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得指出的是早在百年前,回族思想界就十分敏锐地意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文化力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有文章指出:“今日世界,竞争剧烈之世也,善争者存,不善争者亡,善争者生,不善争者死。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争本于学战。”'16'

三、  回族爱国理念的现实意义

由上可知,回族爱国理念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关于“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理念,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不仅是国籍或实在群体的认同;而且更是一种道德价值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仍然重要;因为它是人们日常生存的基本处境。因此文化讨论不应当是民族国家虚无主义的;它应当以民族国家社会成员(即公民)为基本身份定位;并应以推动民族国家社会变革为其基本着眼点。公民意识可以帮助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感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份的知悉和接受。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人一直缺乏充分的国家认同。梁启超很早就认识到:传统上中国人没有国家认同感,老百姓认同的是皇帝个人,而非国家。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定道义基础上的,其最稳固的支撑是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固然,现代社会的国家认同,从根本上取决于公民和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公民权利保障水平。但国家的强盛,以及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受关注或受尊敬的程度,却能够最直接地触及国民内心对于国家的情感,从而增强国民对于国家的向心力,也能最终在国家与国民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荣辱与共的良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如“神舟”六号升空),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我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但同时,国家认同受到全球主义和地方主义的两面夹击。回族关于“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理念,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在新形势下,对于增强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祖国统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有朝一日资源将在各国自由流动,这正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决定一国事务的还是国家主权,左右一国政策的还是国家利益,民族国家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外来干涉越大,反弹越强。

对于中国来说,国家主权具有特殊重要性。众所周知,十月革命、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共势力一直以苏联为主要敌人,苏联瓦解以后,美国的反共势力又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由于在反恐、反伊、朝核问题上搞得焦头烂额,他们不得不与中国进行某种暂时的策略性的合作,但只要腾出手来,总是千方百计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特别是利用台湾问题制衡中国,阻挠统一,有时在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试图分裂中国。在回族的爱国理念中,把国家主权与祖国统一置于很高的位置,神圣不可侵犯,这对于防范和抵制西方有些国家的“和平演变”,提高警惕性,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三,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尽管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已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历史基础和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分布较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还比较落后,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开始凸显。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民族团结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回族关于各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理应相亲相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共同致力於振兴中华的理念,对于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万众一心,搞现代化建设,使我国成为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回族精英提出的“学战”理念,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力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文化作为一个传统概念;长期以来被囿于纯意识形态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误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物质生活的反作用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逐渐演变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增强需要有文化力的支撑。“学战”理念是回族思想界在100年前提出的,这种高见,放到100年后的21世纪,仍然具有超前性、前瞻性,“学战”不就是今天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国与国之间“文化力”的竞争吗?不就是“软实力”的较量吗?当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强大何止体现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不也体现在文化力上吗?不也体现在“软实力”上吗?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岂能只在GDP的增长上做文章?尚须在增强文化力上下功夫。文化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功”,只有练好内功,才有底气,才有后劲。文化力何止是科学技术?还应包括国民的人文修养、社会公德、法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使命意识、国家观念、公民意识、终极关怀,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亲和力、民族的凝聚力等等。毫无疑问,回族思想界百年前所提出的“兵战、商战,其争本于学战”的理念,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坚译:《古兰经》第7章第29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马坚译:《古兰经》第22章第39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详见马坚译:《古兰经》第4章第59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王岱舆:《正教真诠·真忠》。

'4' “以妈纳”,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信仰”、“信德”。

'5' 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但若从她的先民开始算起的话,在中国的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回族与其他55个民族一样,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主人。

'6' 《正宗爱国报》1912年11月16日。

'7' 《醒回篇》创刊号。

'8' 《正宗爱国报》1906年11月3日。

'9' 六洲:《中国回民宜具国家之观念》,《月华》1929年11月15日出版第1卷第2期。

'10' 详见《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萃编》第2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 当初德国法西斯主义正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迫害犹太人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也是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迫害共产党人和被他们怀疑为共产党的人。故爱国主义不能是排他的、狭隘的极端主义。

'12' 王希隆点校:《醒回篇》,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 详见张怀武、余振贵、丁明俊主编:《近现代回族爱国斗争史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6页。

'14' 保廷梁:《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醒回篇》创刊号。

'15' 赵钟奇:《论中国回教之国民教育》,《醒回篇》创刊号。

'16' 《辛亥革命史稿》,转引自罗万寿:《回族近代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醒回篇》思想简析》,《回族近现代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第三章 回族人学理念

回族人学观是回族对人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人类产生、人的本质、生存价值和意义以及未来命运的看法。它试图揭示人类的起源及其存在的价值与奥妙,探讨在今世生活和后世生活中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体现出对人及其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

回族几乎是一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思想、伦理、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人学观作为回族群体的社会意识,不仅与伊斯兰文化和回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沉积和演变相联系,而且这种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继承性,成为维系回族民族主体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 、关于人的本质

人们从不同的层面对“人”作了种种解释。如:哲学家认为:“人”是会说话或者会思维的动物。语言学家认为:“人”是能够使用符号尤其语言符号的动物。宗教学家解释说:“人”是具有信仰幽玄趋向,或者具有意志行为的动物。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人”是具有社会倾向或具有群居、建立社会关系和他人互助创造文明倾向的动物。

回族人学观则认为,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他(她)能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互相联系和沟通,能创造出各种术语、名称来称呼各种事物,以便区别和使用;人能独立自主地思维;能把其周围的现实世界当作感觉、思考和分析并加以改造的对象;能通过学习而获取种种新的知识和技能;能未见而信,能分辨善恶,能自我克制,能为了理想而超越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