讲】例释此经,有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释此五重,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章各释。例如利钝,须广略二门也。言七番者:一标章。二生起。三引证。四观心。五料简。六开合。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引证经文佛语,起信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后三起慧心故。起五心,成五力,七觉调平,八正成因,冀得三解脱果故。
  【记】一切经皆有总题,此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十字,即当经之总题也。然自始至终,所谈者无非圆觉。此二字最宜注重,不可作文字会,须从自性观。圆觉之性,众生本具。一名大圆满觉,亦名大圆觉海。何谓五重玄义?佛经讲题,各宗不同,以各有宗规故。如贤宗以十门显义,台宗以五章释题。义者深有所以,玄者微妙难思。台宗诸师,如南岳智者之时,本经尚未来。明代。益大师,欲为本经作疏,而往生时至,其愿未满。今此五重玄义,乃山僧本台宗教义,创为发挥者也。
  一切经皆有七番用意,其解释亦即有七番用意,故曰七番共解。而此共解,为诸经所应有,故曰通释。
  标章即分科,所谓标其章段,以提大纲。生起者,如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
  四论用,五判教,五重次第相生而起,故曰生起。经必有名,故先之以释名。名者,假名也。名必有体,故次之以显体,体者,实理也。宗者,依理而起修,故次之以明宗。用者,因修而发用,故次之以论用。断烦恼,除习气,所谓用也。教者,因用有差别,如权,实,偏,圆,大乘,小乘,种种教相不同,故须判别,而以判教终焉。金口印定,是曰引证。销归自己,是为观心。料简者,简别也。开者广谈,合者略说。原是一名,开为诸名,既通诸名,仍归一名,是谓会异。此三本应列在观心之前。五心,即念、定、信、进、慧。五心起,而五根︱︱五根之名与五心同︱︱之力用成,则能降伏烦恼。而七觉支︱︱一择法觉二精进觉三喜觉此三分属慧四除觉五舍觉六定觉此三分属定七念觉此一分兼定慧︱︱调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成因。有此正因,方可冀证三解脱果(一定解脱。二无相解脱。三无作解脱)也。
  ○乙一 释名
  ○丙一 就经中佛定五名彰存略
  【讲】按经中佛自定名有五:一云、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今存五字,略去三字。以五显三密,显能摄密故。二云、亦名修多罗了义。此名全存。以修多罗乃大藏之都名,了义是显了之真义故。三云、亦名秘密王三昧。以王三昧是密意,只可心通,难以言传,以显离言说相故。四云、亦名如来决定境界。此名亦全略。意谓如来决定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下地菩萨可测,以显离心缘相故。五云、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此名亦全略。意谓如来藏中差别别相,众生本来具足。圣不增,凡不减。数若恒沙,言不能尽。若假言说,说亦徒劳故。大藏诸经,或佛说时便自定名,如法华金刚之类。或佛灭后结集者立名,如弥陀入楞伽之类。今经佛自定名有五,而翻译略三存二。大疏云:“事周理尽,须建五名。取要标题,且存两号。”其旨深哉!
  【记】显能摄密者,显有文字可谈,密无文字可说。然显即显其密,密即密其显。显密原无二致,故显能摄密。秘密王三昧者,三昧是定,王是自在。如来藏自性差别此名全略者,证到方知,何劳言说。佛本定有五名。而翻经或存或略,皆有深意。故曰其旨深哉!
  ○丙二 就经题通别诸字正解释
  ○丁一 合论通别
  ○戊一 约一化论通别
  【讲】大藏中一切经典,皆有通别二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且如今题,大方广等十字。名异众典,故教别。同名为经,为教通。依教起行,为行不同。从一行乃至无量行,故行别。会同常乐,故行通。理虽无名,因门名理。理随于门,四教十六门入理,故理别。门随于理,理本无二,故理通。
  【记】一化者,一大藏教之化也。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是为依教起行。为行不同者,如弥陀以念佛为行,华严以广修十度为行,本经则修止观为行。行虽种种不同,然皆勤求常乐之佛果,是为会同常乐。因门名理者,门乃入道之门。或从空门入,而理证真空。或从有门入,而理契妙有。故理从名别,因门名理。四教者,天台化仪四教,一顿教,二渐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十六门者,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四教各具此四门,合十六门。四教虽各具四门,门门俱得入道。然寻诸经论,藏教多用有门,通教多用空门,别教多用亦有亦空门,圆教多用非有非空门。见四教仪。
  ○戊二 约一经论通别
  【讲】始自如是,终至奉行。一部文辞,能诠相异故教别,所诠性同故教通。顿渐圆修,三观,二十五轮,各异,故行别。同成妙观,故行通。行行各具全理,故理别。一行全理融摄诸行,故理通。
  ○戊三 约一题论通别
  【讲】大方广,即理。圆觉,谓圆照清净觉相,即行。修多罗了义,即教。对于经字,任运有通别意。
  ○戊四 约一字论通别
  【讲】首云大字,梵语摩诃。具含三义,华云大多胜。大即理。多即行。胜即教。理性无边,故称大。行门无数,故称多。教相高广,故称胜。以理大故教行亦大。行多故教理亦多。教胜故理行亦胜。一字具无量义,一一义中,义复无量。一字尚尔,况一题,况一经,况一切经耶?
  ○丁二 分释通别
  ○戊一 释别名
  ○己一 简定
  【讲】一切诸经。别名无量。举要言之,不外七种:一单人。二单法。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也。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摩诃般若经。单喻,如梵网经。人法,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人喻,如菩萨璎珞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人法喻,如如来师子吼一乘方广经。略指如此,余可类推。
  【记】上来各科,讲义明释,无待赘言。
  ○己二 正释
  ○庚一 释大方广
  【讲】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性,即是圆觉妙性。此之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何须作此三释耶?特以性德在缠,人莫能晓。如暗室中宝,谁能知者。故必约佛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独让能于佛,故又约九界三性,以验其同。十界并陈,理事悉等。殊不知事理两重三千,同居一念。而又嫌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故须约现前一念之心,以识其要。若果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则言言见谛,句句知宗。为不了者,故作三翻讲说。
  【记】约心法为略释。约佛法为广释。约生法为例释。九界三性者,众生通于九界。众生之三性,即佛之三德。三性,了因性,缘因性,正因性也。迷了因性成惑。迷缘因性成业。迷正因性成苦。两重三千者,事理两重也。两重三千,同居一念,故须约心法。
  ○辛一 约心法释
  【讲】此大方广三字,直指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彰一经所谈之理体也。大者,常□义。从体得名。非对小言大,若大外有小可对,非真大故。亦非先小后大。以先小后大,非本大故。意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实无方隅,亦无分剂,无前无后,并无时劫,竖穷横□,当体绝待,不可思议故也。经云:“觉性□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满法界。根□满故,当知六尘□满法界。如是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满法界等。皆直指现前一念,当体常□,无欠无余。故名曰大。方者,法则义。从相得名。以吾人现前一念心相,相即无相,无相不相。故能不变随缘,随方取法,一一皆能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谓圣凡乃至蠢动含灵,无不全具。虽流浪生死,受种种形。而此心性,未尝少欠。故曰任持。设使返流得源,背尘合觉。最初虽因知识开示,然其知解,从觉性生。如水土之润生谷麦等芽。芽从种生,不由水土。经云:“圆觉流出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等。此即指现前一念心相之方法也。故名曰方。广者,多博义。从用得名。言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本有过恒沙之妙用。潜兴密应,无有穷尽。此一一用,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经云:“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即指有情无情色空明暗,乃至一毛一尘,无非圆觉妙性之所应现。故经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四大、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指六凡法界,是觉性应现也。如是乃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指四圣亦觉性应现也。如是等义,即指现前一念之妙用。故名曰广。善读经者,能向此三字中,识取自心,则无上宝王,不求自至。善观心者,能向一介尔心中,识取妙理,则无边法藏,触处洞明。故约心法释也。
  【记】现前一念心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