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净土辑要-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向是第一件要紧事。凡念佛毕。既要回向。方是完全功德。无论作何种功德。均可用此回向偈。现在愿力之大小。即可知将来结果如何。愿力愈大。结果愈大。愿力既无。果从何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念佛之人。亦应当发大心。期得即了生死之实益也。
  卫生妙法(附)
  蔬食俗称吃素。乃卫生之妙法也。夫素者清洁之意。蔬食者。能使肠胃清洁。无浊质之停滞。故曰吃素。肠胃清洁。不易生病。所以夏日吃素。俗人亦有此习惯。非蔬食足以卫生之明证乎。然此但是有形之卫生。卫一己之生。卫一世之生耳。若极言其妙。尚有一种无形之卫生。不但卫一己之生。并且卫物之生。不但卫一世之生。并且卫永世之生。皆惟蔬食者、为能奏其效。何以言之。人人惟贪口腹之养。宰杀物命。致成怨怨相报之结果。是不能卫物之生命者。即不能卫自己之生命。若蔬食者。不食肉类。则不杀物命。故无怨怨相报之事。而横祸丧身之惨。可以绝于未来。非即以卫物之生者卫己生乎。在不信蔬食者。将以此说为迷信。乃曰。此等异类。是天生之以供人食也。不知人与飞潜毛介之所以异者。仅异其形体耳。其知觉性灵。何尝有异。即如人爱其生。物亦爱其生。人被杀则嗔其敌。物被杀亦嗔其敌。若谓天生物以供人食。何不使物乐其死而甘心被杀乎。何其荒谬之极也。夫人与物。皆是前业所感之果报。人惟前世幸造善业。故得为人。今世造杀生恶业。来世恐不得为人。亦将为物。物惟前世曾造恶业。故失人身。而堕于物类。安知将来不再为人乎。我等今因口腹之故。而杀物命。彼虽无力抵抗。然嗔恨之念。未尝忘也。至于来世。彼生人道。我转为物。则彼力足以报怨。势必如今日之宰杀彼者。还以宰杀我。以一泄其嗔恨。此所谓怨怨相报也。怨报之事。其理易明。譬如甲乙二人。同行于路。甲打乙一拳。乙必不肯相让。势必回打甲一拳。而后甘心焉。区区微怨。尚且相报。何况丧失性命之大怨乎。由是言之。杀物之生者。物亦杀其生。此肉食之所以不得为卫生也。卫物之生者。物亦卫其生。此蔬食之所以为真卫生也。此之谓无形之卫生。奉劝世人。苟欲卫生。切勿食肉。苟欲卫生。应当吃蔬。
  净土法门。包括一部藏经奥义。何以故。藏经所载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完全众生本有之真性。念佛能念至一心不乱。则此心离妄归真。将藏经中一切妙法。收摄净尽矣。唯念佛固当持斋。倘不能常斋。则吃十斋蔬。(每月十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也、月小者、月终三日、各推上一日。)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之肉类也。)此层功夫。必不可少。因篇中未曾道及。故特附志于此。沈祖约敬跋
  中 篇(敬录诸大祖师法语)
  印光法师鉴定  浏阳(潘慧纯 邵慧圆)同辑
  一 龙舒净土文
  净土起信一曰。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若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法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曰。净土之说。有理有□。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汨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花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以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果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净土起信四曰。儒者因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禽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言、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又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唯心净土矣。论其□。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