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陀告诉舍利弗:“正是如此,舍利弗!一个智慧具足、完全解脱的善男子,
其善向、正向、直向、等向、解脱的完美生命,直接、间接利益了与其相近的人,
所以自然会有很多人来供养,有很多关系亲厚的人相往来,有善于论说法义的善
知识相伴。”
佛陀接着说:“舍利弗!我不说阐陀这样结束业报身有大过错。如果有人舍弃
53 非阿罗汉,自杀有大过
54 原始佛法生死书
了色身,结果马上又去投生、受身,像这样的人,是不知随顺善逝,应作未作,
我说这样的人有大过!如果已经永断了贪、瞋、痴,在无所取着的状态之下舍弃
色身,不会再投生、受身,这种所作已作、证得完全解脱的人,我不说他有大过。
尊者阐陀就是自知没有大过,所以才在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世尊为尊者阐陀认证得第一记证阿罗汉。
佛陀说完此经后,尊者舍利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提要'
阐陀因为于六根、六识、六尘“知灭、见灭”,而于六根、六识、六尘知见“非
我、不异我、不相在”,证阿罗汉,成不生法。在这样无所取着的状态下,举刀自
杀,所以佛陀不说他有大过。
所谓知见“灭”,于究竟解脱者,应包含三个层次:知见“生灭”、知见“欲
灭”、知见“寂灭”。因知见生灭,故已知无我、无我所、不相在;进而离欲贪抓
取,终而断欲贪、令欲贪寂灭,而自证“名色”俱灭、生灭灭已的寂灭境界
“不动、无相、无所有”而离慢清净,自证阿罗汉。阐陀于十八界见“灭”,见非
我、非我所、不相在,而永断欲贪,成不生法。
心意识若不寂灭,则必有所依“有所依者则为动摇,有动摇者有所趣向,
趣向者则为不休息,不休息者则随趣往来,随趣往来则有未来生死,有未来生死
故有未来出没,有未来出没故则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而
阐陀知灭、见灭、证灭,识无所住,不取不着,无所依“无所依者则不动摇,
不动摇者得无趣向,无趣向者则有止息,有止息故则不随趣往来,不随趣往来则
无未来出没,无未来出没者则无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灭。”
故知,阐陀以“五分法身”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具足,自
知自证“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境界,来供养世尊,是为正法中的无上供养,令人
赞叹!
55 非阿罗汉,自杀有大过
56 原始佛法生死书
由于阐陀生前已证得阿罗汉、成就不生法、永断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如佛所
说“舍此身已,余身不相续”,故虽以刀自杀,佛陀不说彼有大过。为什么呢?因
为阿罗汉已经灭尽了欲贪、瞋恚、无明,对于生没有一丝乐着,对于死没有一丝
畏惧,他们看待色身如法器,活着是为了供养法、弘扬法,教导众生灭苦之道,
帮助世人离苦得乐。他们对于色身没有任何贪爱、执着,即使在病中,也能“身
苦、心不苦”,知道色身痛苦,但心不瞋怒、不排斥身的苦。
只是,佛世时医药不发达,没有很好的止痛药,像阐陀因重病垂死,已经无
法再供养法了,而色身的痛苦又已经超过色身可以忍受的极限,他觉得此生应该
要完成的道业都已圆满成就,该弘法福利人、天的事也都已做到了,继续留此色
身、忍受剧痛,已经没有意义。在这种状况下选择自己结束业报身,佛陀则慈悲
接受,不加以谴责。
但是,佛陀绝不赞成一般人自杀,他说:“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续者,我说彼
等则有大过!”因为人身难得,具足修行的善因缘(若生在欲乐的欲界天、或畜
生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则很难修行),所以必须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人
身,听闻、思惟、修习正法。如果尚未证得阿罗汉,即使病得再苦,圣弟子也要
“正念、正智、舍心住”,把握此生有限的光阴,努力修行,直到最后一刻,因为
证道果,断轮回,才能永远灭苦。如果是为了逃避身苦或心苦而自杀,死后必有
继起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有“相续身”),如是,佛说:“有大过!”更甚者,
若是带着强烈的贪爱、瞋恨、痴迷的心自杀(不善心命终),容易往生到不好的界
面(后世不善),慎思之!
如果已经有亲友自杀结束此生,你也不要继续难过或自责。你可以选择自净
其意用持戒、闻法、思法、修法的方式,来净化自己的心意识,把这份清净
的功德力,回向给往生的亲友祝福他来世得遇善法缘,能够闻、思、修正法,
善向、正向地转化自己的心意识,早日出离三界,永灭众苦!
57 非阿罗汉,自杀有大过
58 原始佛法生死书
'第三篇'
跋迦梨离欲得善终
“然我今日,于色无常,决定无余;无常者是苦,决定无余;
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余彼无有可贪、可欲,决定无余。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60 原始佛法生死书
'经文' 印顺本病相应一经、大正本一二六五经、佛光版一00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尊者跋迦梨,住王舍城金师精舍,疾病困苦,尊者富邻尼瞻视供养。
时,跋迦梨语富邻尼:“汝可诣世尊所,为我稽首礼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
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言: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笃,委积床褥,愿
见世尊。疾病困苦,气力羸悴,无由奉诣,唯愿世尊降此金师精舍,以哀愍故!”
时,富邻尼受跋迦梨语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
尊!尊者跋迦梨,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住不?”
世尊答言:“令彼安乐!”
富邻尼白佛言:“世尊!尊者跋迦梨住金师精舍,疾病困笃,委在床褥,愿见
世尊,无有身力来诣世尊。善哉世尊!诣金师精舍,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听许。时,富邻尼知世尊听许已,礼足而去。
尔时,世尊哺时从禅觉,往诣金师精舍,至跋迦梨住房。跋迦梨比丘遥见世
尊,从床欲起。
佛告跋迦梨:“且止,勿起!”
世尊即坐异床,语跋迦梨:“汝心堪忍此病苦不?汝身所患,为增?为损?”
跋迦梨白佛;如前《差摩比丘修多罗》广说……,“世尊!我身苦痛极难堪
忍,欲求刀自杀,不乐苦生。”
佛告跋迦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跋迦梨!色是常耶?为非常耶?”
跋迦梨答言:“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跋迦梨;“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于中宁有可贪、可欲不?”
跋迦梨白佛:“不也,世尊!”
61 跋迦梨离欲得善终
62 原始佛法生死书
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佛告跋迦梨:“若于彼身无可贪、可欲者,是则善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跋迦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即于彼夜,尊者跋迦梨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时,有二天,身极端正,于后夜时,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
言:“世尊!尊者跋迦梨疾病困苦,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
第二天言:“彼尊者跋迦梨,已于善解脱而得解脱。”
说此语已,俱礼佛足,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昨夜有二天子,形体
端正,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而作是言:‘尊者跋迦梨,住金师精舍,
疾病困苦,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已于
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语已,稽首作礼,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当往诣尊者跋迦梨比丘所,语跋迦梨言:昨夜有二
天,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退住一面,语我言:‘尊者跋迦梨疾病困笃,思惟解脱,
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尊者跋迦梨,于善解脱而得解脱。’说此
语已,即没不现。此是天语。佛复记汝:‘汝于此身,不起贪欲,是则善终,后世
亦善。’”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已,诣金师精舍跋迦梨房。
尔时,跋迦梨语侍病者:“汝等持绳床,共举我身着精舍外,我欲执刀自杀,
不乐久生。”
时,有众多比丘出房舍,露地经行。受使比丘诣众多比丘所,问众多比丘言:
“诸尊!跋迦梨比丘住在何所?”
诸比丘答言:“跋迦梨比丘,告侍病者,令举绳床出精舍外,欲执刀自杀,不
乐久生。”
受使比丘即诣跋迦梨所。跋迦梨比丘遥见使比丘来,语侍病者:“下绳床着
地。彼比丘疾来,似世尊使。”彼侍病者,即下绳床着地。
63 跋迦梨离欲得善终
64 原始佛法生死书
时,彼使比丘语跋迦梨:“世尊有教,及天有所说。”
时,跋迦梨语侍病者:用扶我着地,不可于床上受世尊教、及天所说。”
时,侍病者即扶跋迦梨下,置于地。时,跋迦梨言:“汝可宣示世尊告敕、及
天所说。”
使比丘言:“跋迦梨!大师告汝:‘夜有二天,来白我言:跋迦梨比丘疾病困
笃,思惟解脱,欲执刀自杀,不乐久生。第二天言:跋迦梨比丘,已于善解脱而
得解脱。说此语已,即没不现。世尊复记说汝:善于命终,后世亦善。’”
跋迦梨言:“尊者!大师善知所知,善见所见;彼二天者,亦善知所知,善见
所见。然我今日,于色无常,决定无疑;无常者是苦,决定无疑;若无常、苦者,
是变易法,于彼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