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第一义中道也。此显法身矣。空即是想,俗谛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此显报身矣。想即是空,真谛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显化身矣。是则以三观,观三谛;证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种三法,有何不可?而欲摈清净之想,取无想之想耶?楞伽密严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不起空见如芥子”。谓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极乐净土。拨无因果,谤于念佛,堕阿鼻狱也。吁!可畏哉!
  答意精详,不克细判,随文揭示。初引经证用。经云超过有结者,有,指三界。结,指见思。云超过者,断见思也。必断见思净尽,倘有一丝未净,便不能出三界。按位,属四果罗汉。正使虽尽,习气未亡。陈习发时,尚有恶觉。故云应发欲心,想无欲事。例比今人,欲修念佛,应发想心,想无想事。方等下引善恶二想,以示功过,令决依违。不可下,示执无想,为害不轻。故云不可闻想,概生厌离。以无想为因,感外道天果。若自执无想,谤他想佛者,是谤法为因,得地狱果。囹圄,即地狱也。无择,即阿鼻之华言。十方者,不独堕一方之阿鼻。经云:“此界坏时,暂寄他方。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无出狱期,故曰永入”。既经堕狱,那有天宫之望乎?且色界外道天,非出世之解脱路,不可不知。涅槃下,引示拨想必堕。初设喻。经云:“闻涂毒鼓,远近俱死”。次合法,此亦如是。随其拨想,远近俱堕,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是法华譬喻品偈文。经意本喻外道,修定生天。离地,喻升空。一尺,喻欲天。二尺,喻色天。往返者,往喻上升,返喻下坠。游行者,谓纵得上升,不久下堕。彼无想天,亦复如是。故云斯之谓欤。夫覆下,示名同实异。覆载,同一水也。起倒,同一地也。真妄,同一想也。名虽同,其所以者,不同也。云何所以?即功与过;利与害;二者皆天渊也。今修念佛,若离想之外,更用何欤?般舟下,心起二句,引于此,似欠妥。当知下,示想佛之心,即智。避想之念,即痴。今了下,示是心想佛,是心是佛,即真智也。故云何痴之有哉。观空,是初心入道之三昧。是正见,非邪见也。夫至下,揭示吾侪现前一念想佛之心,一切三法,无不摄入其中矣。夫至人用心,冥真体寂,虚空其怀,真空也。万法并照,心未尝有,妙假也。是则入真空时,真智无缘,可名无念。出妙假时,俗智有缘,可名有念。故曰想念以生。须知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即第一义中道也。兹以三身言之,即法身矣。空即是想,俗谛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即报身矣。想即是空,真谛也。破有乃至利物,即化身矣。如是,以三观,观三谛;破三惑;证三德;成三身;何所不有,故云有何不可。尔何以欲摈清净之想,而恶取无想之想耶?不亦痴乎?末两行,重引二经,以斥执无之过。末句,叹词。
○乙十一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
○丙一 问答
○丁一 依经观念不必高声问
问:方等经: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
  问意谓:据方等修念佛三昧,直以观念双修。观、谓继想白毫。念、即兼称佛号。以是正助双运,堪成深妙禅定。奚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只消默念泉澄,则三昧自至矣。于师尊意,为何如也?
○丁二 喧静两全止观双运答
○戊一 正示两全
对:声亦无爽。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夫佛意,不亦可乎?
  初文,示声易摄心。谓高声念佛,大有益处。以声能容易摄心,故云声亦无爽。首示声之好处也。次四句,明好处。有二意:一,解散之要,要存于声,取其能解除昏散二病故。二,声之不厉,心窃无定,取其能成定心之一故。只此好处,须以五事证成。首四句:茅,即是草。茹,指根。茅草之根在土中,是故拔茅者,必连带茹根而同起也。乘策其后,即随之而起也。声亦如是。毕命,犹云尽力。谓尽力一声,一切烦念,霎时顿消,故曰长谢百忧。次四句:谓念佛之声光到处,一切恶鬼皆悉远离。故云万祸冰消。可谓功德丛林,千山松茂。此二语,显声之胜益也。次四句:意谓:古有高声念佛,见诸瑞相,金容散彩,佛现妙相也。宝华雨空,天人散华也。次四句,喻显。如牵木石然,一人先唱,多人后赓,转重为轻,声之助力也。后四句,仍以喻显,如战阵然。意谓:正在两阵相向,胜负未分之际。若一方面,用声律以作戎轩,必能破彼强敌也。或众声呐喊,或金鼓并震,皆律轩意。喧,即高声念佛。静,即继想白毫。想毫是观,声佛是止。以止昏解散故。如此用功,佛必加护,故云□夫佛意。
○戊二 显声独胜
○己一 引文显胜
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夫玄音之扣,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
  按序文谓: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即高声念佛之胜也。夫玄下,释意。玄音,指高声一扣,击也。尘累,谓情尘劳累。销,镕化也。滞情,即尘累。故知二句,只是一意。以情既销融,慧心自朗。而天下之至妙者,非声之功,其孰能当之哉!
○己二 引经证胜
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经中一偈,出二闻字。念若无声,谁能得闻,足证声之胜也。
○己三 法喻胜意
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茅。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之哉!
  初二句法,谓念佛之声,令人闻之,能开宿善之芽故。次一句喻。言譬如春雷一震,百草齐芽。音声之胜,安得轻诬之哉!
○丙二 问答
○丁一 净土□周非必向西方问
问:十方净土,皆有如来,面之西向,何滞之甚耶?
  意谓:十方世界,诸多净土。有净土,即有如来。奚必拘定面西,乃滞情若斯之甚耶?
○丁一 依经作则非人师意答
○戊一 正答向意
对:方等经,作如是说:非人师意,岂可谤于方等欤?痴人见观音十一面,难云:何不安十二面?及随其语,又难:何不安十一面?将东难西,其谬若此。
  初文三句,指斥。谓是经中佛说,非人师私见,不顺经意,即是谤法。痴人下,举例。谓例如有无智人,见画十一面大士像,故意难云:何不画十一面?画者随之,画十二面。彼又云:何不画十一面?若斯戏论,其痴孰甚,故云谬也。
○戊二 引释向义
胜天王经:明如来八十种好中,有随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是知佛不可背,常面向于一切众生。行人一向一切向,无彼此之殊,向背之异!
  谓佛身八十好中,有一好,从一切不背而得故。不背言一切者,谓常向一切众生故也。佛尚向生,生不向佛,可乎?
○戊三 指古证益
智者大师,爰自抚尘,终于耳顺,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往生之际,令读四十八愿,九品观章,光明满山,天乐□奏,面西之义,不亦弘哉!
  昔天台智者大师。抚尘,即年少出家,为沙弥时也。六十为耳顺,意谓:从少至老,坐卧俱向西方。一生若斯留神,乃感往生时祥瑞昭著。向西方之益,不亦大乎!
○丙三 一请一对
○丁一 请示般舟义
问:般舟之义在何耶?
○丁二 克期助成对
对:梵语般舟,此云现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九十日常行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
  时人谓:般舟三昧,取九十日常行义,此非正说也。其实,梵语般舟,华言现前,谓思惟不已。佛于观中现相,故翻现前,是正释其义也。
○丙四 一请一对
○丁一 请释历来取证疑
问:近代以来,谁登安养国,既无相报,焉知所诣?
○丁二 详引古德生西对
对:晋庐山远法师,从佛陀跋陀罗三藏,受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铭誓,俱生净土。阙公则愿生而来报。后同誓友人,夜在东京白马寺,为公则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阙公则也,祈生极乐,今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支道林赞曰: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验东京。徘徊霄虚,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匪冥。虞孝敬赞曰:猗欤公则,先甘法味。知我者希,其道乃贵。金光夜朗,玉颜朝□。不舍有缘,言告其类。
  意谓:古往来今,缁素男女,以念佛而得往生,奚啻千千万万。悉难枚举,今略引之。自庐远至阙公则,九人也。惟公则之胜事,宜详谈之。如下云云。
○乙十二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
○丙一 举金刚偈意问
问:佛说一切法如梦。未知所念之佛,所生净土,亦如梦否?若非如梦,则佛在心外。若如梦者,梦中得金,觉无所获。诚恐虚伪,终归一妄。
  意谓:佛说金刚经,最后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尔,不审所念弥陀,所生净土,如梦幻泡影否乎?如其不然,则置佛于心外。若然者,譬梦中得金,觉后全无。念佛往生,终归泡影。是则虚妄,云乎取哉?
○丙二 持念佛实生答
○丁一 直说
○戊一 先说文外意
偈意是指九界众生法,是有为之法,故云如梦。念佛,是出世诸佛之法,宜言如觉。古云:心迷如梦,九界众生是矣。心悟如觉,诸佛法界是也。
○戊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