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P揿ǖ娜酥曰崂胗且蛭ㄖ械纳硇母惺芨炖帧R肟思溆模腿バ扌揿ǎ饣坝械览怼H思溆穆憔拖癯怨献悠ぃǖ南怖志拖癯怨献尤狻3缘焦献尤獾娜嘶够嵯氤怨献悠ぢ穑坑卸辰缣逖榈娜耍筒幌不度思涞挠芾胗耍孕揿芾胗胝庥泄亍R桓龌劢馔训娜耍由响ň统删憬馔眩芸炀屠肟安_和欲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见法了,但还有贪瞋的余习在,劝你修一点禅定就容易厌离贪瞋,这也是一种替代的方式:因为有更快乐的,自然会离开粗糙的欲望。但到三禅时,这种喜乐感也要放下,否则还是一种执着而不能解脱,那叫“味定”――定里的滋味。所以到二禅时还要舍,才能进入三禅,叫离生喜乐,这些都是身心的特别状态。
  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临终时身体有病的多,一般人会受不了,因为很苦很苦。但有的阿罗汉禅定功夫很好,那时就进入禅定,所以就减轻了苦,不会感到很苦。还有禅定功夫甚深的人入灭前能来去自如,知道时间到了,他一入四禅就走了,身体的痛苦烦恼都不会影响禅定的。
  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这就是不究竟处:禅定不是永远的,因为有进必有出,出定后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会相续,感觉很轻安舒服,但这段时间过去了,他又恢复原来的样子,烦恼痛苦还会来,所以这个定不是究竟的,无法永久。
  修定主义认为我们还要回到平常境来的,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还是要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静心。
  “在生前入定,有者认为可见天、神,竟以此为「涅槃」,这是莫大的错误。”
  在禅定的静心里会有很多境相,因为有神通天眼可以看到他方世界的天人、鬼神或地狱,有的在活着时就能入定看到天神,以为这就是涅槃解脱,这是错误的。
  “在印度,由于修定而生起心静的种种阶段,而设立与其所相应的种种阶段的世界。佛教中所传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  
  四禅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几天,加上四空定,就认为天界总共有二十八天。其实这是根据禅定心灵的阶段而判断的。修到初禅的人如果没有解脱,死时即往生初禅天。四禅八定的境界分为三天(三个等级即三界):人间叫欲界天;往生天上还看到色身的影像,叫色界天(四禅都还在欲界和色界内);纯精神的境界,没有肉体,看不到形象,叫无色界(四空定以上就是无色界)。三界的分别,其实是印度由于禅定的不同层次而产生的一种世界观,佛教中所传的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是印度本来就有的一种,佛法也只是拿来应用而已。
  佛教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即使是四空定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界,也还在三界内。定力是有时间性的,最高的定可以定八万大劫,但八万大劫后,还是要消失定力的,天界的福报享尽了,出定后还是要堕下来。没有超越三界轮回的束缚,没有究竟解脱,那还是要轮回的。所以光有禅定的境界是没有解脱的,只是随着他禅定的境界而往生天界的某一天而已。
  印度到现在还是这样,所有的修行人都注重禅定,不少人也有神通。但佛法所说的解脱与禅定没有必然的关系,阿罗逻和郁陀迦两位大师修到最高的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境界,佛陀悟道后想回去度这两位师父,可是他们在七天前往生到无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并没有究竟解脱。要注意,如果我们执着禅定而不知真正慧解脱的内容,那是与外道一样的观念。
  “二、苦行主义:认为宇宙的唯一实在,是纯净的精神,而物体界是束缚精神,覆盖本性的。肉体、物质是痛苦罪恶的原因,故灭除肉体的苦,是修行的目标。换言之,应修苦行,减少肉体的力量,虐待肉体,才能显发精神的力量,以及放宽肉体对精神的束缚力。而苦行最终的理想,是要等死后(没有身体之后),才能够达到。这也是「物心二元论」。”
   苦行者之所以要修苦行,是认为肉体是束缚精神的,折磨虐待这个肉体,让它的能量消失,就不会束缚心灵,所以苦行的最终理想是要等死后没有肉体后才能达到,这也是物心二元论。
  第一种是修定,第二是苦行,佛陀也修了六年苦行,最后为什么都会放弃?
  “佛陀放弃「苦行」的原因:
     1、否认以肉体为苦源的见解。
     2、否认「苦」是客观之存在。
     3、发现苦行的弊害。
     4、发现苦行不能成正果的缘故。”
  外道认为肉体束缚心灵,所以是痛苦的根源,但佛陀发现肉体绝对不是痛苦烦恼的根源;外道认为痛苦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佛陀则认为苦是由于因缘条件组合才有的,有产生苦的条件,苦就会生起,产生苦的条件消失,苦也会消失,所以苦不是永远的存在,不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佛陀还发现苦行的弊害,把身心折磨得不像人形、没有力气,哪里还有体力和智能来看清诸法实相?折磨的后果只能使痛苦烦恼更盛而已,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清净自在呢?苦行也不会成正果,如果苦就能解脱,那牛羊早该解脱成正果了!那些畜牲都很苦,每天受鞭挞,做得要死要活,三餐都吃不好,最终还要被宰割吃掉,这样的苦行够不够苦?其实我们不够苦吗?那我们应该早就解脱了!
  “三、快乐主义:即「顺世外道」;是一种「唯物论」。「感觉论」的学派。他对现实的生存,毫无反省,尽量享受五欲乐为宗旨。他们认为获得物质、肉体才是快乐,失去物质肉体才是苦。人生的目的,在于快乐的获得,而乐的对象是物质和肉体。对于眼前唯物的快乐主义,佛陀认为这是愚见,根本不值谈论。从佛陀不满宫中娱乐生活,即可明了。”
  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恰恰是两个极端相反的观念,认为有肉体和物质的充实就可以得到快乐。如果物质和肉体获得欲望就可以快乐幸福,身为王子的佛陀,物质条件名利欲望都是现成的,为何还要放弃他宫中的生活呢?佛陀认为这个根本不值得谈论。

  佛陀的思想
  “〔佛陀的思想〕:   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精神的主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条件形成的现象,并非实在的东西。”
  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享乐。
  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痛苦烦恼的原因。他认为痛苦的产生是我们心灵意识对一切物质(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别贪爱执取所致,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了精神上主观的错误分别,才产生了执着爱染贪取占有。当不能达到这个欲望时就产生痛苦,所以这一种痛苦反倒是由于我们精神的主观而引起,并不是在客观的事物上。
  在《杂阿含经》里,外道问佛陀苦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本来就有或是真实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佛陀回答说“苦乐从缘起”,是缘起条件来组合的。由某些因缘条件才产生苦或乐,所以并不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这就叫缘起。比如说当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欲望想象和习性,就认为很棒,然后又得到了,就很满足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有这些条件的组合,才使你感到满足而产生乐的感觉;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会瞋恨而产生苦的感觉;或者是你得到了很爱的东西,还想永远保留,但忽然间又失去了,于是就产生了痛苦。所以苦乐的感觉是由于种种条件因缘而造成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谁给你的,或是从哪里忽然间产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佛法不会把苦乐当作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有的,这是重点所在――苦乐从缘起,并非实在的东西。
  “所谓条件,即是我们主观上一种期待或要求的心理状态。苦的发生,有「外缘」和「内因」;「外缘」是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无常等人生必然现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对于生,我们没有很深刻的感觉,但人人面对的最大的苦确实是老病死。也许有的还很年轻,身体也健康,还不至于感觉那么深刻。但是如果到我们这个年纪以上的慢慢就体会到了,眼睛开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齿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浑身酸痛,那还只是刚开始的讯息而已。等到医生宣布:噢,剩下三个月了。苦啊!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谁都逃不掉。
  “怨憎会”也是一个苦,讨厌的人偏偏每天要看着他;“爱别离”更苦,最喜欢的爱人、父母子女、亲戚好友,却偏偏要生离死别。因为人是无常的么,一定会跟亲人离别的,而且越亲越爱的人,到离别时更是不得了的苦!还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却得不到,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大的苦就是无常,无法固定在圆满幸福的状态,因为一切无常变化故,人人都逃脱不了无常法则。众生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肉体,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谓“我”就是常恒不变主宰之意,可是事实上不可能让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死的。无常是宇宙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我们都活在无常的法则中,谁也逃不掉!前面虽说有七种苦,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无常”二字。
  “「内因」是潜伏在人的心底,以享乐主义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会恩爱不别、所欲可得和常恒不变等「欲望」。”
    只要内心潜伏着永恒不变生存并保持快乐幸福的那种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因为一切法无常,不可能保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