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之言论耳。须知不一之一故说体,不二之二故说宗也。言因果同时者,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果因一契,故称同时。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前言体,即指所念之佛是。今言宗,即指能念之心是。既知佛通三世,即知境之竖穷三际也。心念诸佛,即知心之横□十方也。心境不二,非横非竖也。心境宛然,亦横亦竖也。如摩醯三目,似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论云: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略明宗竟。
○乙四 彰用
  用,力用也。夫净土经论,概以离苦得乐为宗者居多。谓离娑婆五浊众苦,得安养五清诸乐也。唯此论,迥出常伦。前言宗,有宗宗用宗之别。因果为宗宗,慈悲为用宗。今言用,有宗用用用之殊。因果各论伏断为宗用,但彰当部之力用为用用。此论以苦乐双忘为用。若但念现在佛,如势至示念佛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念佛,如子忆母。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得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离此界之苦,归净土之乐,乃诸经论之力用也。今则不尔,先念未来佛,次念现在佛,后通念三世无不是佛。意谓:众生无不是佛,生佛不二也。既臻生佛不二境界,则无憎爱之可言。无憎,则不见有苦可离。无爱,则不见有乐可得;净秽不二也。故以苦乐双忘,为当部之力用也。论文中卷初门,文殊示女人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佛示长者子曰: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在有未尝有,居无未尝无。何患佛有相,心有念哉!意谓:菩提圣智,汝身凡情。亦然者,圣凡不二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生佛不二也。在有未尝有,居无未尝无,二边不住也。何患佛有相,心有念,中道不安也。如是力用,宁不妙乎!略彰用竟。
○乙五 判教相
  前第一释名,总包三德也。体宗用三科,别说三德也。体指法身;宗指般若;用指解脱;今判教相,定三德之深浅也。佛说四十九年法,文殊大士,与诸尊者,结集成文。总名三藏。曰经、曰律、曰论。吾祖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罄无不尽。言五时者:有通,有别。今先言别: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共一时,故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谈般若,法华涅槃共八载,华严最初三七日。次言通:谓佛说华严,虽曰最初。以小机不堪闻大,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引化小机,革凡成圣,名为隐实施权。然后对权说实,小大同闻。令小机人,耻小慕大。及至心相体信,出入无难,仍须带权说实。故判华严,一权一实。阿含,显权密实。方等,三权一实。般若,二权一实。实即华严也。故知华严通至般若;阿含显隔密通;方等般若,前后俱通;法华与华严同用;故云通五时也。教是圣人被机之言,判是分别异同之致。言八教者:即化仪,化法。两种四教,合之称八。化仪者,顿、渐、秘密、不定也。化法者,藏、通、别、圆也。如来五时言教,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无以释。第一华严时;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于化仪,为顿教。于化法,兼别明圆。第二阿含时;如日转照,次照幽谷。于化仪,为渐教。渐分三时,此为渐初。于化法,但藏教。第三方等时;于化仪,为渐中。于化法,对藏教半字教,说通别圆满字教也。四般若时;于化仪,为渐末。于化法,带通别权,明圆教实也。第五法华涅槃时;如日还照,亦照高山。法华于化仪,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于化法,无藏通别之三权,纯谈圆教之一实也。法华如破大阵,涅槃捃拾残机。于化仪,同法华。于化法,为有横来之机。最后受度,故须权用方便,而引接之。先施三权,故曰追说四教。随施随开,随开随废,故曰追癶四教。涅槃以五昧相生,喻五时先后次第。经云:“譬如从牛出乳”,牛喻佛,乳喻华严也。故以华严为乳味。次从乳出酪,以阿含为酪味。次从酪出生酥,以方等为生酥味。次从生酥出熟酥,以般若为熟酥味。次从熟酥出醍醐,以法华涅槃,同为醍醐上味。今之论文,客致问曰: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愿闻其致。是纯圆独妙之机,是以答之以三卷论文,开为二十门。无一门不是应机施设之教,真所谓答在问处,故判以无上醍醐为教相也宜矣。谁曰不然。略以五玄,总释名题已竟。
○甲二 列人题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论
  释论
○甲一 序分
○乙一 问
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曰: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愿闻其致。
  此假设问词也。问者是宾,答者是主。故以客首冠之,假名高信。意取信心高狂,故发斯问端。吾,王者自称。禅居,师修胜妙禅之室也。前礼致问,谓客到主前,作礼致问也。问曰:要成无上佛道,必须先求捷径。吾知捷径之名,乃有二种:一者法华三昧,注重不轻之行。二者,念佛三昧,须修般舟之宗。此二者,人皆称为无上深妙之禅门也。某但知其名,罔识其实,其意何居?愿以告我,俾有遵循。
○乙二 答
对曰: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问者也。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吾不敏,尝试论之,略开二十门,以明斯旨。上卷七门,念未来佛。中卷六门,念现在佛。下卷七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
  谓从来请益者,希望之心既高,扣问之词必妙。意取望心太高,往往无言答问,事固有之,然未尝有像尔之问者也。总赞其心语俱高,二皆称善,犹云善哉善哉。子下二句,是借喻。子,美称也。无生龙津,以喻成道。图南鹏举,以喻捷径。谓尔莫非要涉取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乎?不敏,谦词也。犹云无智。意谓:吾自知钝根乏辩,虽然,又不敢负子来意,请试论之:非开二十门不足以明斯旨。上卷七门,别答不轻之行。中卷六门,别答般舟之宗。下卷七门,通答前二问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
○丙一 立论之端
心之二也,生于群妄。群妄虽虚,惑者犹滞。滞之不释,圣以之忧。
  意谓:若论真心不堕于数,尚无有一,焉落二三。若有二者,即非真心。既非真心,便是妄识。识虽属妄,仍是无生。故曰:心本无生因境有。群妄,指境。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一者业相,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是,既成业相,法尔而有能所。有能有所,故成二也。由于境相不息,虽知境虚,而惑者犹滞。滞,住着也。滞之不释,即起信所谓,境界为缘长六O。谓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业相。业系苦相。由有苦相,感佛兴慈运悲,故曰圣以之忧。圣,即佛。忧,即悲也。法华方便品偈:“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是之谓圣之忧也。
○丙二 正论旨趣
(今夫)玄韵畅而无说(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无不是佛)相之不明,说之不圆(则具相)一味之旨(无说)绝言之路,讵可知其所归欤?
  谓欲答高问,必先陈三谛妙理。玄韵畅而无说者,妙有非有也。法身空而具相者,真空不空也。二句合观,中道第一义谛也。且三谛境相,若不精明,纵饶通身是口,保尔说不圆成。须知法身虽具相,相即无相,无相不相。故云一味之旨,玄韵虽无说。无说不说,故云绝言之路。相既未明,说亦不圆,斯旨斯路,岂能知其所归欤?如是则不足论也。
○丙三 引喻借显
○丁一 正以喻显
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既念过现佛则知未来无不是佛矣)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一相之)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
  譬如帝释殿前之网罗幢,孔孔有摩尼珠。如其网若未张,孔中之多珠,自不能见,故曰千璎焉觌。取喻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举,言帝网张也。万目齐开,言多珠见也。取喻既念过现佛,便知未来无不是佛矣。摩诃止观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意谓:大海之水,由众流而集成。人取海水而浴之,即已用百川之水也。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意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三昧不期成而自成矣。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例今此论之二十门,亦复如是,故曰其在兹焉。
○丁二 帖喻合法
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何众生非佛耶)
  亦犹句,喻显。佛想句,法合。可知,乱心既皆是佛,更有何众生而非佛耶!
○丙四 举世罔知
○丁一 正明罔知
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耶?盖不了如来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遂隔生于佛外。
  此明后世之人,不知未来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往往觌面错过。但知念过现佛,独未闻有念未来佛也。盖不知如来随他意语,方便说法,应机施教,作对待门说。谓对生之O,说佛之妙,乃置众生于诸佛之外。未曾向决了门,道破众生即佛故也。何以故?时未至故,机未熟故。
○丁二 引经抑扬
净名有□□葡不□余香,花有着身不着身者,此抑扬大乘也。抑小,则置□茫然。扬大,则(大小)同游于不二。法华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