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故以二种如来藏转辨真如。)故顺名偏举耳。实则总唯辨此净心。上来广陈名义,名即名其体也。义即体之义也。得意者,闻名思义,便了得净心体状。若或未然。则恐偏执名义,不能会归一体。故复于此融会辨释,而令闻者忘言悟体,销归自性。此大师之苦心也。是故当知。净心体状本来离相。本与诸法不一不异。本是如实空如实不空。又复初句离是真谛。次句即是俗谛。三句不即不离,是中道第一义谛。七名中虽仅举三名,实则净心无量名字,以此三谛会其体状,罄无不尽。观其以如来藏释真如,便可悟知名虽不一,理本互通。总唯辨此净心而已。会得此旨,自性清净心体状,仿佛现前。则名名归体。义义知宗。从此发足精进,便是由名字觉入观行觉。而不着二边,宛合中道,便是大乘圆顿行门。其造诣何可限量哉。末二句,结指总唯辨明心体,令闻者自悟净心之意。上总标略指已竟。下复分科广释。
   (癸)二依科广释。自分为三。(子)初举离相以明净心。二举不一不异以论法性。三举二种如来藏以辨真如。初又二。(丑)初正明净心离相。二巧示顺入方便。今初。
第一明离相者。此心即是第一义谛真如心也。自性圆融。体备大用。但是自觉圣智所知,非情量之能测也。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何以故。心体离名相故。体既离名,即不可设名以谈其体。心既绝相,即不可约相以辨其心。是以今欲论其体状,实亦难哉。唯可说其所离之相,反相灭相而自契焉。所谓此心从本已来,离一切相。平等寂灭。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亦有相,非亦无相,非去来今,非上中下,非彼非此,非静非乱,非染非净,非常非断,非明非暗,非一非异等,一切四句法。总说乃至非一切可说可念等法。亦非不可说不可念法。何以故。以不可说不可念,对可说可念生,非自体法故。即非净心。是故但知所有可说可念不可说不可念等法。悉非净心。但是净心所现虚相,然此虚相,各无自实,有即非有。非有之相,亦无可取。何以故。有本不有故。若有本不有,何有非有相耶。是故当知净心之体,不可以缘虑所知。不可以言说所及。何以故。以净心之外,无一法故。若心外无法。更有谁能缘能说此心耶。是以应知所有能缘能说者,但是虚妄不实故有。考实无也。能缘既不实故,所缘何得是实耶。能缘所缘皆悉不实故,净心既是实法,是故不以缘虑所知也。譬如眼不自见。以此眼外,更有他眼能见此眼,即有自他两眼。心不如是。但是一如。如外无法。又复净心不自分别,何有能分别,取此心耶。而诸凡惑分别净心者。即如痴人大张己眼,还觅己眼。复谓种种相貌,是己家眼。竟不知自家眼处也。是故应知有能缘所缘者。但是己家净心为无始妄想所熏故,不能自知己性。即妄生分别。于己心外建立净心之相,还以妄想取之以为净心。考实言之。所取之相,正是识相。实非净心也。
  此科文长,须分四节明之。自第一至难哉,为第一节。明净心是自觉圣智所知,本难言说。自唯可至所知也,为第二节。是明于无可言说中,唯可说其所难之相。令当人反相灭相以自契。自譬如至眼处也,为第三节。举喻。明张眼觅眼,即迷眼处。自是故至实非净心也,为第四节。合法。明起心觅心,即非净心。○第一节中,初两句总标。此心者,即自性清净心也。离四句绝百非,无相不相,名第一义。真实不虚,名之为谛。不妄不变,名为真如。吾人心体本来如是,故曰此心即是第一义谛真如心。文殊菩萨曰。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须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说法弘经。皆是以文字语言为方便法门,藉以显此第一义谛。而文字语言,乃第二义,非第一义也。是故今日法众,闻此大乘止观曲示心要法门。若不即文字离文字,何能明得第一义谛。昔我释迦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曾说着一字。即是令凡夫离去名字言说心缘之相,乃能领会第一义谛耳。维摩经中,三十二大士说不二法门。及至维摩,默然无说。文殊曰。此真不二法门也。亦是此意。虽然。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得意者说亦是。不说亦是。何以故。自性圆融故。体备大用故。圆融者,空假中三谛圆融。若偏空,偏假,但中,皆非圆融也。圆融即是第一义谛。若约教而论。非圆非融是藏教。融而不圆是通教。圆而不融是别教。即圆即融,为圆教也。约自性言。竖穷横□,无不赅罗曰圆。无挂无碍,自在解脱曰融。体备大用者,所谓具足过恒沙无漏性净功德是也。然此圆融之自性,体备之大用,惟独圣人转识成智,净心自觉之所证知。本非业深障重之凡夫,用其识情度量,所能窥测。圆觉经云。以轮回心,起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即此理也。近世哲学,不外情量。若欲用彼法门以测佛法,是南辕而北辙也。不可不知。昔有僧问师,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离四句。绝百非。又请的指西来大意。师曰。汝须放下着。谓须放下心意识也。若用识情格量,云何能知西来大意。即云何能知净心。盖本来面目,直是不可思议。不可议者,言语道断。口欲言而词丧,不可以名言名之也。不可思者,心行处灭。心欲缘而虑亡,不可以相状相之也。古人悟道时有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故欲本来面目全体显现,正须于不思不议一念不生之际,惺然自证。何以故。心体本来离名绝相故。既无名相,云何可用名相以谈心体。然则今欲强言心体相状,岂不甚难哉。此第一节之义也。第二节中,反相灭相者。反相是即流寻源。即生灭之流,溯不生灭之源也。谓正于起心动念时,当下回光返照。究其起处。宗下参父母未生以前,即是反相功夫。灭相是停波得水。波喻妄想。水喻净心。波停水静,喻妄想灭则净心显。所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当下领会。夫善恶一切不思,即诸相灭矣。曰反曰灭,即是离相功夫。诚以净心无可言说。惟有反相灭相,离之罄尽,以自契悟耳。何以故。此心本来离一切相,平等寂灭故。平等者,无相不相。寂灭者,即此无相不相之名言,亦不可得。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也。非有相下,正明所离之相。非者,离也。有无四句,皆是识情度量,故当远离。此所谓离四句也。楞伽经约此四句,开为百句。是为绝百非。四句能离,百非自绝。去来今约三世言。净心古今不变,奚有三世之分。此即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意。上中下约根性言。净心人人具足,岂是根性所限。彼此约自他言。平等不二,何云自他。亦约方所言。心量周□,并无方所。动静约迁流言。自性本寂,岂落动静。染净约世出世言。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有何染净。非常断者,不落边见也。非明暗者,非觉非不觉也。非一异者,一异皆执情分别也。等者,世间一切名相,不可殚述。皆属情见。皆应远离。故以等字赅之。又去来今等,每句各可开为四句。如有去来今,无去来今,以及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等。故曰一切四句法。此一切四句法,皆是可说可念之法。皆落名相。皆应离之。不但此也。总说乃至一切可说可念等法,亦皆离之。一切不可说不可念等法,亦复离之。因不可对可而生,皆属对待。是生灭法。即非净心。以净心自体,本是绝待,本无生灭故。是故当知。所有对待生灭等法,悉是净心所现之虚相耳。既是虚幻,可知各各无自实体。有即非有。何所可取。故应离也。且既是有本不有。则即此有与非有之名相,亦属假设。亦应离也。是故当知。所有分别,缘思想,虑名言,谈说悉是一心所现。除心之外,别无一法。以悉由心现故,则净心之体,岂是缘虑所能知。言说所能及。以心外无法故,则净心之体,复更有谁能缘之能说之耶。盖所有能缘能说者,但是心现虚相。不实故有。(即非有现有之意。)考其实体,皆本无也。能缘者既非实法,其所缘者岂是实法。然此净心,乃是真实不虚之法。是故必须反其虚相,灭其虚相,方能契合领悟耳。圆觉经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此节所明,即是此旨。须知所离之相固应离。能离之念亦须离。一离彻底,是谓得无所离。得无所离,当下真心显露。真露即是幻除也。昔文殊以无言遣可言。维摩以无言遣无言。所以必须遣之又遣,离之又离者,以众生处处着耳。着即有住。住即有取。生死流转,悉由于此。所以修行人最初下手,必须从假入空。修离相法。治其着病。悲哉凡夫。无始以来,攀缘不息。今虽闻知离相,云何能离。我佛慈悲。复有胜异方便。教以执持弥陀圣号。盖念佛之念虽亦是幻。然与迷着世情之幻,一净一染。霄壤悬殊。以净是顺用入体,染为违体起用故也。是故由念佛发愿生西故,渐得远离尘幻。由坚执持远离尘幻故,染念销融。净念纯熟。则见思烦恼,一旦脱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为以幻修幻法门。圆觉经云。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妪灭。以幻修幻,如是如是。此净土之所以万修万人去也。近来念佛人,每苦幻想甚多,念佛不得力,而欲别求方便。不知正由念佛不着力,所以幻想多耳。一句弥陀,正是离幻方便。幻想起时,紧提佛号。幻想自无存身处。圆觉经云。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念佛诸善人。当明此旨。加紧念去。勿以幻念为虑也。第三节举喻中初异喻。次同喻。异喻者,眼不自见。以有自他之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