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不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观。”
舍利弗一番话,解开我们的盲点。老、病、死,会让我们的心这么紧缩、排斥,
症结在于深固的“我见”。我们认同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所以“我”或“我周
遭”任何人、事、物的变易,都会冲击我们的心情。老病死,只是色身的现象;痛
苦,只是感受的现象;一旦把色身、感受和“我”连结起来,产生爱欲、执取,身、
心交织的苦迫,便滚滚而来。
.从病苦中,建立无我观
佛陀看到源于“我见”而生的爱欲,是众生痛苦的原因,所以一再提醒我们,
要彻见身心“无我”的实相。他告诉我们:“如果色身就是我、或我所有,就应该
顺从我的意愿,不病、不苦;但是色身有病、有苦,由不得我作主,所以色身不是
我、也不是我所有。”同理,如果感受就是我、或我所有,就应该顺从我的意愿,
没有痛苦的感受;但是病中、临终的感受,很痛、很苦,由不得我作主,所以感受
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
11 编者序
12 原始佛法生死书
佛陀举个传神的譬喻,教大家舍身见:“譬如这祇园精合中,有许多树木,如
果有人来砍伐枝条,用扁担挑走,你们也不会忧愁悲戚。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明白,
那些树木不是你、也不是你所有。用这样的取角,来看待色身和受、想、行、识,
舍离对于五受阴的执取,因为五受阴本来就不是你、或你所有的啊!”
没有经历深刻的观察,很难脱离惯性的思惟,穿透“自我”的迷思,知见“无
我”的真相。我们害怕听到“无我”,因为自我感,向来是我们自我定位、安立世
间的基础,所以佛陀心疼地说我们“于无畏处而生恐畏”。佛说无我、无我所,并
不是否定身心现象的存在,也不是说一切虚无,而是提醒我们:“我”只是个方便
区别的假名、不实有,因为五受阴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它无常、变易、终归磨灭,
如果爱喜,就会身苦、心也苦。面对老病死,少些贪取,心灵就多点自在!
.接受痛苦,护心不随转
病中最难忍受的是痛苦,那种侵肌彻骨的痛,最容易让我们产生身见和执着。
所以佛陀教我们用“过客”来看待、观察感受的生灭:
“我们的色身,就像旅舍;感受,就像寄宿色身的旅客,它们来来去去,不会
永远停留。如实觉察这些感受,看着它们生起、持续、转变、消失,就像对待来往
的旅客一样,保持距离地接受它们,不涉入、也不认同!感受是过客,不是‘我’、
也不是‘我的’,一切就只是现象的本然生和灭而已。”
病中的极苦,正是见法、证果的资粮。因为当痛苦的感受,如潮水般拍打而来
时,最易觉察生命的苦;当内心抗拒身苦而生烦恼时,最易觉察爱取是苦因;当停
止爱取、心得清凉时,体会寂灭最乐;于是经由绵密的内观,断爱、证灭、悟涅槃。
这也是我们褊辑本书的用心,透过佛陀对病中弟子的开示、以及病中弟子的现身说
法,看到超越病苦、生死无惧的明光!
.精勤修习,念念向于舍
佛陀极赞不放逸,他说:“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要能在病中、临终
皆自在,就要于日常精勤闻、思、修。修习的方法很多,个人可以随缘选择,一贯
的精髓则是不放逸地“正念、正智、舍心住”,直到此生最后一个呼吸。
13 编者序
14 原始佛法生死书
人生必经的老病死,佛陀说亲如母子亦不能相替;正如我伫立在病榻旁,凝视
着命若悬丝的老父,却无力代他受些什么!这些珍贵的法宝,我是没有办法回馈给
不清醒的父亲,教他依法修习了。我只能尽心尽力,把佛陀所说病中修行的经教,
编撰出来作为答礼,感谢三世父母及一切众生!祈愿更多人及时受用法的福利!也
盼看到这本书的有缘人,透过亲身的体会和实证,找到它的价值,并且说给周边、
正受病苦或临终之苦的有缘人听。让自己、也帮别人,勇敢坦然地面对这个自己贪
取而来的色身的变易,依照佛陀的教法,调伏欲贪、放下执着,在痛苦中正知正念
五受阴“无常、苦、无我”而知舍离,超越对老病死的怖畏,学习“身苦、心不苦”
地走向最后的旅程!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花不着水。(杂阿含经)
痛苦中,有真谛,圣弟子最明了。从心痛,看到自己紧握的手,而手里,其实
什么也没有!那条无常的长索,终会牵引每个人,历经老病死、恩爱离的苦痛,再
不舍,也要认清事实,带着了悟和祝福,慢慢松开双手……
感谢佛陀,感谢圣弟子,感谢荣德的指导,感谢金财、丽玉及讲堂同学的法施,
感谢在病中修行的同修,感谢所有协助本书出版及流通的善因缘。
愿众生早日解脱一切痛苦,其心寂然安乐!
* * * * * * * *
尔时,世尊诣城东门,见城中烟火洞然,即时而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
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增壹阿含经)
15 编者序
16 原始佛法生死书
《关于本书》
本书是《分享杂阿含经》系列第五册,旨在介绍原始佛法病中、临终的修法。
内容有两大重点:一是教导病中护念,身苦、心不苦;二是教导临终护念,善心命
终往生善处(或般涅槃)。由于许多人还不能以健康的心态,来看待“死亡”这个
人生此经的过程,所以恐惧死亡、避谈死亡,令自己或他人错失了在病中、临终离
苦的宝贵机会。我们希望,今生犹不能证究竟解脱的人,至少可以透过佛陀的引导,
平静地消化自己的病痛,乃至心缘善法跨过死亡的门槛。全书集结,因缘于讲堂内
两位积极闻法、修法的善男子陈荣南和蔡东海的病苦。
荣南三年前发现罹患肠癌,他第一次开刀时,我们去医院探视他,看见他安忍
于身体的不适,静静躺在病床上看《杂阿含经》。尔后他告诉我,保证自己将来会
死得很美丽!东海七年前罹患淋巴癌,治疗后情况稳定,不料去年再度复发,接受
比过去更为艰苦的新疗法,但他只要有力气,就会对人笑!这段期间,他们一边进
17 关于本书
18 原始佛法生死书
医院接受痛苦的治疗,一边精勤不辍地闻法、修法、供养法,在癌症的侵虐及漫长
的疗程中,努力找寻病中修行的方法,亲身见证法的实际,让周围的人对法生信;
甚至把医院当道场,安慰忧心的亲友,和其他病人分享法的利益。他们的生命,在
病苦中,愈发庄严、芬芳!
因为同修的切身需求,我们发现,学习面对病苦及死亡、安顿不安的心灵,有
其急迫性,而这也是许多人共同的问题。因此,我们从《杂阿含经》千余篇经文中,
逐篇挑选有关病中、临终修习的法要,研读、讨论、分享,然后汇整出十九篇,由
具名同学执笔整理成读经笔记,编辑成一本实用于病中、临终护念的专书,供读者
参考。这些经文,有些是佛陀针对弟子的盲点所做的开示,有些则是证道弟子的修
行心得,读者可选取自己最受用的义理及教法,于日常修习、多修习。
为了让本书更具参考价值,各篇附上提要,并将《增壹阿含经》(佛光山出
版)、《汉译南传大藏经》(元亨寺出版)、《杂阿含经》中,另八篇相关经文,加
以白话导读,附录在书后。
此外,并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南传巴利文汉译本)相对经文,若
同篇经文与《杂阿含经》(北传梵文汉译本)内容歧异性大、或具补充说明价值者,
即附在注释内,提供读者解经参考。
每篇经文首,注明各版本编列的经文号次,便利读者查询;印顺本,指印顺长
老编《杂阿含经论会编》;大正本,指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经》;佛光版,指佛光
山出版的《佛光大藏经:阿含藏/杂阿含经》
本书第一篇“差摩经”,原收录于初版的《远离烦恼得自在》,由于多篇经文援
引此篇为例,故重新修订、导读、编录,以呈现全书各篇章完整的面貌。
编者 谨志
19 关于本书
20 原始佛法生死书
'第一篇'
差摩观生灭离我慢
于五受阴,增进思维,观察生灭:
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
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
22 原始佛法生死书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七一经、大正本一0三经、佛光版一0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1,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时,有陀娑比丘,为
瞻病者。
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诸上座比丘告陀
娑比丘言:“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
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比丘
问讯汝:苦患渐差不?众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
夫,取羸劣人,以绳继2头,两手急绞,极大苦痛;我今苦痛,有过于彼。譬如
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
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着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时,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说病状,具白诸上座。
时,诸上座,还遣陀娑比丘至差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