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都不能产生我们生命的作用,首先要明白这点。
第五项 六处
“〔第五项 六处 〕 1、六处,即六入、六根。有情根身的和合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根;为引发认识的有力因素;故名为「处」。”
没有根(神经系统)就不能接触外在的境界而产生认识的“识”,所以根又名处,也叫六处(内六根)。
“前五处为色法;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于现代所说的视神经等。意处是心法(精神),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
前五处是眼耳鼻舌身的生理部分,意根是心灵部分,由意根产生意识,继之产生受想行,有了记忆的功能,还能分别过去未来以及假或实在的事物。
“有情的认识作用,不能独存,要依于因缘。”
透过五根(神经系统)眼耳鼻舌身的作用,接触到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同时在意根的作用下产生意识的作用,这样的和合完全是因缘作用。只有根不能产生认识作用(如眼睛只是犹如照相机的作用),或只有外在的境也不能产生认识。当内在的根与外在的尘都具足时(包括光线等),才能产生分别的认识,这些都要依于因缘才能完成,不是单一条件就能产生作用的,这就是缘起法的因缘和合作用。
“六处是介于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
能识是意识,所识是外在的境界,能识与所识要产生作用,必须要有根,没有根(神经系统),那就无法认识外面的境界。
“相对于六根,境界也就分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为生识的所缘缘。”
从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即可分为六尘(六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产生认识的助缘,所以叫所缘缘。
“随六处而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接触到外在的六境生起六种识的功能――六识,六识是根 尘相触产生的。这里需要注意:托胎时第一念起的识叫有取识,即本来的根本识;而六识是根尘相触时产生的分别认识作用。根本识与六识的功能作用以及根本理论是不一样的。六识是根尘相触才产生的分别认识,投胎轮回时的有取识叫根本识,要有一点分别,不注意就会相混。有以为意识的“识”与投胎的“有取识”一样的。其实意识的“识”是随根尘相触的因缘而有,没有根尘相触的作用就没有这个“识”;而“有取识”是本来根本的基本识。六识的作用与根本的有取识是不一样的,要明白。
“六处缘六境生六识,才能分别境界。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连络,不能成认识。根、境、识三者和合触,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作用。”
外在的境界透过六个根门产生触,才能完成认识作用。如果没有根(处),与外在的境界就失去连络,无法起到认识功能。随六处才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是六根触对六尘而产生。五蕴的识是身心本来五种聚合的主要条件之一。杂阿含经说:“此蕴灭已,余蕴相续”,生命结束时,由于意识执取另外一个五蕴,才产生新的生命,所以此识叫“有取识”,这是五蕴的一个功能,也就是所谓的根本识。而这里所说的“六识”是根尘触产生的认识作用,看起来不一样,其实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是根本存在的识的功能,一是根尘触才产生的认识作用,功能不同,本能一样。也许有人会怀疑:从这一生到下一生是根本有取识的作用,不是与“神我”(灵魂)一样了?其实外道讲的我(灵魂)是永恒不变来来去去的。而佛法讲的有取识到八地菩萨或证阿罗汉时就消失了,所以这个有取识不是永恒不变的,与外道愚痴的幻想产物――灵魂或真我不一样。
“2、以胎生来说,此时胎儿渐长,渐有六根相现。”
从胎生学来讲,开始是名色,逐渐六根成长,眼耳鼻舌身意具足。
第六项 触
“〔第六项 触 〕 触:由于六根的取境、发识、和合而起的识触。以这一生来说,胎儿出生,与境相触,引起身心活动,名触。则知,认识作用的形成,是由于根、境、识和合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也就不生。这十二支的「触」,专指与无明相应的触。”
根尘二和合产生识,根尘识三个作用合起来叫触。如果没有触,我们就没有领受,不能产生感受。所以要认识身心的功能,因为都是在这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五蕴的功能是俱生就有的,根触到外面的境界产生认识,随之而来的就是领受。十二支缘起的触(根尘识三和合)是与无明相应的触,是没有见道,没有与般若明相应(即无明)中的触,重点就在这里。很多修行人都知道“触”是重点,认为是外面的境界使我们起了贪爱染着。因此为避免产生贪爱染着,就尽量不接触外境。社会五花十色会让我们迷惑,那就尽量避开,不与外面不好的境界接触,就不会产生贪染的作用。这样就变成逃避,现在不接触外境没事,但是能永远不接触外境吗?一旦再接触外境时,还不是一样贪染?说明内在的无明作用没有消失,所以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里重在提醒我们,生理功能的触和与生俱来的有取识是一样的,都与无明相应。
除逃避外还有一种是修禅定,认为如果把意识降伏不动,就不会去攀缘外面了。修禅定到三禅时意识很微细,到四禅时意识作用不起,脉都几乎停了,这样是很清净。但人类活在社会上不可能永远在入定中,只要生活就要接触外境。即使入定几小时后还是要出定,出定时就没有定了,这个入定有什么用?如果出定以后还有定,那就是不出不入,没什么出入定可言。入定以避免与外面接触,不让意识去攀缘,这不是办法。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与无明相应的识(有取识)所产生的是与无明相应的触,因此会产生执着爱染。所以修行的关键在于破无明开发智能,这样,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识触就与明(即空的智慧)相应,因而不再产生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继之而来的贪爱执着自然也不会生起。所以,修行的关键就是如何使与无明相应的触变成与明相应的触。
第七项 受
“〔第七项 受 〕 受,即是感受、领纳。及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受境界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忧愁。受,有苦受、乐受,还包括舍受:”
众生每天都在经验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惯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欢而产生贪欲(乐受);不符合的就生气而产生瞋恚(苦受);不苦不乐的感觉就是愚痴(舍受)。所以与无明相应产生的作用,不外乎贪瞋痴。无明不破,活在自我的观念和习性中,接触到外境,产生的不是贪爱就是瞋恨或愚痴,贪瞋痴就是无明的产物。如果与明相应,就不会起贪瞋痴,也就不颠倒执着造业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如常人的无记舍受,是苦乐的中间性;又如四禅以上,与轻安相应的舍受。”
舍受有两种:一是无记,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傻傻的;另外是四禅以上,意识活动都停止了,所以也没有什么感受。
“经说,根境识三者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
触时俱生受、思(行)、想,三者是相续产生的作用。
“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的,是由于苦、乐、忧、喜等情绪的领「受」,才引发染爱。”
修行就要找到根本的因,众生之所以会造业,会产生痛苦烦恼贪爱污染,都是从“受”而引发,所以修行其实不难。如果你只是盲信,就可能很困难。有的要改习性,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因为不知道原因在何处。这里谈到的“触”与“受”,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可以体验的身心状态,是可以着手观察感觉处,。就是这里出了问题,现在的身心功能是由过去的无明所产生,我们在观察时,很容易发觉自己的情绪随外面的境界而起落: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就生气,谁得罪了你,就会恨他一辈子,这都是从“受”而产生的。这个“触、受”是重点,我们无法按照《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弟子们的“触只是触,受只是受”去做。因为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在遇到逆境或别人对你不尊敬时,就会觉得:“我被侮辱伤害,多没面子”!那个“我”就从内心生起来了。冷静返观看看真有一个“我”被伤害吗?其实那个只是“受”而已,我们迷惑于受的感觉,把那个“受”当作“我”了。我们从来没有发觉过平常所说的“我、我、我”到底是什么!其实我执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受上。真正用功的人在这里下功夫很重要!喜欢的情绪起来时,就观察喜欢的情绪;不高兴的情绪起来时,就“看着”不高兴的情绪,认真去观察欢喜和瞋恨的感受能停留多久,那个“受”是虚幻的剎那过去,还是真实地永远存在?只要真的观察,就会发觉一个问题:我们生生世世被这个“受”迷惑了,被它骗了,在这里身不由己造了多少业啊!只是因为对这个受不清楚而已。我们有否发现欢喜满足或生气不满的真实内容?这些情绪是相互交杂的,也许今天早上很欢喜,下午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绪马上就变了,一天之中变化多少情绪!可以在天堂,也可以在地狱。我们有没有看清,如果喜乐是真的,为什么过会儿就变成痛苦?如果烦恼痛苦是真的,为何碰到如意的事又会欢喜起来?我们的心灵感受随着事物的变化起落好快喔,这个感受是真的还是虚幻的呢?希望达到喜乐满足,我们愿意做牛作马甚至生命都可以不要;瞋恨心起来时,杀心也会起来,甚至要毁灭这个世界,没有办法也要毁灭自己!这一切都在于不清楚受的真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