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有员工260人,其中10%具有中高级职称,2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覆盖外贸、食品、畜牧、生物、生态工程、农业等十多个门类。公司坚持科学管理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多层次的网络化管理,为目前宁夏最大的牛羊养殖和加工企业。

公司的肉牛饲养基地位于青铜峡市甘城子乡,这里是800公顷优良绿色生态饲养基地。建有牛饲养圈舍1。3万平方米,牛肉制品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公司还在青铜峡市建立了年出栏5万头育肥牛的饲养场,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养殖场为全封闭式工厂化管理,建有标准化的集屠宰、排酸、分割、冷冻、包装为一体的加工生产线,产品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化的清真工艺加工。

肉羊饲养地位于同心县扬黄灌区,109国道、银平公路、盐兴公路、宝中铁路贯穿东西南北交通,运输、通信条件十分方便。在该区建立了20个年产15000只优质羔羊和20000只育肥出栏肉羊的标准化养羊小区,每个小区40-60户,其中80%以上的农户饲养规模达到300只以上。基地已形成了年产15万只优质羔羊和20万只出栏肉羊的养殖规模。

公司生产的“纳氏”品牌的系列分割牛羊肉制品被国家经贸委屠宰技术鉴定中心认定为“安全放心肉”,公司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宁夏十大养殖基地”称号,评为定点屠宰示范单位,并授予“宁夏地产品牌放心牛羊肉”称号,当选为“宁夏首批卫生信誉度A级食品生产单位”,并列入银川市“放心食品工程”,产品被推广为“放心肉制品”进行连锁销售。被国家农业部家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订定为“无公害家产”。目前,本公司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牛羊肉制品五十几个品种,销售量逐年增长。

在宁夏实施“政策扶持、引农合作、公司带动”的政策环境中,纳氏集团优化组合了区内现有的肉牛、羊饲养、屠宰加工场,如涝河桥、纳家户、平惠乐、平罗宝丰、中卫等,以做强肉羊产业为目标,迅速提高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对屠宰场视具体情况补充设备,改善工作条件及周边环境卫生,强化员工培训,提高生产技能,使其均以集团分公司之名挂牌营业,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战略方针,建立工厂和专业养殖企业,带动宁夏人民共同致富。

纳氏集团致力于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中心的ERP(综合企业程序软件)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科学化、自动化、网络化、规模化的有机运行机制。实现对产销系统进行全面电子信息管理监控,促使生产、市场同步,严格按照市场动向安排生产,协调供需关系等。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便于统筹兼顾,正确地进行重大事务的决策。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每只进场牛羊必须打上耳号,建立牛羊档案,从源头上防止了牲畜疫病的传播,确保牛羊肉在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安全,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从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使其完全达到国际食品安全要求,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以纳氏肥牛为龙头,公司发展了一批饲料生产、畜禽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纵向产业化组织,以其先进的技术装备,联合区内同行业中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和集团化运行的横向产销组织。通过对各类中小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宁夏牛羊产业形成从良种引进、改良、工厂化饲养、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等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在各企业间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建立了完整的有机联系,实行规范有序的统一管理。通过国家的税收调节、信贷支持、兼并破产、债权转股权和股票上市等政策,最终实现牛羊产业集团化管理、跨区域发展和跨国经营的宏伟目标。

将宁夏的牛羊产业做大、做强,打出独具特色的宁夏清真品牌,让宁夏的清真牛羊肉走出去,发展宁夏、振兴宁夏,是纳氏集团的发展方向。纳氏肥牛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畅销荷兰、埃及等国家河地区,截至2003年销往国外的产品达500多吨。在企业的带动下,先后发展肉牛养殖大户60多户,共养殖肉牛600多头,并建立了一个辐射全市5个乡镇的肉牛繁育基地,带动农户2500多户,繁育良种肉牛3000多头。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企业还征得荒沙地14000多亩,投资数百万元作为生态基地来建设,种植了新疆杨、沙棘等树种,防治土地沙化。纳氏集团的发展,不仅活跃了周边市场,为宁夏创收了外汇,增加了税收,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民发展经济的致富梦想,为当地回汉及各族人民做出了贡献。

四、依靠土豆致富的西海固人。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泛称,原指宁夏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彭阳、泾源六县。现主要指固原市所辖1区4县,属于贫甲天下的山区,以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贫瘠,人民生活贫苦而闻名于世,也是建国以来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全市现有人口152万,农业人口占89%,目前当地还有11。6万的绝对贫困人口。

西海固地区由于山大沟深、干旱少雨,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种植。当地农民将其长期作为优越作物,依赖其解决温饱。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市场经济不发达,产品很难被外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这里生产的马铃薯产量大,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而名声远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固原市马铃薯逐渐走出山区,成为这一地区人们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几年,固原市重点抓马铃薯、草畜、劳务输出、红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这几大产业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收入占到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份额的70%。尤其是随着淀粉加工业的兴起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万亩,总产量可达250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超过3000多家。为了将马铃薯及其产品及时外运出口,市上组建了马铃薯外运协会,建设了专门的批发市场,使得鲜薯及其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和欧洲各国。目前,菜用型马铃薯收购价格达到1元/公斤,淀粉加工用马铃薯收购价格达到0。5元/公斤。 

西吉县按照“扩大总量、做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加大基地建设规模。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0多万亩上升至73万亩,全县农民户均种植马铃薯8。9亩,鲜薯总产量可达12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50元以上。西吉县成功举办了首届宁夏固原马铃薯节,西吉无公害马铃薯也得到了国家颁发的“认证”证书,各地马铃薯销售协会纷纷成立,马铃薯加工的机械化作业已经进入百姓生活。

马铃薯产业的崛起,为西吉县培养了一批依靠马铃薯贩运及加工、销售而发家致富的农民。据2004年统计,仅西吉县就有马铃薯加工企业和重点加工户1810家,其中年产淀粉1000吨以上的企业8家,500-1000吨的加工企业15家,500吨以下的加工企业33家,个体加工户1754家。能够加工鲜薯20万吨以上,生产精、粗淀粉1。7万吨,实现产值1亿元,获利税1600万元,为马铃薯种植户带来收入总计6000多万元。2004年,西吉县被中国特产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及其相关产品的流通也培养了西吉贫困山区人们的商品意识,一批信息灵通,头脑活跃的第四章 高原市场经济的开拓者:青海回族

青海回族生活在陆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之路三条大动脉的交汇处,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海回族人口为823463人,占总人口的15。89%。

改革开放以来,回族借助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个人发家致富的梦想。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为历来就喜欢经商流动的回族提供了宝贵的创业机遇,在商海中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为整个青海甚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一、青海穆斯林建筑工程公司:创建于1976年,是一家集建筑工程施工、装饰装潢工程、市政管网、道路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宾馆、旅游业和建筑预制构配件厂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公司。设有董事长办公室、财务部、总工办、材料部、工程部、信息管理部、档案室等科室。

公司注册资金5400万元,年产值约5000万元。现有职工8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专业人员126人,技术工人320人,各类施工机械设备齐全。该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坚持质量第一,贡献优质工程,自公司建立至今,所有承建的项目均达到一次交验合格。公司承担的盐湖研究所住宅楼工程于1998年获“江河源杯”省级优质工程奖;1999年承建的东关清真大寺综合楼再次获得“江河源杯”省级优质工程奖,公司荣获“西北建筑行业十佳优秀企业”称号;2000年获得青海省税务局授予的“星级纳税户”荣誉称号;2001年,公司加强内部管理,树立了品牌意识,顺利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全国首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使公司始终在青海省内建筑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公司注重引导职工关心国家和行业大事,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每年都订阅《中国建设报》、《工人日报》、《青海日报》、《西宁晚报》、《西北建设报》等报刊,为工地订阅了《建筑工人》,发放了《施工规范》、《标准图集》等。公司积极奉献爱心,先后为西宁回族中学捐款2万元;为林家崖逸夫小学捐款8万元;为接到公益事业先后捐款10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