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二明止行断得。又二。(壬)初正明。二料简。今初。
所言依他性中止门除障得益者。谓依前观行作方便故,能知一切虚相,唯是一心为体。是故虚相有即非有。如此解故,能灭虚相之执。故名为止。以此止故,能除果时迷理无明,及以虚相。又复无明住地,渐已损薄。即名除障。又得成就如幻化等三昧。又无生智用现前。复即成就真实性中观行。即名得益。
  依前观行作方便者。观行中能解因缘集起,不无心相,是已知得唯心所作。故能为止行作方便也。以有此方便故。此中便能进观一切虚相,皆无有体,体唯一心。是故虚相有即非有,本自无生,今即无灭也。知此解故句。必须功夫做到,方能如此解。解成方能灭虚相之执。云何做功夫。所谓缘心遣心是已。即将此有即非有本无生灭道理,缘念于心。如是念念缘熏,以遣其执有虚相之心。熏习纯熟,解性成就。然后恍然会得,虚相本无知相本无故,虚相之执即灭也。除障中果时二字,是子时之误。按果时子时,本书自释其义云。果时无明,亦名迷境无明。子时无明,亦名住地无明。又云。子时无明,亦名迷理无明。(见第一大科三明佛性中,二出名相。及初明别惑之相。)此外,并无别开果时为迷境。迷理二种之文应依大师自立之义,为之改正也。又迷理住地,既均是子时无明。而此中云能除迷理,复云住地渐薄何耶。须知正使虽除。习气未尽。此即前文所言,住地无明业识习气,盖住地无明习气,至金刚道后方能永尽耳。能除子时迷理等者。前观行中云,不无心相。是犹见虚相之有。即是迷理。以有此细无明(即子时无明也)所执故。似与心异,相相不一,即是妄境。今知唯是一心为体,虚相之执止息。故曰能除迷理无明,及以虚相。又前文云。细无明虚执及虚境熏心故。虽更起无明住地等,即复轻弱。然则执有虚相时,住地无明即复轻弱。今执虚已遣。虽有习气,损薄可知。故曰无明住地,渐已损薄。此明所除之障也。无生智者。前云除依他性,入无生性。今约智用言,故曰无生智。即是无尘智倍复明利,得此异名。前空分别性,即是无相智用现前。今空依他性,则为无生智用现前。此智现前,则成就如幻化等三昧。复成就真实性中观行。此即所得之益也。
  (壬)二料简。
问曰。观门之中,亦成就如幻化等三昧。此止门中,亦成就如幻化等三昧。有何别也。答曰。观中分得。此中成就。又复观中知法缘起如幻化。此中知法缘起即寂,亦如幻化。故有别也。此明依他性中止行除障得益。
  如幻化等三昧,观行中是分分而证。故前云分成。止行中是究竟完成。故今云成就。又前中是知一切法缘起假有,所以如幻如化。此中是知一切法缘起即寂,何妨如幻如化。盖观行但得从空入假之用,故为分成。止行则证双遮二边之体,而曰亦如幻化,是双遮而亦双照矣。故为成就。此其别也。须知菩萨成此三昧,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悲智双运,广度众生耳。末句,结成。
   (庚)三约真实性。分二。(辛)初明观行断得。二明止行断得。初中二。(壬)初正明。二料简。今初。
次明真实性中止观除障得益者。初明观门。此观门者,初与依他性中止门无异。而少有别义。此云何也。谓彼止门,必缘一切法唯心所作,有即非有,体是一心。是故得灭虚相之执。然此能知诸法唯一心之体,即是此中观门。更无异法。是以彼止若成,此观即就。不相离也。然彼虽缘一心,但以灭相为宗。此中虽知虚相非有,但以立心为旨。故有别也。是故除障义同。得益稍别。别义是何。谓依此观作方便故,堪能胜进入止门也。
  一切法。约染浊言,即是凡夫根身器界。约清净言,即是诸佛三身四土。唯心者,谓自性清净心也。不相离即更无异法之意。前之止行,虽双照而仍双泯。故曰灭相为宗。今之观行,由双泯即复双照。故曰立心为旨。胜进者,增胜而进。依此观门,堪入止门。故曰胜进。其余在文可知。
  (壬)二料简。
问曰。唯心所作,与唯是一心。为一为异。答曰。唯心所作者。谓依心起于诸法,非有而有。即是从体起相证也。唯是一心者。谓知彼所起之相,有即非有,体是一心。即是灭相入实证也。此明真实性中观行断得也。 
  问意,因前依他性止行中云。能知一切虚相,唯是一心为体。今真实性观行中云。谓彼止门,必缘一切法唯心所作。因问曰。何以一云唯心所作。一云唯是一心。此二句之义一乎。异乎。答谓,唯心所作者,约依一心。起于诸法言。是明其证得从体起相也。唯是一心者,约所起之相体是一心言。是明其证得灭相入实也。盖前止行中,正明灭其虚相之执。即是灭相入实义。故言唯是一心。今观行中,是明从彼之止,起今之观。即是从体起相义。故言唯心所作也。总之。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或约起相义言,或约入实义言,凡以明心外无法而已。实,谓真实性体也。未句,结观行断得。
  (辛)二明止行断得。
所言止行除障得益者。谓依前观行作方便故,知彼一心之体,不可分别。从本已来,常自寂静。作此解故,念动息灭。即名为止。以此止行,能灭无明住地,及妄想习气。即名除障。大觉现前,具足佛力。即名得益。此明真实性中止行除障得益也。
  不可分别者。净心体绝对待,何有异法可缘可念。但以妄想习气,自生分别耳。何以故。从本已来,常自寂静故。常自二字,正明其本来不可分别。不可以能所分,理智一如故。不可以一异分,离名绝相故。不可以迷悟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乃至不可以三谛分。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非空故。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非假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非中故。少有分别,即非寂静。即有一不分别之念,亦非寂静。作此解故句。与前依他性中,语虽同而义别。前则有缘有念。今知若更缘念,即成境界。即有能所。何名为如。如是息心达本,遣去横执之真,会归本寂之体。故曰念动息灭。念即最初之一念。名为因中痴。由此一念,忽起动相而成业识。所谓不觉自动是也。今会得体无分别,而念息矣。会得本自寂静,而动灭矣。至此则体证真如,名为大寂静止门。无明住地,是极微细生相无明。即最初之一念是也。能除住地,结上念息。及除妄想习气,结上动灭。所谓一念无明习气,于此即灭,无明尽故,业识染法种子习气,即亦随灭是也。此真实性止行,究竟除障也。垢障尽除,性体全显。故曰大觉现前。大觉者。寂照同时,三觉圆明也。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具足。故曰具足佛力,此真实性止行,究竟得益也。末句,结成。
   (己)三总辨。分四。(庚)初辨除障之义。二辨熏心之由。三辨地位之相。四结略总明。今初。
问曰。除障之时,为敌对除。为智解熏除。答曰。不得敌对相除。所以者何。以惑心在时,未有其解。解若起时,惑先已灭。前后不相见故,不得敌对相除。如是虽由一念解心起故,惑用不起。然其本识之中,惑染种子仍在未灭。故解心一念灭时,还起惑用。如是解惑念念迭兴之时,解用渐渐熏心。增益解性之力,以成解用种子。即彼解用熏成种子之时,即能熏彼惑染种子分分损减。如似以香熏于臭衣。香气分分着衣之时,臭气分分而灭。惑种亦尔。解种分成,惑即分灭也。以惑种分分灭故,惑用渐弱。解种分分增故,解用转强。如是除也。非如小乘说敌对除,但有语无义。然彼小乘亦还熏除,而不知此道理也。
  敌对除者。谓以正念,敌对妄念除之。如用兵击贼,敌对相攻。是为敌对而除。智解熏除者。谓以无尘智,熏心成种。则惑念皆为解念。如以光照暗,无暗不明。是为熏习而除。或曰。圆教全三障而成三德,故不说除。今此中说除何也。须知虽炽然说除,实无所除。但由熏习之力,即惑念而为解念。此即全三障成三德义。文云。如似以香熏于臭衣。可知即臭成香,仍是原衣。非别有一衣。是故即惑成解,假名为除。非谓解念外,别有惑念为其所除也。或曰。文中有渐义无顿义。是亦不然。一念解心起时,何有于惑。更何有于除。固无渐之非顿矣。当文答义,分为四层。自不得至相除。明解惑不同时,故不得敌对除也。自如是至惑用。明惑种仍在,故解灭时,还起惑用也。自如是解惑至除也。明解用熏心成种,则能损减惑种。如香熏臭衣,香成臭灭也。惑心解心,谓惑念之心。解念之心。心指本识。惑即无明。解谓慧心所。惑用解用,谓惑念作用。解念作用。如是除者。谓但如是以解用熏心成种。解种分强分成时,惑种便分弱分灭,即名为除也。其余可知。自非如至末。谓小乘除惑,亦是熏除。但彼不知此理,故说敌对除。实则解惑不同时,何能敌对。敌对之说,并无实义,但有是语而已。由此可知,念佛人不必嫌妄念多。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无。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时故。当知念只是一,随于正则谓之正念,随于妄则谓之妄念耳。如同时念有两个,便成两人。今只是一。故正念有力,妄念即销。妄念有力,正念即隐。然则一边念佛,一边起妄念者。因其口中虽念,心早驰散,并非同时有两个念头也。此实由于妄念种子力强之故。当此之时,不必强抑。以刹那生灭,不相逐及故。更不必嫌。以前念当体是空,嫌之反增妄念故。惟有至诚恳切,提起念佛之一念。如是久久,便能熏心成种。净种分分成,妄种分分销矣。如香分分着衣时,臭即分分离衣,不能并立也。念佛人不可不明此理。
  (庚)二辨熏心之由。
问曰。解熏心时,为见净心故,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