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法界法尔,染法应为净法所灭者。亦应法界法尔,染性亦为净性所灭。何以事法则有成有败,性独不然耶。此中问意,前已广释。如上初明具足染净二法中所明是也。须知性是心体本具。岂能与虚幻事相,此生彼灭者,相提并论。盖性义可开为三。即是正因,缘因,了因。正因,为非染非净不变之体。缘,了,具可染可净随缘之能。是故就缘了言。染净二性,无始并具。不可一灭一存也。就正因言。名虽有三,体融无二。不可一灭一存也。故无论未修道前,已修道后,能治所治,二性双有。但前则所治之性,依熏起用。能治之性,未有熏力,是故无用。后则能治之性,依熏起用。所治之性,无所熏力,是故分减。总之原是一性。但依熏起用不同耳。故约事言,可论存坏。约性言不可论存坏。因引维摩经,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证。经中法字,系法界法尔之义。即指能治所治之性言。与当文所治之法法字义别。(所治之法,乃指事言也。)病字即指所治之事。须知染事病根,由于情执。但除情执染。染事自无。则随染之性,原是净性。不必除也。譬如眼中生翳。但除其翳,空花即灭。则见花之眼,原是净眼。何可除乎。
  (未)二明受报不同。
问曰。能治所治可尔。其未修对治者,即无始已来。具有一切故业种子。此种子中,即应备有六道之业。又复一一众生,各各本具六道果报之性。何不依彼无始六道种子,令一众生,俱时受六道身耶。答曰。不得。何以故,以法界法尔故,但可具有无始六道种子在于心中,随一道种子偏强偏熟者,先受果报。随是一报之中,不妨自杂受苦乐之事。要不得令一众生,俱受六道之身。后若作菩萨自在用时,以悲愿力故,用彼故业种子,一时于六道中受无量身,教化众生也。
  问意谓能治所治之染净二性,既可始终并具如此。则未修对治道者,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造无量业。其心性中,当具有一切故业种子。而此种子中,即应备有六道之业。又一一众生,既皆各各本具无始以来六道果报之性。上云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则何不依彼一一众生所具无始六道种子,令一众生俱时受六道身之报耶。不知法界法尔,一一众生,虽共以一心为体。然而受报各别。所谓常同常别是也。即偏据一众生而言。亦但可具有无始六道种子在其心中,而必随一道种子偏强偏熟者,先受一报。要不得俱时受六道身。譬如一坏之土,其中具有良莠等种子。然必随其缘足力强者,先成熟而发生。不能所有种子,俱时发生也。人亦如是。虽善业恶业,杂然并作。如恶种子偏强偏熟,则先受三涂中一报。如善种子偏强偏熟,则先受人天中一报。虽于一报之中,不妨杂受苦乐,如先贵后贱,或先贫后富等。然决不能俱时并受六道之身也。后遇善友,得闻教法,修对治道,断惑证真,成菩萨时。则妙用自在,乃可以悲愿力,用彼故业种子,一时现身六道,教化众生耳。或问。作菩萨时,何以尚有故业种子。此有二义。如约断证言。必至金刚道后,断除最后无明,证究竟觉。彼时故业种子,方为永尽。如约悲愿言。诸大菩萨,大悲心切。留随眠惑,使润业种,俾得受生度众。所谓留惑润生是也。以是之故,得言故业种子。今文中云。以悲愿力故,用彼故业种子。可知菩萨乃是用彼业种,受生度众。若凡夫等业力牵引者,乃是为业种所用。二者岂可同日而语哉。(校上来原本卷十竟。)
  (午)二释疑。二。(未)初释凡圣同时受报疑。二释凡圣同时治惑疑。今初。
问曰。据一众生,既以一心为体。心体之中,实具六道果报之性,复有无始六道种子。而不得令一众生,一时之中,俱受六道之报者。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亦同以一心为体。故虽各各自具六道果报之性,及六道种子。亦应一切凡圣,次第先后受报。不应一时之中,有众多凡圣。答曰。不由以一心为体故,便不得受众多身。亦不由以一心为体故,要须一时受众多身。但法界法尔。若总据一切凡圣。虽同一心为体,即不妨一时俱有一切凡圣。若别据一众生。虽亦一心为体,即不得一时俱受六道报也。若如来藏中,唯具先后受报之法,不具一时受报之法者。何名法界法尔具一切法耶。
  此据一人别报,难十界总报也。疑意系从上文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生起。盖谓既是共一如来藏,即应共受一报。何为俱时有众多凡圣之异乎。故问曰。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以一心为体。(即共一如来藏之意)心体中复同具有六道种子,及果报性。而一众生只能一时受一道身者,即应一一众生俱时同受一道身也。何以一时之中,见有众多凡圣。须知或得俱时见众多身。或不得俱时受众多身。不由同以一心为体故,便无如此差别也。盖法界法尔,常同常别。故约多人言。虽同一心为体,即不妨一时有一切凡圣,何必次第方见。约一人言。虽亦一心为体,即不得一时俱受六道身,必须先后而成。若如来藏心体中,不并具先后及一时受报之法者。何名为法界法尔,常同常别耶。
  (未)二释凡圣同时治惑疑。
问曰。上言据一众生,即以一心为体。心体虽具染净二性,而净事起时,能除染事者。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既同以一心为体。亦应由佛是净事故,能治余众生染事。若尔者。一切众生,自然成佛,即不须自修因行。答曰。不由以一心为体故,染净二事相除。亦不由以一心为体故,染净二法不得相除。亦不由别心为体故,凡圣二事不得相除。但法界法尔,一切凡圣,虽同一心为体,而不相灭。若别据一众生,虽亦一心为体,即染净二事相除也。如来之藏,唯有染净相除之法,无染净不相除法者。何名法界法尔,具一切法。
  问者不明常同常别之义。故于同以一心为体,终觉怀疑。复问曰。由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以一心为体。又复此心体中,虽并具染净二性,而净事起时。染事即除。然则佛成道时,净显染灭。即应令其余众生,一齐染灭。若得尔者。是一切众生,自然成佛,不须自修因行。由此观之。同以一心为体,得无可疑耶。须知染净二事,或得相除。或不得相除。不由同以一心为体故,便无如此差别也。若谓凡圣之染净二事,不得相除者,由于别心为体。亦不然也。盖法界法尔,常同常别。约生佛言,即不得染净相除。约一人言,方得二事相除耳。总之。常同者性德。常别者修德。若明此理,何疑之有。
  (午)三破执。二。(未)初破正计。二破转计。初中二。(申)初起计。二破斥。今初。○执与计。有深浅之别。以非为是曰计。计而不舍曰执也。执有二种。一人我执。二法我执。此二复各有分别俱生之不同。共成四种。大凡分别执,生于第六识。俱生则是分别之根。故俱生我执,生于第七识。小乘至罗汉位方空。俱生法执,则生于第八识。菩萨至七地后心,藏识转时,其执皆舍。而微细之根,必至金刚道后,方得破尽。所谓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即言俱生法执也。何谓人我法我。人我执者。执五阴为实有。法我执者。虽知一切法空,而执空相不忘也。故修行人破人我,得法空后。复须以空空之,是为重空。然而尚有寂灭之相当情,仍是俱生法执。直至能所皆寂,生灭灭尽,是为寂灭现前。然后人法皆空矣。若论当文。其人虽为凡夫,然是因法起执,可云分别法我执。盖由于耳根闻法,耳识照了,意识不能领悟,妄生分别,计非为是,故成执见耳。
问曰。向者两番都言法界法尔。实自难信。如我意者所解,谓一一凡圣,各自别有净心为体。何以故。以各各一心为体故,不得于一心中俱现多身。所以一一凡圣,不俱受无量身。又复各各依心起用故,不妨俱时有众多凡圣。此义即便。又复一一众生,各以别心为体故。一一心中,不容染净二法。是故能治之法熏心时,自己惑灭。以与他人别心故,不妨他惑不灭。此义亦便。何为辛苦坚成一切凡圣同一心耶。
  问者早起此计,故有前两番疑问。而两番皆闻常同常别,心性天然之言。法界法尔,即心性天然之意。)情执难忘,故曰实自难信。意谓既不得于一心中俱现多身,乃同时有众多凡圣。既一心中不容染净二事,乃不得凡圣染净相除。然则应是一一凡圣,各各别一净心为体。于义乃便。由各各一心为体故,遂各各依心起用。所以俱时,不妨有众多凡圣。自己惑灭,不妨他惑不灭。末复以辛苦坚成,唐突大师。悲乎。以非为是,而谓他人之是为非。自己妄执,反说他人坚执成见。乃凡夫之通病也。此病不除,安望成道。故向下一一痛破之。
  (申)二破斥。二。(酉)初约共相法身直破。二引事例破。今初。
答曰。痴人。若一切凡圣,不同一真心为体者,即无共相平等法身。是故经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诸佛毕竟不成佛也。
  痴者,责其昧于理也。共者,绝待之共。相者,无相之相。故曰平等。共相平等法身,即是一切凡圣共以一心为体之义。意谓若非共相身。何故经言,一切诸佛毕竟不成佛也。问曰。过去现在十方诸佛,毕竟是成佛否。答曰。法华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如我世尊。兜率降生,非生现生。双林入灭,非灭现灭。此成佛之说也。地藏菩萨曰。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难尊者曰。若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普贤菩萨曰。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佛与众生,是共相法身故。一众生未成佛,即法身未清净故。此毕竟不成佛之说也。然则若谓各各一心为体者,是显悖圣教矣。此以理破。下引事破。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