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漏洞,因此,他们犯的都是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错误。所以,我们不
要自以为很聪明而去轻视别人愚钝。聪明的人往往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
谊。在世间不光是要“不轻未学”,而且千万不要有“慢心”──能干者
切计自我贡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两者都容易漠视人与人之
间的感情。

    学佛者先要学会觉有情,觉悟世间的事、理,而且必须事理圆融,这
叫做觉悟。若能事理圆融,就能广结善缘。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
别人和睦相处,不得“人和”,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有智慧的人会扩
大心胸、容纳一切人与事物!所以说,能够器量宽宏,就是福慧双具。

    “器量宽宏”就是度量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会
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无遗。就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
一样,要有天地般宽阔的心胸,才不会有贡高、卑劣慢的心态,这就是出
于内心的福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亲疏平等难对待                        □
~~~~~~~~~~~~~~~~~~~~~~~~~~~~~~~~~~~~~~~~~~~~~~~~~~~~~~~~~~~~~~~~

    另外,还应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凡夫
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确实不易。佛陀说,是凡夫,心就难于平等。但是我
们甘于做凡夫吗?人人都希望超凡入圣,要不然我们学佛所为何来?学佛
就是要学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细的物品,都不会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
地还是稳稳重重地承载著。我们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
微细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心量要宽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
贫困、愚钝的人,我们都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这就是“心
行平等”。

    但是,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可见凡夫的习气很重。现在很多人提
倡爱心,可是要人不起烦恼,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人,关心自己所关爱的人,在社会上这种
情形是很常见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弟子,他最偏爱的人是颜渊
。孔子是为圣人,为什么他也有“最爱”呢?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教诲可以
闻一知十,子贡曾说:“我是闻一知一,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所以
,孔子对于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别的标准是依照他们能够接受多少
教诲而定,这就是“分别”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无缘、有怨者祝福                     □
~~~~~~~~~~~~~~~~~~~~~~~~~~~~~~~~~~~~~~~~~~~~~~~~~~~~~~~~~~~~~~~~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实在是很难;连孔夫
子都难以做到了,更何况是凡夫的我们。甚至,佛陀对他的弟子也有亲疏
之感,如对阿难就觉得很亲近,因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事由阿难来服侍,
所以,他对阿难倍觉亲切,而对提婆达多,他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阿难
非常体贴佛陀,佛陀的举止行动,对阿难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导指标,而
提婆达多则是处处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对提婆达多的迫害毫无怨嫌,
并加以包容,我们读“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可知,提婆达多将来成佛
得时间比其他弟子还要长,尽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报怨,但是在生活
当中,他也经常觉得无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这种难题,更何况我们
现代的凡夫呢!

    不过我们要学习佛陀的包容,以德报怨,即使很恶劣的弟子,佛也帮
他授记祝福!对于无缘、有怨的人,我们要默默的为他祝福,祝福他将来
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则叫做“心行平等”。因为世间本就无法很平整,看
看大地,若是万事万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间了。有高山深海、物质
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筑物高低不齐,连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
!这和人心一样,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软硬,不过,既然要学佛,就要尽
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调整好,对人只有关爱而没有怨恨之念。虽然对
某些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宽宏雅量以对,不可有怨憎之心,
不要说:“我怨恨你。”这样的话。我们对一个人抱著“无可奈何”的心
态,是还要教导对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会结下更深的不善缘,
今生、来世、无数生的恶因,就会连连绵绵地结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培养无分别心                      □
~~~~~~~~~~~~~~~~~~~~~~~~~~~~~~~~~~~~~~~~~~~~~~~~~~~~~~~~~~~~~~~~

    春天的气候多变化,昨天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今天却是风雨绵绵,
前后不过二十四个小时,但天气的转变竟然这么大,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人心也是如此。对于人的心,佛陀常常要告诉我们──要心静如水,但是
水面也难免会起波浪!

    佛陀说:“心行平等难”。要每个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时,心念都完全
平等,这确实是很困难,譬如昨天的天气和今天天气,明明是不一样,若
应要说成一样,的确很难。外面明明是有鸡啼鸟鸣的声音,若要说成寂静
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境界在变动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随境
而转动,这是很正常的。冷、热、风、雨,随著外境而改变,我们的身心
也都会起分别作用;但是佛陀说,要没有“分别心”。

    如何才叫做无分别心?近来有很多人热衷于修行,有人喜欢跑道场,
他们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所修行的法
门才是真正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
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募捐、救济,有人就会批评道:“你们
懂多少佛法?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假使
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就贫就是修福,教富就是
修慧呀!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么用呢?”若是如此的
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
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他转。我们有这个因缘生于人间,得闻佛
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有这群发心的菩萨行者,我们
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大家和志
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缘份,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没有这分因缘,也没
有相同的志愿,就要不起分别而和他人争执或勉强他人,这就是“无分别
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施受贫富皆平等                        □
~~~~~~~~~~~~~~~~~~~~~~~~~~~~~~~~~~~~~~~~~~~~~~~~~~~~~~~~~~~~~~~~

    佛陀在世时,不断地鞭策弟子,比如说“行布施时,要以平等心布施
;受施者,也应以平常心受施”。当时印度人的生活水准贫富差距极大,
有的人非常贫困,有的却极为富有,现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们若去印度
观光、朝圣,就会看到许多流浪街头、衣衫褴褛的人,这样饥饿贫困的人
,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却能用金银玉器来装饰他们的华厦,自
古至今,印度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

    当时,佛陀和僧众接受国王、大臣们所供养的佳肴美味时,是抱著平
常心接受。只要肚子填饱,他就欢喜感恩地为他们说法,从不多求。那时
也有极贫困的人,像贫婆,她身无一物,但是很想供养佛陀,看到大家以
油灯庄严佛说法的道场,于是她剪掉自己的头发换来一盏油灯,佛陀对他
也是无限的赞叹。因此,受供养的人,不管有钱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没
有钱的人以何种心意供养,都应以同样的心──感激与感恩来回报,这是
受施者应有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钱人以金缕衣诚恳的供养佛陀,而从贫婆身上的旧衣
撕下一块布,也是尽她所有,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佛陀。两位布施者都以
虔诚的心,尽心尽力供养,这也是“心行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供佛与施贫功德相等                     □
~~~~~~~~~~~~~~~~~~~~~~~~~~~~~~~~~~~~~~~~~~~~~~~~~~~~~~~~~~~~~~~~

    过去,弥勒菩萨供养难胜佛之后,又布施一位乞儿,然后把剩余的东
西给狗吃,那时难胜佛看到了,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弥勒菩萨说:“供佛和
布施乞儿与狗,功德平等。”因为他供佛时,是以恭敬心供养,布施乞儿
是抱著怜悯心、爱心,而布施小狗时是以施舍、无所求的心来布施,所以
,难胜佛说,布施狗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说:“我
们布施给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较大!”其实,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种
心来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供佛的功德
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态,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养。

    记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师仍健在时,因为有很多慈济委员很热心,
就有人请教他一个问题,说:“我听说慈济的人只修福,没有修慧,您认
为呢?”道源老和尚说:“布施给贫困的人,和供养法师功德平等,甚至
布施贫困的人,功德比供养法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