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欲行化他者,亦必以此大悲为之本也。梵语菩提,此翻为道。有三种不同: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也。二曰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机契理为道也。然菩提有大小之分,小者如罗汉,辟支。虽有生空菩提,无大悲心,不能利人,非真菩提。所谓二乘精进无道心,即此之谓也。大指佛果,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亦不为求声闻缘觉。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乘、法华称为大白牛车,佛果无上之道也。吾人以中道妙观,观一切世出世间,情与无情等境。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一无非不思议妙境也。今当观于不思议境,依无作四谛,立四弘誓愿,起大悲心,依苦谛,誓度无边之众生。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度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真逐妄,不思出离。是故我今发心,将来度尽众生,依集谛,誓断无尽之烦恼。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知集谛,为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烦恼,缠缚不脱,随业报生。是故我今发愿,将来断尽烦恼。此二誓愿,以大悲而下化众生也。依道谛,誓学无量法门,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修道谛,戒定般若十二部经,无熏闻思。不知修学,四心六度,三十七品助菩提法,诸波罗密门。是故我今发愿,将来勤学法门。依灭谛,誓成无上佛道。见三界九有,一切众生,未证灭谛,迷觉体者,不信佛心;悟觉体者,分真未圆;是故我今发心,令一切众生,将来同成佛道。此二誓愿,以大智而上求佛道也。如此发心,一发一切发,名为三心圆发。三心者,如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至诚心,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以至诚直心,与真性菩提相应。二者、深心,乐习一切诸善根故,以为植众德本,与实智菩提相应。三者、回向发愿心。谓一毫之善,一尘之福,内起直心。外修善法,尽回向于法界众生,度脱有情,与方便菩提相应。故知修观经之三心,即今圆发三心也。第一、真性菩提。即佛果之体大。依此体大,发离过绝非之心,将来得证法身。第二、实智菩提。即佛果之相大。依此相大,发□穷横□之心,集诸善根,得圆满报身。第三、方便菩提。即佛果用大。依此用大,发大用繁兴之心,所有功德,寸丝不留,尽以回向一切众生,将来得千百亿化身。第一、真性菩提,法身德也,由正因理心发。第二、实智菩提,般若德也,由了因慧心发。第三、方便菩提,解脱德也,由缘因善心发。初发三心,即发三菩提。由三菩提,开发三因。修三止观,破三惑;证三德,成三身;是为发菩提心之大旨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洗浣心垢。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遣,内外俱洁。次应仰学菩萨,修行直道,功德智慧,由之而生。所以诸佛,每叹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
  向下劝发菩提心之文,因众生业重,非劝不行故。此段先结前生后。同业大众,前既忏悔业障,所有过现三业罪恶,悉皆忏悔清净无累。故云已得洗浣心垢,内外俱洁。如楞严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此即心垢也。又云: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此即心净也,若身若心,悉蒙十方诸佛,以大悲水,洗除净尽,内外明洁,此结前也。次应仰学下,即生后也。发菩提心,应以诸佛菩萨,为大导师,为大轨范。佛菩萨,身口意俱直,无谄曲也。如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汝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是知修道先须直心,能以直心为因,则果证菩提自不难矣。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故知直道,即菩提道也。菩萨修行直道,故能出生功德智慧。盖菩萨心直故,不起则已,起则总是菩提心。口直故,不说则已,说则便是菩提法也。身直故,不行则已,行则无非菩提行也。如是发心,心则证诸智慧。如是运身,身则证诸功德。功德,即缘因善性,成福德庄严也。智慧,即了因慧性,成智德庄严也。缘了二性,修德也。正因理性,性德也。从性起修,因修发性,一发一切发。三因圆发,性修不二,事理圆融。所以十方诸佛,无不赞叹此直道菩提心也。故云初发心时,便是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此菩提心,能办出世成佛之大事故。
唯愿大众,各坚其志,莫以年命,待时漏尽。勿令空去。后悔无益。相与今日,值遇好时,不应日夜,烦恼覆心。宜当努力,发菩提心。
  此正劝发菩提心之文。诸佛既赞叹于前,今各人亦应立坚固之志,发菩提心。如金刚心,一切诸物不能摇动。有志则无事不成,无志则一事不办。世事尚须立志,何况办佛道之大事乎!不发菩提心者,或云家累牵着难发;或云时节因缘未到;或命运多乖不发;或年老年轻不发;有种种推诿处。殊不知今夜不发,缝忽天亮漏尽矣。晨朝不发,顷刻黄昏漏尽矣。不知此生不发,一息不来,就是来世。今日不发,今日空过。今年不发,今年空过。今生不发,今生空过。所以云:若要发时当下发,莫待来年与后年。世事纷扰,那有了期。若因循随尘,一生空过,一失人身,悔之晚矣。年命待时,乃是糊涂知见。而究其所以不能发者,由于烦恼业障盖覆自性故,虽发亦不坚不常也。大众当知,今值太平时世,良好因缘,应当打破烦恼,发菩提心。切勿辜负光阴,当念人命无常,即在呼吸之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宜各努力,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盖论一念,况复多念。假使历劫,修无量福。乃至今生,备行余善,不及发心万分之一。算数譬喻,亦不能尽。
  此为较量发心功德。佛心者,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亦吾人所发之菩提心是也。心、因也。佛、果也。我辈能发菩提心,即能证于无上佛果。如云: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不相谬也。然佛果功德智慧,不可思议测度,可知吾人初发一念之菩提心,其功德智慧即不可较计度量。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既知一念发心功德,尚不可量,况多念发心耶。又况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发心耶!况复直至坐道场乎!法华载有以八十劫布施众生,仅有福德,而无智慧,因未发菩提心故也。是知无量劫来,培植福德,不及发菩提心,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乃至亿万分之一,直是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也。
又有一人,但作福德,不发菩提无上道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以是义故,须发菩提心。
  此劝作福,须发菩提心。若但作福德,福田虽耕,而未下菩提心之种子。既不下种,芽无由发?芽尚不有,安能望其开觉花,而结菩提果耶?当知不发菩提心,纵修无量福德,皆魔业也。人天福报,有漏之因。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故知欲修诸福德,当发菩提心。如田既耕耘,复下种子,则春种一粒,秋收万颗矣。所以修诸功德,固不可少;而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皆以此菩提心为根本耳。
因缘为证;上报佛恩,下拔一切。所以佛赞诸天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
  此引经中因缘,作证,欲上报佛恩,须发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故。欲下拔一切众生苦,亦必须发菩提心,由大悲而起故。如大集经中:诸天子向佛发愿,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故佛赞言:善哉善哉!为最胜第一供具,供养如来。非唯我赞,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之所共赞也。是知欲利益众生,非发菩提心不可;以菩提心,大悲为体故。欲供养如来,亦非发菩提心不可;以菩提心,佛所欢喜故。然菩提心,必仗因缘方得发起。如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十种因缘: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发菩提心,非止一过,唯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是以经言:于那由他恒沙佛所,发大善愿。是知发心,其数无量。
  此劝常持菩提心。发菩提心,非止一次二次。直须常常发,时时发,生生世世发,念念相续发,无有间断发。如是发心坚固,不为退失。所以大集经言:于那由他劫中(梵语那由他,此云垓。)经过有恒河沙佛所,悉发菩提心之善愿。是知发菩提心,岂止一回二回。如经所云:其数无量。而众生界中,虽发心而常忘失间断,由于生灭心用事耳。故今须办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务须数数相续。行住坐卧,常持此心。念念不退,心心无间。如此发心,自然见佛。何以故?佛与菩提心相应故。若不发心,则佛出世时,我正沉沦。我出世时,佛已灭度。若能发心,则智慧现前,终有见佛之一日也。
又菩提心,但遇善知识,便得发起,未必皆须值佛出世。如文殊师利,始向菩提,乃因女人。以发初心慧式,不惟凡品,轻标心志。实由渴仰大乘,贪求佛法,依倚诸经,取譬世事,怨亲无差。六道一相,愿因斯善,俱得解脱。若同信解。知非戏论。
  此示发心不必一定须于佛前也。上文在恒沙佛前,发菩提心。今者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恐不得其意者,有所借口。其实未必待佛出世,方发菩提心。但遇善知识,亦可发心。善知识者,为成佛道之全因缘也。莫不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以示人也。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又云妙德。一切诸经,除华严外,皆以文殊师利为上首。最初文殊师利,于无量劫前,为童子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