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学上色法的认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有情的异熟果报的生命形态里,色法作用于有情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欲界的人类更是如此。天地日月,作为有情的依报,在业果的时空里,甚至先于有情的自身生命,因为它是有情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尤不只于此,对于有情精神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也同样巨大,甚至是源头活水。依赖色法,而对之所生起的感性认识,可成为我们思想的基本素材,甚至指示着生命的终极依归或大道。色法属于“所”的方面,单从这一点看,好象不能发生多大作用,但恰恰相反,它对我们的思想领域能够产生巨大作用。
  无论古今中外,哲人、愚夫,对于色法,都不能避免的要面对,并且会有各自的认识。如何认识色法,正确与否,关系到正见与邪见、杂染与清净、流转与解脱的问题。“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诗人发出的无限感慨,对人生的短暂,个己的渺小的无奈,对通贯古今的明月而发出的无限向往之情。诗情很能感染人,但今月何曾照古人?明月虽然作为有情的共报,但不同的有情,其所受用的却是共中之不共。唯识宗讲到三性学,是有情的三种不同认识形态,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色法的认识,应亦不例外,或圆成实性的认识,或依他起性的认识,或遍计所执性的认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圣人智慧的认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透露的是天道的刚健运行的信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哲,他们眼中的宇宙,与西方所作的纯自然性质的认识,迥然不同。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子曰:“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与用都是这个大生命一体的两面,它既寂然不动,又感而遂通;既无思无为,又生生不息;既不虑不言,又行时生物;既不生不灭,又大化流行。从形而上、本体方面建构的天道,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亦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宇宙是至纯至善至刚至净的,它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人的本性的呈露即是性与觉。人之性,人之觉,人之善乃是从道体上着眼,是共同之性,本然之性,应然之性,觉与善亦如是。故超越了形而下的相对的善恶,所谓本性至善,不与恶对。形而上的大道,是人向往的目标,究竟的归宿。人之于大道,一方面本然的具足,另一方面又由于有私欲的障蔽,虽然有光明显露,但却不完全,故人所应努力的,就是扩充此一线光明,而践履完全的大道。
  儒家的认识形态,应是依他起性的,是智慧的,透明的,不应以遍计所执性来看待,他们没有纯粹的遍计所执性的执著,虽然有私欲,但这应放在依他起性来认识,只能说是杂染的依他起性。
  色法是识的所缘,《解深密经》说:“识所缘,唯识所现”。'20'这是唯识宗的总唯识观。安慧《唯识三十论》云:

  若时无论缘虑教法,缘虑教授、最后乃至缘虑色声等,由智都不缘虑离心以外者、既无观见、无能取、且无有执着、而如其实而如是观见于义,非如生盲者。尔时即识之能取亦断离,而安住于自心之法性。'21'

  唯识宗对色法做了深入的讨论,但其最终意趣,是要导人安住于唯了别识性,亦即安住于真如。《楞伽经》有一章说到菩萨当善观察四大造色,彼云:

  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22'

  从真理的角度观察,四大本无有生,四大体相本空,离于四句,即安住于本无生灭、如实相处,成无生相。又云:

  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23'

  说四大能生造色,皆假施设建立。究竟处,四大与造色,本不生,求其自性亦不可得。然以其本空无性,故又不碍缘起假立。
  外道执著极微能生色法,皆执有离识之实我实法。在唯识宗看来,即是遍计所执性的执着,故破之甚详,如《唯识二十论》等,此不赘述。所谓极微,非五识的所取,而是意识的所取,假想分别推理出来的,如《瑜伽论》云:“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24'如是而已。

注释:
  '1'《显扬圣教论大意》,《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1,43,齐鲁书社,1991年。 
  '2'《大乘五蕴论》,《大正藏》卷31,848b。
  '3'《瑜伽师地论》卷66,《大正藏》卷30;666b。
  '4'《瑜伽师地论》卷3,《大正藏》卷30,290b。
  '5'《瑜伽师地论》卷66,《大正藏》卷30,666b。
  '6'《瑜伽师地论》卷66,《大正藏》卷30,666b。
  '7'太虚《四大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6,25。
  '8'《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卷30,290a。
  '9'熊十力《境相章》,《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22。
  '10''12''13'《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卷30,290a。
  '11'《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卷30,598b。
  '14'《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卷30,290a。
  '15'《摄大乘论》卷上,《大正藏》卷31,137。
  '16'《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10a。
  '17'《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卷31,888b。
  '18'欧阳渐《观所缘缘论释解》,《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259。
  '19'《成唯识论》卷7,《大正藏》卷31,40c。
  '20'《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b。
  '21'安慧《唯识三十论》,韩镜清译《慈氏学九种译著》,158,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2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大正藏》卷16,495c。
  '2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大正藏》卷16,495c。
  '24'《瑜伽师地论》,《大正藏》卷30,290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