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廴胫埂Jq益大师曰。前分别性中明止,但灭执实之心。今并止其谓有虚相之心。故得为真如观作方便也。
  (癸)二从止复观。
既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显现。即名从止起观。若从此止行,径入真实性观者。此即名从止入观也。
  前止行中,解知有即非有,以灭虚相之执。今复反观非有而有,是犹局于依他性观门。故名从止起观。不妨者,明其色不异空也。从止入观,其义可知。
   (壬)三约真实性。有四重。(癸)初一重,从观入止,明无性性。第二重,从观入止,明无真性。第三重止观,明根本真如三昧。第四重止观,明双现前。今初。
次明第三真实性中止观体状者,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因前依他性中止行,知一切法有即非有故。所以此中即知一切法本来唯心,心外无法。复作是念。既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此心之相,何者是也。为无前二性故,即将此无以为心耶。为异彼无外,别有净心耶。作此念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无是无法。对有而生。有尚本来不有,何有无法以为净心。又复无法为四句摄。净心即离四句。何得以此无法为净心也。作此念时,执无之心即灭。则名为止。
  此真实性,即自性清净心。乃是吾人本来面目。但自无始以来,被无明习气,重重障蔽,不能得见。须仗自心中一点慧性,依照经教所说之义理方法,反向本性上观照。为之重重研穷,重重除遣。当知语言文字,是敲门瓦。本具慧性,是用瓦敲门之人。必将障蔽之门,重重敲开,方能到得屋里。是故上来分别性,是第一重门。依他性是第二重门。已经逐一研穷,逐一除遣敲破重关。今到最后第三重门矣。亦须依照前法,先加研穷。后复除遣。破此牢关,便觌自家本来面目。然则何法研穷乎。即将前依他性止行中,唯心所现,有即非有话头。重复提起。盖既知唯心所现,此中即是知得心外无法。今即就此义,复进一步以研穷之。曰。既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然则此心之相,何者是耶。如此研穷之时,须有方法。下文为无前二性故,至即名为观两行文。即示吾人研穷之方法也。前二性即指分别依他。前修分别性时。知得诸法本来无实,遣去执实之念。是分别性空也。次修依他性时。知得虚法有即非有,遣去虚相之执。是依他性空也。二性俱空,故皆云无也。异彼句,犹言净心离彼二空之外别有异体。即此加以研穷曰。今即将此二性之无,以为净心耶。抑离彼二无,别有净心耶。立此二义以为观照即名为观。大众勿遽看下文,且照此方法,先向自心上研究。净心果为即此二无便是。离彼二无别有。须知看经闻法,必当句句用以内照。销归自性,方得受用。不然。虽明得教义,仍是文字相耳,于本分上,毫无交涉。(良久,鸣尺一下云。)若未荐得,且听当文。即复念言者。念言便是研穷。须知净心不着纤尘。才有所著,心即非净。今既分别即无为是乎,离无别有乎,便有所著。便是妄想。即须复加研穷,而扫除之。故曰即复念言也。又文中屡言复当念言,复作此念,以及即复,又复等等。皆是指示用功不得少有间断。必应步步紧追,不到家不止。凡此皆用功人模范也。极应着眼。是故即复念言,所谓无者,乃是以无为法。夫无之为法,对有而生。有法尚且本无,无法复云何有。然则何得有此无法,以为净心耶。此明无法本不有也。又复下更加深穷。盖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为四句法。今言无法,即摄四句。而净心体绝对待,离彼四句。然则何得以此无法为净心耶。此明一言及无,已非净心也。如此解知,便将即无为心之执,遣除。(其异无别有句,下第二重止观中遣之。)故曰作此念时。执无之心即灭。灭则名为止矣。问。科目中云,明无性性。其义云何。答。下通简中立有无性性,无无性,无真性,三名而此科所明之义,即是无性性。无性性者。上性字指偏空。下性字指真实。谓空其偏空之性,乃真实性也。盖分别依他,情执既空,本是真实。但因其有将二无以为心之执,是偏空矣。故以圆离四句遣之,以明无性性。又既遣执无,便可名为无无性。谓无其执无,乃真实性也。然虽不执无,亦不可谓别有一特异之净心。今因其有异无别有之执。故下第二重止观中,复以净心何有异法可缘可念遣之。异执既遣,便可名为无真性。谓即彼二性,便是真实。并无别有之真实性也。又复无真性,即是下通简中除真实性之意。既除横执之真,自无偏空之病。故下文曰。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也。总之。立此三名,但为辗转除遣执情。以明净心本绝对待。不可缘念。稍有情见,便非净心。须知真实性是体。依他性是相。分别性是用。体相用三大,从来不离。今谓无彼,二性以为真实,是但有体而无相用矣。又谓异彼无外别有真实,是体相用三大隔别不融矣。岂是平等无碍之真如实性乎。故必遣之又遣。妄情遣尽,然后三性圆彰。则非即非离,当下便见真实性矣。兹为撮举要义于此,俾入后易于领会。
  (癸)二第二重从观入止,明无真性。
又从此止更入观门,观于净心。作如是念。二性之无既非是心者,更有何法以为净心。又复此心为可见耶。为不可见耶。为可念耶。为不可念耶。作此分别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心外无法,何有能见此心者。何有能念此心者。若更缘念此心,即成境界。即有能缘所缘。即是心外有智,能观此心。何名为如。又复我觅心之心,体唯是净心。何有异法,可缘可念也。但以妄想习气故,自生分别。分别之相,有即非有。体唯净心,又复设使分别。即知正是净心分别也。喻如眼见空华。闻言华是眼作,有即非有,唯有自眼。闻此语已。知华本无,不着于华。反更开眼,自觅己眼,竟不能见。复谓种种眼根,是己家眼。何以故。以不知能觅之眼。即是所觅眼故。若能知华本无,眼外无法。唯有自眼,不须更觅于眼者,即不以眼觅眼。行者亦尔。闻言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故。即使不念外法,但以妄想习气故,更生分别,觅于净心。是故当知能觅净心者,即是净心。设使应生分别,亦即是净心。而净心之体,常无分别。作此解者,名为随顺真如。亦得名为止门。
  从止更观者,明不可执前止行为究竟也。前止行中,执无之心既灭,是第三重门已开。故曰更入观门。既入观心之门,故曰观于净心。以明不同向之在于门外,皆非实相观也。然虽入门里,得见佛性,犹不了了。乃至等觉菩萨,见于佛性,犹如隔罗望月。故入得门来,更须如理研穷。复加除遣。连影子也都遣尽。如剥芭蕉,剥至心尚要剥。直剥到无可剥处。方为究竟也。此中分作五层研穷,愈研愈细。初作如是念曰。二性之无,既非是心。异彼无外,更有何法以为净心。此在一毫端上,研究入去也。又复追进一步曰。此异无别有之心。为可见为不可见。为可念为不可念。作此微细分别,即名为观。然既作此分别,可知尚未亲见本来面目。若已见得,便不如是分别。(鸣尺一下云。)大众,提起精神。莫随我语言转。各向自心上,观察观察。这个作如是分别的,是个甚么。(良久复鸣尺一下云。)才说分别,又早千里万里去了也。即复念言下,更加研穷。愈入愈深。逼拶到无可转身处,则通体放下矣。所谓到得水穷山尽处,回头便见好光阴也。即复念言。既云可见可念,必有能见能念。然而心外无法,何有能见此心者。能念此心者。或曰。净心乃是不可见,不可念者耳。大众以为何如。当知必谓不可见不可念者,是汝净心。又早执无了也。然则可见可念者,是净心乎。当知若有能缘念此心者,此心便成所缘之境。且即于所缘之心外,复有能缘之智。而此净心,本无能所。境智一如。今则能所历然,何名为如。即非净心也。又进一步推究之曰。若心无能所者。可知我今求觅净心之心,其体便是净心。然则何有异法,可为缘念乎。而我不知,自生分别。便是妄想习气未除。当知即此妄想分别,本是心现。体唯净心。故彼分别之相,有即非有。又复直穷到底曰。既分别相,体是净心者。可知设使分别,便是净心自作分别。是故此心,本来清净耳。其不净者,正由分别。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然则向来种种分别,岂非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乎。楞严经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学人须向这里参入。则一日千里,自有好消息也。喻如下举喻。行者下法合。眼喻净心。华喻诸法。眼不着空华,喻心不念诸法。张眼觅眼,不知能觅即是所觅。喻心分别心,不知分别即是净心。唯有自眼,不须更觅。喻唯一净心,不须分别。当知心既不着诸法,则实境虚相,二执并销。分别依他,已成净心。何必以心觅心,自生分别。夫清净心体,不染点尘,岂有分别。微有妄想分别,便是无明。非净心矣。如此解悟,名为随顺真如。盖观行到此,粗垢已脱。故名随顺。以其了知心体本寂,不作分别。则执异之心已息。故名随顺真如也。此是灭异执以明止。不同前之止行,是止其执无。故曰亦得名为止门。须知妄想分别。是无量劫来,生死根本。必须依照经教,痛下功夫。久久熏习,逐渐除遣。凡对遇境缘时,尤当提起正念,返观内照。知一切法,皆是自心所作。心若清净,一切清净。如是缘于正念,遣其妄情。无明垢障,方能渐薄。若但明得书中义理,便谓已见净心。不知所见者,乃书本上的净心。非自己的净心也。甚或将全妄即真等语言,读得熟溜。说得畅快。以为我不执着。我无分别。不知攀缘纷动,刹那不停。终日为境缘所转而不自知。方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