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政府努力下,蒋锡夔和钱学森、赵忠尧、师昌绪等,成为解放后第一批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冲破各种障碍,毅然归国的科学家。

回国后,蒋锡夔率领的科学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合成了飞机与导弹必需的材料航天氟橡胶和氟塑料,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1982年,由于多有机氟化学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取得的成就,蒋锡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以来,蒋院士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中科院的持续支持。1999年和2001年,他们的研究成果两次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8年来,他们发表论文120篇,其中相当一部分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被国内外引用802次。蒋院士被邀请在国际会议和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上做研究报告105次,并在国际同行瞩目的美国《化学研究评论》上两次撰文论述工作进展。 经过多年的默默无闻的基础研究,蒋院士终于在2002年以“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蒋锡夔院士的研究项目为理解生命过程与深入探索其奥秘作出了重大贡献。围绕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蒋锡夔率领课题组做的研究是:疏水亲脂相互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的研究;自由基化学中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成功建立和应用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在水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中,带有碳氢长链的有机分子间存在着一种弱的相互作用力——疏水亲脂相互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是导致宇宙间生命现象形成的基本作用力之一,如细胞的形成,蛋白质构象的稳定,生物体内酶功能的体现等等都和它有关。深入了解疏水亲脂相互作用,研究疏水亲脂相互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及相关现象,模拟生命现象中的某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对理解生命现象及某些生理、病理过程有着根本性的意义。所以,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自由基,对深入理解生命过程,以及了解与人类疾病、衰老相关的信息同样有着关键性作用。

其他回族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营五零四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位素分离专家刘广均也是一位回族科学家,1929年7月15日出生于天津,1947年就读于天津铃铛阁中学。在老师王效的循循善导下,他对原子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48年,家境并不好的刘广均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不太容易找事做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并于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6年至1958年,他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同位素分离专业。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研组主任,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离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核学会理事长,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刘广均院士长期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工作,曾负责专用设备规模研制、生产的技术工作,参与并组织多项重大技术革新,特别是在专业设备技术改造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工作上,使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专用设备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通过总结设备研制的六大环节,曾大大推动了专用设备研制进程。在分离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专用设备最佳运行条件的三种判据,阐明了浓度干扰在专用设备运行中的传播规律,对实际运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气体分子运动论方面,提出了建立玻尔兹曼方程的模型方程的一种新的方法,推导出轻微稀薄气体中的熵增量公式,多篇论文发表于美国《流体物理》杂志,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是山东的回族,1933年出生,。她是我国著名的心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为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从医近五十年来,参加过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保健工作,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她曾创下救治482例心血管病人而死亡率为零的成绩,治疗过3000余名(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获得成功,成为医学史上的奇迹。她率先提出了老年多器官衰竭理论,使我国“老年多器官衰竭综合症”的临床救治成活率由原来的29%提高到现在的59%。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奖,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还被评为“巾帼建功”标兵、全军妇女先进个人、全军优秀教师,荣立过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她是回族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整个中国科技领域杰出女性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昆虫学家张广学是山东定陶的回族人,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农学系,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将我国蚜虫记录从148种推进到1000余种,发表9新属224新种;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蚜虫11科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研究世界斑蚜科属间系统演化,创立4亚科分类系统;首次证明中国植物界的科级、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提出杂草蚜虫演化为作物害虫进而演化为世界危险害虫生物型的重要事实和论断;最早提出以基地非耕种指数、生态自然调控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作为评选马铃薯无病毒原种基地的首要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蚜传病毒方法;首次确定了当归麻口病的病因及用种苗包衣剂防治办法。1991年,张广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让我们理解这些回族院士们深奥的理论和专业术语是困难的。但我们在此需要认识和理解的是,以蒋锡夔为首的四院士是当代回族人民的在科技领域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秉承着回族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对中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品质,以及回族在科学技术领域对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优秀历史传统的延续。当然,还有更多的回族科技人才默默奉献在祖国各地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不可能详细统计他们的人数,也不可能一一列举他们的贡献,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并为他们的事业加油喝彩。

 





'①'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明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清净寺碑》。转引自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第二章 教育领域
教育,是“教”和“育”的统一,包含着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过程。广义的教育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人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文化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则仅指学校教育而言。教育在本质上不仅是人的培养和个体的社会化的问题,还在群体意义上表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就回族而言,回族教育一方面是我国正规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回族教育还包括其它非正规教育的成分,如白寿彝教授曾经指出,回族教育“包含传统的家庭教育、手工业的师徒传授、经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等各种形式'①'。学者们还指出,“从内容上讲,回族教育包含道德品质、科学知识、宗教礼仪、风俗习惯、劳动技能、特种工艺、医药医术等方面的训导、培养和传授。”'②' 总之,回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些特殊领域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章将主要介绍回族教育的这些特殊贡献,而不涉及普通学校教育。

一、 从经堂到高等学府: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科研的拓荒者
经堂教育是回族独创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形式,它不仅为回族社会文化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经师和宗教学者,也在事实上开创了中国最早形式的阿拉伯语教学与研究;并且,从这一古老的民族宗教教育形式中,培养出了当代中国高校阿拉伯语教学的拓荒者马坚、纳忠等人,实现了从经堂到高等学府的对接。

经堂教育的创兴

经堂教育是回族社会的传统的宗教教育制度,其首倡者为明代陕西经师胡登洲(1522…1597年),后人尊称为“胡太师”。他是陕西咸阳渭城人,自幼习伊斯兰教经典及儒书。由于回族的先民多是来自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到了明代,母语的丧失使得伊斯兰教仅凭家传口授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胡太师有感于“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现状,在家收徒讲学,倡导学习经典。胡登洲倡兴的宗教教育,改变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传统方式,吸引各地穆斯林“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他的学生代代相承,分布全国,带动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从其二传弟子开始,教馆从私家移入清真寺,在寺内招徒授经。此一教育制度的创立,对回族社会的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各地因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的不同,形成风格各异的学派。早期,西北地区以冯养吾、张少山为代表,形成精而专的陕西学派。明末清初,常志美、李延龄、舍起灵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设帐讲学,授徒众多,形成博而熟的山东学派。清代中叶,在马德新、马联元倡导下,云南出现中阿并授的新学派。

经堂教育的宗旨,是为各地清真寺培养经师、阿訇,并对回族传授宗教知识。正式学员称满拉或海里凡,意为学生或接班人,分初、高两级。初级阶段主要学习阿拉伯语语法、简明教义、《古兰经》和圣训选读等。高级阶段要学习阿拉伯语高级语法、修辞学、波斯语、《古兰经》及注释、圣训、教法学、教义学等。学员完成学业后,经讲学阿訇鉴定许可,为他挂幛、穿衣,即获得毕业资格,可以到各地清真寺应聘任职或开学授徒。经堂一般都附设小学,对儿童进行宗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