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白话(上)-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齐就叫做六大。六大真性圆融遍在,都是如来自性,本来没有生和灭。阿难,你
的真性沉沦在迷悟之中,你仍然未能悟解你的见闻觉知,本来都是如来自性的妙
用。你应当观省这些见闻觉知,它们是生还是灭?是同还是异?是不生还是不灭?
是不同还是不异?你竟然不知道在如来藏中,本体的见觉即是妙明的本觉,精真的
觉见,亦可转为妙明的用,它们本来清净,盈布世间,随顺众生的识心而现示,应
和众生的认知限度而现示。正如从一见根即能观见全体法界,其他如眼、耳、鼻、
舌、身、意对应于其觉知的事物,一一都能显现无碍,发挥妙用,都是遍照一切法
界,盈满十方无尽虚空世界。它没有固定的地方,只是循顺著众生的业力而造作生
发的。世间的人们迷悟无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它是自在自为,这些都是识
心分别计度的结果,只要有所言说,都无真实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
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
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
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
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
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
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
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
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
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
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
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
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
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
言说。都无实义。*

* *

阿难,识性没有来源,它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尘的妄起而生
发。你现在看法会中众人,你的目光所及之处,历历遍照,就像在镜中观物,并没
有分别。可是,你的识性却从这当中一一分别析解,这是文殊,那是富楼那,这是
目犍连,那是须菩提,那是舍利弗等等,一一可以指示出来。这个识性了然知解种
种事物,它是从观见这里生出,还是从物相这里生出,或者是生于虚空之中,或是
无因而起突然而现?阿难,如果你的识性生于观见之中,那么,如果没有明暗,没
有色空,也就没有观见,没有观见,识性从何而发生?如果识性生于物相之中,那
么,识性既然不从观见中生出,就不能观见到明,也不能观见到暗,明暗都不显
现,也就没有色相、空相,如果没有这些物相,识性又从哪里生发出来?如果识性
生于虚空,那么,没有相就没有观见,没有观见就无从辨别,那就不能了知明、
暗、色、空等等。没有物相,也就没有种种可以依缘的,你的见阗觉知也就没有地
方安立。在观见和物相都无的情形下,虚空就等于空无,既使虚空是实有,不同于
一般事物,纵然生发起你的识性,又怎样才能将它分别安立起来呢?如果你的识性
是无因而起突然而现,那么,你为什么不会将太阳看作是月亮呢?你再详细审视,
观见依托于眼睛,物相是从物境中推出,有相即可有物的形状,没有相就只是空
无。它们都有依托,而识性却是从哪里生发出来呢?识性是生发启动的,观见则如
镜照影,是澄然静止的,他们既不能相和也不能相合,见闻觉知也是如此。所以
说,识性并无其依缘之处,它无从自己生发启动。如果识心本来无从生起,那么了
别、见闻、觉知等等原来都是圆满湛静的,都是无从生起的。识心、觉见与虚空,
以及地、水、火、风等,合在一起叫做七大,它们都是圆满湛静的,都是如来真
性,本来无生无灭。阿难,你的心粗糙浮动,不能悟解到见闻觉知生发出认知了
别,这些原来都是如来自性真如的妙用。你应当谛观,涉及到见闻、虚空、地、
水、火、风这些方面的识心,它们是相同还是相异?是空还是有?是不相同还是不
相异?是非空还是非有?你不知道在如来自性中,识心的真性即是本明真知,觉知
妙明即是本于自性的真识,它们妙觉湛然不动,盈满世间一切,蕴涵吐纳十方虚空
世界,它们没有固定不动的处所,仅仅是循顺著众生的业力而造作生发。世间的人
们迷悟无知,以为它是因缘和合而生,是自在自为的。这些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结
果,只要有所言说,都无真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
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
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里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
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
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 *

*偈赞发愿*

* *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十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 *

这时候,阿难与法会中所有大众,承领了如来佛宣示的这些微妙法旨,一时身心坦
荡,湛静无所挂碍,他们都自觉到,本真心体原来盈遍十方世界,他们观见到十方
虚空世界,就像看自己手中拿著的树叶那样清晰。他们都自觉到,世间一切事物,
都是菩提妙明本心的生发显现,本真心体圆融遍在,涵含十方世界。此时,他们返
观自己的父母所生身体,就像是十方虚空世界之中浮动的一粒尘埃,若存若亡,就
像是无涯大海中的一个泡沫,起灭不定。他们合掌顶礼,获得未曾有的欣喜,就在
如来的座前,咏诵起礼赞如来的偈语: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愿今得果
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
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炼迦罗心无动转。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
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
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世尊。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
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
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
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
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
诲。*

* *

这时候,如来弟子富楼那从座中起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礼如来,并对
如来说:大威德的世尊啊!你最善于为众生演示如来佛法第一义谛。世尊,你常常
推举我是‘说法第一’,现今我聆听如来的微妙法音,就像聋人听百步之外的蚊虫鸣
叫。本来我不能看见,现在更不得有所闻见了。佛虽然已宣示了如此妙明法音,使
我等拔除疑惑,但是现在我仍然不能详解这第一奥义,不能达到无疑无惑的境地。
世尊啊!阿难他们虽然有所开悟,但是积聚的烦恼并未漏除,法会中许多已尽灭种
种烦恼的修习者,既使在领承了如来所说的法要之后,仍然存有疑惑。世尊,如果
世间一切根尘,一切蕴、处、界,就是如来所说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
这些,且都是如来自性,本然清净,为什么他们突然现出山河大地等等有为相,而
且这些有为事物相续相继地迁变流转,周而复始?另外,如来又说地、水、火、风
等本性圆融,盈布法界,湛静常住不动。世尊,如果说地性遍在,那么,什么地方
去容载水呢?又如果说水性遍在,就不会有火生出。为什么又说水和火都遍在于虚
空,相互间并不抵触逼迫?世尊啊!地性阻塞障碍,空性虚廓通阔,为什么说这二
者都遍在法界而并不抵触竞争?我不知这个奥义的根本所在,祈愿如来流布慈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