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大乘佛法直接体会的是无我印,认为生,非实生,灭也非实灭,反而不执着在实有的生灭。如果一切法不是实有的生灭无常,那你还要执着什么,厌离什么?这就是大乘法进一步的特色所在。所以他不是用厌离的,反而是入世的,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去面对观察体会而超越。如果说厌离,那是厌离一切的贪欲,而不是厌离一切法,这就是重点。佛看这些人不能因为直接从常性不可得下手去体会涅槃,只好进一步说无我——我不可得,从无常说到无我,感觉好象有次第。
  “经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说明了世间的快乐,随时变化,不可能永远保有,故本质上是苦。”
  很多人刚开始不能了解无常故苦的道理,觉得人间是无常迁流变化,但也是快乐的,喝酒可以快乐,物欲以及身心五欲的享受也觉得是快乐的。但这样的快乐能保存多久?既然不能永恒保存,那还是无常的。越执着越贪爱的,当它无常变化时就更苦了。所以表面上看来是暂时的快乐,当你得不到或消失的时候更苦,所以无常的本质带来的还是苦——无常故苦。苦就表示不自在,印度宗教界认为有一个“神我”是自在自主、清净、快乐、光明的。既然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那就不是“我”。从这个立场来破除所谓清净自在快乐永恒光明的“我”,所以无常故苦,就能证明无我。这一点大家就要注意,就是从这里去体证的。既然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我所”是由“我”来引申的。没有我,哪里来我的?我都非实,“我的”是实在的吗?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身心就是无常非实的,不可能永恒不变。这个无常的身心所创造的财产、名誉、地位、眷属是实在的吗?“我”都非实了,这个非实的我创造的外在条件——“我所”当然不可能是实在永恒不变的。所以非我,就非我所,无我就无我所。只有明白内(我)外(我所)一切都是无常的,才能真正放下而不再执着。
  在生活中其实时时刻刻都可以体会到我们的执着:自己的身体喜不喜欢?我周围属于我的一切真的能放吗?真的是无常无我吗?好好试试看就知道了,我们不能解脱的原因就在这里,执着而造业的地方就在这里,生死不能断的原因也在这里,自己看得最清楚了。
  “如人先富贵而后突然贫穷,所感受的痛苦更大,故乐受是不彻底的。”
  暂时觉得愉快幸福的事其实很快就过去了,不是彻底的幸福自在。普通人穷惯了感觉没什么,如本来很富有,一下变穷就会受不了。如没有外在的牵累较易放下,外在的攀缘越多,获得越多,要保护的心力就越大,要放下就更难了。所以幸与不幸要从何角度来看:有人很富有,却没有一天不烦恼,牵肠挂肚的事特多;有人虽什么都没有,却很消遥自在。听说皇帝只要做三天的乞丐,就不愿意再当皇帝了。
  “至于常人的无记舍受,乃至禅定境界的轻安、喜悦、不苦不乐的舍受等,都不能保持长久。”
  “舍受”有常人的无记舍受及禅定的舍受:常人的无记舍受就是在没有贪爱或痛苦的无记中,如没有感觉到苦受和乐受的短暂“发楞”;至于禅定的舍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产生的轻安喜悦,乃至最后舍受的清净,都是无法保持长久的,出定就没有了,故还是无常的。
  “如说无常变化则对苦的认识不够深刻,因乐可变苦,苦也可变乐。在此说的「苦」,是指一切不可能永远保有,一切不彻底的,终究要毁灭的,故说:「无常故苦」。此说的「无我」,纯从无常的观点出发:”
  对无常的深刻要深入才能真正明白,这里所说的“苦”是指一切不可能永远保有,即使再幸福的乐受或禅定的轻安舍受也都是不彻底的,终究要毁灭的。只要是不能永远保存的一定是苦的,所以说“无常故苦”。而无我就是无法保持恒常不变,也就是常不可得,常不可得就是无我。
  “有情对于无常变动故苦,苦就要求解决,对好的就追求,不好的就拒离,这离此求彼的意欲,即是痛苦。苦,等于不得自主、自在,不自主即无我。「我」,是主宰义,内有一自在者,能自主而控制裁决一切法的。事实上,正好相反。故从有情上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然后,离我,我所见而证涅槃。”
  这里把“我”的定义说得很清楚:能主宰、自由自在控制一切的就是所谓的“我”。现在知道一切法无常(即常不可得,),也就是无我,如何主宰?从无常(常性不可得)就知道根本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恒常不变的“我”。知道无常无我,就会远离“我(我见)”以及“我所(我所见)”的执取,超越我见我所见而证入涅槃。
  “如「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这是《杂阿含经》里的一经。只要能建立无常想,逐渐就能进入无我想;明白了无我,心就离我慢,顺得涅槃。我慢就是我见的一种表现——优越感自以为是,我慢是最难降服的,尤其是在实有感里,很喜欢跟别人比较:与比我们强的相比觉得不差到哪里;与不如我们的人相比就感觉很优越,自尊心强爱面子,这些都是我慢的表现。佛陀时代,为什么规定圣弟子一定要去托钵?托钵就是乞食(乞丐),乞是乞讨,食是吃东西。其实就是在破我慢我执的自尊心优越感,破除我的实在感。佛陀自己也给大家作表率,悟道后四十九年的弘法中,除住在精舍有人供养外,每天还是去托钵乞食。这就是在破我慢我执,即使是皇亲国戚来出家,照常要去托钵;后面出家的人比前面出家的晚,对前面出家人就要尊敬顶礼;如果奴隶阶级的首陀罗出家早于王公大臣出家的,王公大臣还要向首陀罗顶礼,就在破种族阶级制度,破我执我见的优越感。
  我慢最难降服了,有人说你一句不好听的话,你就受不了。那个“受不了”其实就是我慢心——把自己位置提得高高的。所以要破这个我执实在是不容易啊!“慢”字就是“我”。
  “三法印,不但是真理的三种定律,而且是修行的三种过程。”
  无常无我涅槃(无生),每一个法印都是真理实相,也是我们从观察现象的无常到体证无我而进入无生的修行过程。
  “二、上面从无常、无我而悟入涅槃,也有直从无常说到涅槃。
如「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这也是《杂阿含》里面的一经。“阴”就是五蕴,“本行”就是过去所造作的业,“思”就是行蕴(即意志力),“愿”就是欲。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是由于过去所造作的行为带来的业力,加上过去的思欲而造成的因缘和合体,所以它是无常剎那不住生灭的。彼法灭故,是名为灭,从这一法生灭无常的无住,当下直接悟入本自寂灭性。
  重点是说,从无常到无我到涅槃 是一般修行的次第,但也有不透过无我而直接从无常契入涅槃,“彼法灭(生灭)故 ,是名为灭(寂灭)”,也就是“以生灭故,寂灭为乐”,即从无常的生灭当下就知道寂灭,很重要!
  “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灭的过程中前进;”
  不管是有生命的有情还是山河大地的器世间,都在迈向灭。如果从整体性的外表来看,坏掉消失了叫灭;但其实从迁流变化剎那不住来看,也可以直接体会到整体的坏灭。生命的出生到长大直至老死,都是迈向灭的过程,大家在生出来的那一天就开始迈向灭的过程了。如果这个生是实在的,那它就是不变的,怎么会灭?正因为生随着因缘的变化而迁流不息,所以它是如幻的,在这个迁流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它有生灭。每一个人生命的每一刹那都是在迈向灭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停止,而无不归于平等的寂灭。不但是老病死的灭,意外死掉的也很多,早上出去,晚上就回不来了。众生为什么都怕死?因为总是认为死离我们很远,尤其是年轻人以为老了才会病和死。其实死是真相,看那坟地的墓碑中,老人反占少数,年轻人占多数。全世界以六十亿人口去计算,平均年龄六十年,我大约算一下,一天要死三十万人,怎么知道哪一天不是轮到你?每一个人都是平等地向灭的过程进行,每一剎那都是死亡的前兆,生有何喜?死又何悲?执着有何意义?生的真相是刹那不住,能保住什么?明白这个,那个我“慢”从何而来?“我很伟大了不起,我比你优越!”跟谁比?你们有没有去灵骨塔看过?那些位置有一百万,三十万,二十万,三万,五万的,难道只是为了死后和别人比骨灰坛的贵贱,并分别“这个瓮子里的人从前是开奔驰车的,那个瓮子里的人以前是骑自行车的”吗?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最后是平等的。
  就在这虚幻活着的过程里,我们自以为是地造了很多恶业,导致后面的痛苦烦恼乃至生死轮回不停。就像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喜怒哀乐忧悲苦恼什么都有,但看完电影回来还剩下什么?一片一片的电影胶卷就这样刹那刹那过去了,好象活生生真的,其实只是一片片在眼前极度快速地闪过,形成我们眼识的错觉而已。其实哪一个人不是在演电影?我们每天在忧悲苦恼,想方设法斗争占有,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却是灭!古人尚讲人生的意义是立功立德立言。那我们到底立什么?立一个骨灰坛而已!连立功立德立言都没有!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管你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一剎那就过去了,那只是往灭的过程而已!我们却计较不息:“我不要当苦旦,我要当小生”,其实每一个都在扮演苦旦,只是不知道而已。
  “一切是本性寂灭的,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槃。”
  这个“本性灭”一般人很难体会,都要看到东西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