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民国初年就已成为北京跤坛魁首。在1933年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摔跤选拔赛和同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均获第一名。他长期在北京、河南等地授艺,为人谦和,武德高尚,对中国式摔跤的继承和发展贡献颇大。

常东升(1910—1986年),河北保定人。出身摔跤世家,九岁开始跟随父亲练习摔跤基本功,十二岁时拜回族摔跤高手张凤岩先生为师。十六岁时,已练就强健灵活的体格,掌握了许多摔跤技巧,屡战屡胜,威名远播,成为民国年间保定摔跤高手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跤王”,“常胜将军”。1932年,二十二岁的常东升受聘出任中央国术馆首席摔跤教师。他在国术馆执教五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少新的训练手段,使民族摔跤形成一套更加完备的教程。抗战期间,他任国民党军队体育教官,曾摔倒日本柔道高手北义熊、道正夫。抗战胜利后,他调任中央训练团上校体育教官,为南京和江苏省的摔跤培养了一批人才。常东升分别在1933年南京五运会和1948年上海七运会上夺得中量级和中丙级冠军的桂冠。1949年迁居台湾后,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在台湾各大高校、中学推广武术和摔跤。退休后,他的足迹踏遍世界,分别应邀到香港、新加坡、西德、瑞典、墨西哥、美国、摩洛哥等国讲学和表演,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国摔跤。他的学生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中国摔跤协会,一致推举他担任名誉会长。现在中国式摔跤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系作为选修课程。中国式摔跤在海外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常东升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回族武术与摔跤名家外,民国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还不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回族武术家,他们对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山东冠县的常振芳,河南开封的刘振兴,两位都是查拳名家,对查拳的普及与提高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北京体育学院张文广教授与云南武术队总教练何福生,二人同为昔日中央国术馆的高材生,又都是新中国武术界的代表人物,为武术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工作大半生,功绩卓著。上海体育学院王菊蓉教授,是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之女,她继承家学,又兼练太极拳剑技艺,历任中国青年武术队教练和多次中外、全国武术比赛总裁判长,数次赴日本讲学授拳,并获“新中国体育运动开拓者奖”和“武术贡献奖”。祖籍山东的宁夏武术家王新武先生,曾任宁夏银川市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是当代宁夏最有名望的回族武术家之一。他于1975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获太极拳第一名。1984年作为中国太极拳教授组组长东渡日本授艺。1985年被聘为澳大利亚武术联盟技术顾问。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颁发的国际武术贡献奖。他负责组建了宁夏武术队,发表了《回族武术初探》等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我国武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活跃在当今武坛的回族武术人物,还有广东的马志斌,他是武术名家马裕甫的高足,岭南武术的代表人物。陕西的马振邦,作为陕西武术队总教练,他的辛勤工作使陕西队在全国武术队中享有盛誉。河南武术队教练马春喜、武汉体院讲师张克俭,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陕西武术队优秀运动员赵长军,他刻苦习武,成绩突出,曾七次蝉联全国武术比赛的全能冠军,是回族武术人物中的后起之秀。在西北各地,也活跃着很多优秀的回族武林人物。青海的冶国福(1930—),1979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银牌,是青海省著名武术家;马忠良阿訇(1940—)是青海省武术协会穆斯林武术馆馆长,曾在多种比赛中获奖;此外还有马吉青、马全辉、冶明录、马占清、张全强等,都是青海的回族武术人物,他们以1992年成立的青海穆斯林武术馆为依托,培养了大量武术爱好者。

二、回族武林世家
回族武术在其发展过程,出现过一些重要的武术世家。这些武术世家在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传播及整理、发展方面,做出过显著贡献。其中影响较大者要数马凤图家族和沧州孟村八极拳吴氏家族。

通备武学与马凤图家族

马凤图家族属河北沧县杨石桥马氏,其祖上在明代是一个职业军人家族,可以说与武术早有渊缘。这个家族在清末出过精通劈挂、八极,擅长枪法的武术家马芬。马芬挟技只身闯关东,在沈阳创办闻名一时的恭盛镖局,他为人大度,乐善好施,广结豪侠,在东北声望甚高。马凤图的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接受了汉族武术大家黄林彪先生的“通备”学说,也是劈挂、八极兼而习之,他们活动的时期基本属于“马氏通备武艺”的创始期。

马凤图幼承家学,后又师从黄林彪系统学习通备拳法,武学品位得到极大提升。1909年马凤图加入同盟会,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10年,他在天津读书时,与志同道合者创立“中华武士会”,该会以提倡中华武术为宗旨,发扬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对抗日本的“武士道”。“中华武士会”能成为当时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民间武术社团,马凤图功不可没。后来马凤图与二弟英图远走东北,在沈阳结识了有“关东三侠”之称的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与他们互相切磋,建立了“换艺”关系,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关内外武艺大交流。1925年在西北军内任职的马凤图受张之江将军之托为西北军创编劈刺教材,同时他对古典刀剑武艺和明清以来流传的六合枪体系及北方传统的棍法做了认真的整理,取得很多成果。1926年随冯玉祥国民军进入西北,在宁夏、兰州等地授艺。曾掩护过刘格平、杨静仁、张杰等回族地下党员开展工作,支持谢觉哉组建“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创建张掖国术馆、兰州“华斌体育学社”,创编“风磨棍法”。

马凤图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备拳不断加以宏廓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这就是“通备武艺体系”,或称为“通备武学”。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萃,融合长拳与短打为一体,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他一生文武并重,以德为本,撰写武理手稿两百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马凤图的二弟英图是八极名家,民国十七年(1929年)协助张之江将军创办中央国术馆,将劈挂、八极及风磨棍、苗刀等进行调整组编后,纳入国术馆教材,使之广为传播。20世纪30年代后,他与马凤图在青海、甘肃研习武艺,协助兄长整理和传播通备武学。

马凤图的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因对弘扬传统武术与通备武学卓有贡献而被武术界称为“马氏四杰”。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运动会是建国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武术运动会,马贤达在这次运动会上荣获天津地区散打冠军和全国短兵比赛冠军,是新中国第一位散打冠军和短兵冠军。他和代表西北区的哥哥马颖达的短兵比赛还被拍摄,成为专为此次运动会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里的一个亮点。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的一件体育盛事,贤达、令达、明达三兄弟参加击剑比赛,明达进入男子花剑决赛圈,一时传为佳话。

在当代武术界,马氏弟兄中数马贤达、马明达更有影响。马贤达参与了当代武术的许多重大活动,是目前我国四个武术九段之一。作为历史学家的马明达,近几年来发表了大量武术研究文章,出版了《说剑丛稿》等武学专著。通过他的论著,海内外武术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了“通备武学”的深厚内涵。贤达和明达还是《中国武术大辞典》的主编和第一副主编。

尤其令人可喜的是,马凤图先生的孙辈现在已脱颖而出,为马氏武艺传递薪火。马越,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毕业,散打高手,现在英国担任武术教练。马仑,现为陕西贤达武术学院院长,全国著名散打、拳击裁判。马廉颇,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多次获省级比赛冠军。马廉真,曾在国外留学,参加欧洲的区域性散打和套路比赛,屡获好成绩。我们期待着这些青年才俊能继承家学,后来居上,创造辉煌业绩。

沧州八极门

河北沧州孟村是八极拳的故乡,三百余年来,孟村吴氏家族对八极拳的传承、发展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极初祖吴钟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自幼勤奋好学,痴迷武术。雍正十三年(1735年)吴钟只身南下,于福建晋江少林寺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技败众僧,折服长老,震惊寺官。方丈亲赠锦镖一囊,镇寺官员惊叹“神枪”,始得三破少林寺之誉。从此,神枪吴钟名扬天下,与当时的擒拿名家康大力、提柳刀名家李章并称武林三杰。吴钟之名传至北京,以武功盖世自许的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闻后,立即邀其入京比武。比武过程中,二人以殳(习武用长杆)为器,殳端涂白粉,以身着白粉者败。未有几合,吴钟将白粉涂于胤禵眉间,胤禵不觉。吴钟复涂面糊于殳端,再战,又将面糊涂于胤禵眉间,而胤禵仍不觉。胤禵最终心悦诚服,拜吴钟为师。

吴钟晚年在吴氏家族内授艺,当时族人习练者甚多,成名传人有三位,即吴钟独生女吴荣、世孙吴钟毓,世曾孙吴溁。吴荣后嫁于山东无棣长拳高手戴月一,将戴氏所习之华拳、太祖拳、太宗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法依八极拳理进行提炼修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五世掌门人吴会清(1869—1958年)进一步改革套路,新增黑虎拳、四门刀、八棍头对打等。吴会清武功高强,人称“铁巴掌”,光绪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