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年后恢复。现在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及法堂等。
寺内观音殿供奉有千手千眼旃檀观音像。据宋人记载,有一种说法认为佛教寺院塑立观音像即始于大兴善寺。
大慈恩寺
位于西安市和平门外雁塔路南端。
大慈恩寺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在原隋代无漏寺废址上所建,更名为“慈恩”。
大慈恩寺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寺院,占当时进昌坊半坊之地,共有十余座院落,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现在的大慈恩寺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寮房等。
寺院最北面建有著名的大雁塔。当时寺院建成后,即由朝廷延请玄奘法师任慈恩寺上座,设置译场,在此主持翻译佛经并讲经说法。玄奘为珍藏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本佛典,于公元652年仿西域建筑形式修建五层方塔安放梵本,初名慈恩寺塔,后据天竺寺僧葬雁建塔的故事,改称大雁塔,沿用至今。塔原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经五十年风雨剥蚀,公元701—704年用纯砖重加营建为七层,后又改建为十层,遭兵火破坏仅存七层。明代在外表加砌砖面保护,至今仍保留了外加砖面的七层原状。塔身高约六十四米,呈四角锥体,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洞,沿塔内中心梯道可直达顶层。底层西侧石门门楣的阴线雕刻佛说法殿堂图,线条遒劲、构图精妙,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底层南门洞东西两侧砖龛内各有石碑一座,据传为玄奘亲手竖立。东侧碑文为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西侧碑文为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大慈恩寺在中国翻译史及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玄奘在此主持译经事业,亲任译主,五十名学德兼备的高僧襄助,制定了翻译例律,人员有严密分工。玄奘译经二十年,设译场四处,在大慈恩寺时间最长,连续十年,连其它三处总计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玄奘还是我国佛教唯识宗的始祖,并培养了一批唯识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窥基,故世称玄奘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称窥基为慈恩大师。大慈恩寺也成为唯识宗的祖庭,又因该宗创立于大慈恩寺,亦称慈恩宗。
1983年,大慈恩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卧龙寺
位于今西安碑林区柏树林东开通巷西。
据寺碑记载,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期(168—189)。隋代称“福应禅院”。唐时因吴道子画有观音像石刻于寺,曾一度易名为“观音寺”。宋初,禅师惟果住寺,世号“卧龙禅人”,宋太宗时(977—997)便更名为“卧龙寺”。明正德十六年(1521)曾大规模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时,曾施钱维修,并在山门前建石牌坊一座。当时蒙藏地区进贡的经像等法物,均送卧龙寺供奉,一时所供经像居西安诸寺之首。民国年间,西安战事频繁,卧龙寺遭到毁坏。1931年,朱子桥居士曾筹款修整殿宇,并在寺内创立佛学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十年浩劫中,经像被毁。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其后,重修殿宇,安奉佛像,宗教活动得到恢复。
广仁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古城墙西北角,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整建,是西安地区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格鲁派)。
广仁寺虽不象陕西其它诸多佛教祖庭及古刹那样历史悠久,但在清代却是蒙藏佛教界人士入京朝觐的必经之所,在加强中央政府与蒙藏地方政府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族、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朝廷重视。现寺内还存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颁赐的藏文和汉文藏经,康熙御碑一通和“慈云西荫”御书匾额。
过去的广仁寺殿宇巍峨、规模巨大。本世纪初,因军阀混战、战火频繁,寺院屡被军队占用,备受摧残。1931年,因寺外城墙下埋藏的大量炸药发生爆炸,殿堂几乎全被轰塌。后得到当时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的捐助而修复。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政府拨专款整修。1954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大师均曾来寺说法。十年动乱中,广仁寺大部分建筑被工厂和居民占用。拨乱反正后重新开放。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从1984年起,陆续整修殿堂,寺貌逐渐恢复。
兴教寺
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樊川北原(少陵原)。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为从白鹿原迁葬玄奘法师遗骨在此建塔,随即建寺。唐肃宗题塔额曰“兴教”,寺遂得名。玄奘法师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层,底层拱洞内有玄奘法师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的碑刻,因亦称大遍觉塔。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兴教寺自建成至今千余年间,几度枯荣,历尽沧桑。建寺约百年之后,即“塔无主,寺无僧”。唐文宗太和二年(828),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间(1862—1874)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几成废墟。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两次拨款整修。1982年以来,又进行了全面修缮、增建。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
香积寺
座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寺内大殿西侧矗立三十三米高十余级的古塔,是净土宗祖师唐代高僧善导大师的塔。由于善导继慧远、昙鸾、道绰倡导净土宗学说而集其大成,一般多认为是我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祖师,并以香积寺为净土宗祖庭之一。
香积寺建于唐永隆二年(681)。虽然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和自然风风雨雨,使该寺极大地改变了面貌,但仍是国内外无数信众朝拜的一处佛教圣地。近十余年来,香积寺进行了全面修整,首先是加固、补修了善导塔,使因战火、地震等灾害导致顶部两层崩毁的古塔,基本重现了往日风姿。此外,在塔的东侧增建了一进五间的大雄宝殿及佛堂、僧寮等,重建了寺院围墙,规划布置了花园,使全寺面貌焕然一新。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由于我国净土宗的思想也东传日本,十二世纪日本高僧法然据此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尊善导为高祖,视香积寺为祖庭。1978年1979年,日本净土宗主动捐资协助修缮香积寺。1980年两国佛教徒共同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法会。1982年又共同举行了善导、法然二祖对面像开光法会。由日方制赠了善导与二祖对面像及供器、法器、庄严宝盖等,体现了中日两国佛教徒的深厚友谊。
净业寺
座落在陕西省长安县十三区红庙乡。
净业寺始建于隋。唐代,因高僧道宣在此住持弘传律学,盛极一时,遂成为我国佛教律宗祖庭之一。其后逐渐衰落。
道宣,隋开皇十六年(596)生,十六岁即出家为僧。唐武德七年(624)至终南山,初居白泉寺、丰德寺,后移居净业寺。他一生持戒精严、研习律藏,集律学之大成并有所发展,著有《四分律行事钞》,创立南山宗,在我国佛教史上颇有影响。净业寺即因是他驻锡开创律宗成为律宗祖庭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乾封二年(667),道宣圆寂,灵塔建于净业寺外,保存至今。
净业寺主要建筑有伽蓝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禅堂、法华堂、斋堂、客堂及僧房等。
新中国成立后,住持智真改净业寺为十方丛林,并立碑记。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草堂寺
位于陕西户县东南约四十里。
草堂寺创建于后秦弘始三年(401),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佛经大家鸠摩罗什驻锡之所,三论宗祖庭之一,并为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巨大的国立翻译佛经译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鸠摩罗什是龟兹(今新疆库车、雅沙二县境)人,后秦弘始三年(401)至长安,初居逍遥园,后移于大寺草堂。鸠摩罗什在长安生活了十三年,译经说法,共主译了经、律、论杂传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内容精审,辞义通达。其中,对有关佛教中观、法华、华严、禅、律、净土等重要经典均有翻译,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鸠摩罗什被尊为我国古代佛教经典的四大译师之一。
由于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均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创立提供了经典,故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
三论宗在唐代越海传入日本。日僧慧观、智藏、道慈均先后入唐,修习三论。公元十三世纪,日僧日莲据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创日莲宗。1980年,该宗曾组织代表团参拜草堂寺。回国后造罗什像于1982年送寺内供奉,并与我国佛教界共同举行了盛大法会。
草堂寺原是建于大寺内的一座殿堂,后独立成为一寺。唐代,草堂寺改称栖禅寺。宋代重修,改名清凉建福院。清代又改名圣恩寺,但习惯上仍称草堂寺。一千多年来,草堂寺屡经兴废,几度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数次修葺。现寺内有山门、钟楼、塔亭、碑廊、碑楼、大殿及僧寮等建筑。距寺院一里左右,有晋义熙九年(公元413)所建鸠摩罗什舍利塔,高二十余米,八面十二层,是用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砌成的,故又称八宝玉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