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清真餐饮业:目前兰州市约有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户3000家,从业人员2。1万人。主要经营牛肉拉面和清真风味小吃如酿皮子、灰豆子、甜醅子、粽子、粘糕、热冬果、烤羊肉、凉面、大卤面、炒面、大饼、手抓肉等,经营这些小吃的摊点遍布兰州的大街小巷,成为与兰州市民日常生活无法分开的组成部分,也是来兰游客必须享受的佳肴。兰州牛肉拉面的经营户大多都是回族,全市约有1500家清真牛肉拉面馆,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如金鼎、马子禄等店铺已经成为兰州拉面的象征,这些店铺的开设极大的方便了兰州市民的日常饮食。
改革开放以来,个别有经济实力的回族经营户开始投资兴办大型餐实体,以手抓羊肉、羊羔肉、清真面食等为主要品牌的清真餐饮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诸如东方宫、明德宫、全顺楼、云峰、银峰等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名店,这些店铺经营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左右,年营业额近千万元。清真餐饮在全市饮食行业中至少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
(一)、养殖业:兰州市的养殖业以穆斯林群众饲养牛、羊、鸡、鱼为主,主要分布在回族散杂居村社,其中以兰州市属三个纯回民村比较集中。但未形成规模,以农户分散圈养为主,小具规模的有皋兰山回民村马咏梅创办的奶牛场,现有奶牛近100头,日产鲜奶1500公斤,总资产100多万元。该奶牛场带动全村20多家养牛专业户,形成了一定养殖规模,全村70%的农户盖起了新房,1995年就步入了小康村。永登县马登鸿在城关镇创办的伊思宝清真商品有限公司和清真牛羊肉繁育基地,是1998年兰州市确定的五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带动永登县八个贫困山区和乡镇发展养殖业,已经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生产经营的牛羊肉进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江苏等地市场。此外,红古、永登、榆中三县区的回族农户喜欢分散圈养绵羊和小尾寒羊,养鱼业也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行业。
(三)、清真食品加工业:回族群众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自己宰杀牛羊鸡鸭等合乎教法的食品后,进行各种加工,将成品分送市内各大商场和清真餐馆,或自己设点销售。部分回族群众经营面点类食品,如馓子、油果子、麻花、包子等,大多都是小摊点,尚未形成规模经营。著名的有伊清园清真食品厂,主要生产油炸食品专供副食商场进行专柜销售。红房子糕点连锁店专门生产生日蛋糕等各类清真糕点。收购、加工和经营清真调味品也是兰州回族群众的主要行业,在整个兰州市调味品市场占有很大比重,经营者主要集中在小西湖、庙滩子等穆斯林聚居的地区,各类市场中的调料摊点很多都是回族开设的。
(四)、民族用品制造加工业:主要生产和经营穆斯林群众喜欢的纱巾、盖头、各色圆顶帽、服装、汤瓶等。有些回族从事金银首饰的加工和销售,穆斯林字画等工艺品的装帧、制作和销售业主要由回族群众掌握。
在众多商家中,兰州回族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成功企业家,张国军和他的兰州伊真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伊真集团下属建真工程公司(原兰州二建三公司)、伊真置业、伊真房地产代理、伊真阳光装饰、伊真物业管理和伊真设备分公司。该集团共有管理人员和合同制固定职工1128人,管理人员中90%以上具有大中专学历,其中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68人。集团公司各类施工机械设备齐全先进,具有年完成建安工作量3。5亿元,年施工面积40万平方米,年竣工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施工能力,是兰州市的利税大户之一。
二、西部旱码头临夏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州总人口195。09万人,回族62。673万人。
临夏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就在这里进行,素来以商贸繁荣而闻名。临夏具有从事商贸活动的地域优势,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东临兰州,西通青海省,是连接我国西部牧区和东部周边广大农区的中间地带,发挥着联系农牧地区经济的纽带作用。临夏回族群众长期以来形成浓厚的商品意识,经商做买卖是许多家户的传统行业。
目前,临夏回族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商品流通行业。主要以皮毛、茶叶、民族用品、西北特产等为主;二是农畜产品、地毯、皮革加工业;三是劳务输出。以建筑业,尤其市回族砖雕、木雕、古建筑工人等为主;四是清真餐饮业,包括临夏州和国内跨区域的餐饮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面对临夏农业人多地少,工业资源贫乏的现状,制定了适合当地经济情况的发展政策。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于1983年初全面放开市场,放开物资,搞活流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为便于沟通信息,推出临夏及西部地区特产,州政府先后在西藏、青海、北京、南京、深圳、兰州等地设立了十个办事处,专门为本州从事商品流通的从业人员服务。1986年以来,全州每年有5。6万户、8万农民在青藏高原和沿海各地做生意,另有几万人以农为主,间歇性贩卖商货。
(一)、民营企业及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从1981年到1992年,全州地方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51倍,年均增长26。7%,达到4。14亿元;人均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0倍以上。从1985年底开始,临夏民营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一些有远见的个体经营者,依托市场提供的原料和商业积累的资金,开始兴办以皮毛制品为主的加工业。据统计,1992年,临夏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近300个,其中地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2个,农村村办工业企业59个,农村合作经营工业企业359个,农村个体工业企业7468个。主要涵盖建材、食品、皮革、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品等行业。产品有食品、皮革和皮毛制品、民族用品、小食品、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1992年,这些地方中小企业的总产值就已经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5。72%。在地方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31%,城乡集体企业约占比重为21。6%,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其它经济成份的企业占47。4%。地方中小企业实现利税3570万元,占全州工业利税的98%以上。地方中小企业成为临夏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临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对于临夏这一地处西部缺乏能源和工业基础的民族地区而言,这些企业的建立是他们积累经验,改变以农商兼营的传统经济模式,发挥地域优势,以商促工,推出地方特产的突破口。1994年,全州民营企业由1984年的4683个增加到8382个,全州工业总产值从实施以商促工的1987年到1994年,每年平均以30。2%的速度递增,比以商促工前七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提高了21个百分点。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1994年,在全州工业总产值中民营工业产值占71%,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民营商业的比重占58%,在缴纳的工商税总额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在税制改革前达到47。5%。
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临夏州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94年与1982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7。6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4倍,财政收入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4倍。到1995年底,全州工农业总产量达16。2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6亿元,同比增长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元,同比增长10倍。2005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56。2261亿,其中第二产业产值为 16。35亿,第三产业产值为24。5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全州贫困面由80%下降到了34。7%。截至2005年,全州城乡群众从事民营经济的达17。14万人,占城乡劳动力的 22。8%,占总人口的 10%。从经营形式上看,有个体户、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个体户、股份制企业为主;从经营行业上分,从事工业、加工业的有4。16万人,占民营经济总人数的 23。9%;从事商业的 8。5万人(包括州外固定、流动经营者),占49。6%;从事运输业的28万人,占7。5%;从事饮食服务业的0。76万人,占 4。4%;其它行业的 2。5万人,占 14。6%。
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为全州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均起了积极的作用。全州工业总产值由1982年的3418万元增加到1994年的73054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6倍。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运输等乡镇企业的空前发展。全州乡镇企业在1994年达到24980个,总产值达到12。5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9。4倍,全州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纯收入人均达到173元,占纯收入总额的34%。现在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吸纳13。3万劳动力,拥有3亿资产的新的生产力。1996年,全州已有25000家个体和私营集体为主的乡镇企业,形成以皮毛、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群。这些企业的原料大多来自青藏高原,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两头在外,两头得利,生产经营模式与东南沿海的三资、乡镇企业极为相似。2002年末,临夏州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州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1%,在甘肃省14个市(州、地)中位居首位。
临夏市现有八、九万个体经营者,五、六万人利用农闲搞间歇性经营的半农半商人。他们从开始的人担、车推、设摊叫卖,发展到开铺面、办商场;从贩卖农副产品到工业品、民族用品,应有尽有;从小宗零售到大宗批发,从州内经营到进入国内大市场,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林畜产品和东南地区工业品的交换架起了桥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