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出世的层次

    认为世间太混乱、太痛苦,希望从此以后不要再来,即为此层次。

    (四)菩萨的层次

    实际是入世的层次。菩萨一味付出不想回收,他只是帮助所有一切众生,不准备向任何人回收他的付出。他不准备到人间或生天享福,也不期待常住精神世界永远不入世。

    (五)佛的层次

    他住在世间,永远存在、处处存在,度一切众生,自己却不觉得自己度了众生。对他来讲,没有善、恶这个问题。

    六、佛教的善恶心性

    佛教把心分成二种:有善、恶观念之心与清净心。

    有“善”与“恶”,是我们的意识作用,以自我中心为立场,对自己所看到、所遇到的任何事、物、现象所作的判断。这可分作两方面来说;第一,由于我们自己有善与恶的判断,所以有轮回,会生了再生,死了再死。第二,这“善”与“恶”,不管你接不接受、承不承认,这力量的本身即会作判断、作决定。佛教将之总称为“业力”,是为“心”的另外一个名词。

    接着谈“性”,性有善、有恶。依佛教的说法,我们的认识心分成三部分,即善、恶、无记。也就是说,吾人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反应、效果,可能是善或恶;另外一种,心理活动是有的,但不能判断它究竟是善、是恶,这就是“无记”。

    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善、恶、无记是众生的一种现象。对佛而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清净的、善的,“善”、“恶”、“无记”的三性之说并不存在。

    七、佛教的善恶相对论

    从佛经我们可以找出几百种善、恶相对的说法,以下仅列五点来作说明:

    (一)从因果的观点判断善与恶

    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即是所谓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是因果的关系不是这么单纯。例如:两个人同样杀人,一个人可能要还两条命,另一个人不一定要还命,也许只被打个耳光就了结。

    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一定是不变的。今生看不到果报,未来生中,果报一定会出现。而为什么同样是杀人,两人的果报不一定相同?这和善因、善缘、恶因、恶缘有很大的关系。

    (二)善因善缘和恶因恶缘善因有可能会遇到善缘,也可能遇到恶缘,因缘的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因此说是“因缘不可思议”,而因果也是不可思议。但是有个不变的原则:“我们必须增加善因缘,尽量避免制造恶因缘”。怎么做呢?就是要多亲近善知识。

    (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善知识的道理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结交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但如何分辨善知识或恶知识呢?

    (四)善法与恶法

    鼓励我们努力向上,使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和乐、社会安定的良师益友,即为“善知识”,他所用的法,即为“善法”。相反的,教我们杀人、放火、偷盗、邪淫、说谎者,这是“恶知识”,用的即是“恶法”。

    有些人认为,能够得到手就是我狠,得不到手的算我倒霉。因此不择手段用尽一切方法以取得不法的利益,这当然也是恶法。

    又有些人认为,我做坏事被捉,坐几年牢,算我倒楣;捉不到,是我运气好。而你做好人,有什么好处呢?

    (五)善道(趣)与恶道(趣)

    行善法的人生善道(趣),行恶法的人生恶道(趣),这是毋庸置疑的。

    人间也有善道和恶道。如生在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天然灾害多、疾病肆虐的地方是“恶道”。另外,佛经上说,生到“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个地方,也称为恶道。而生天,或出生于人间,社会安宁的地方,是为“善道”。

    记得我刚到台湾的时候,社会的物质条件相当差,很多人没有鞋子穿。但在那时,每一个人工作都很勤奋,也很节俭。我心想:“台湾人有福,生在台湾的同胞是有善根的。”但是,经过四十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坏,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下去,只知道贪图享受与自私自利,不要提下辈子我们会怎么样,下辈子的福报现在就用光了,灾难就要提早来了。

    现在信仰佛法的人越来越多,这现象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我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是有希望的,这希望就寄托在你、我身上。

    (一九九○年七月十日讲于孙中山先生纪念馆,王玉琴整理)

《禅与悟》 第一部分 梦中说梦(1)

    梦中说梦

    现在分作两个阶段来谈梦,每一阶段又各有几个层次,第一阶段是众生的梦,第二阶段是诸佛的梦。

    其实诸佛无梦,为了应众生所求,而入众生的梦中;众生则在未成佛前,处于做梦的状态却不自知。因此,对诸佛来说,梦如空花水月,根本不存在;对众生言,做梦不知是梦,误以为是真实的存在。

    一、众生的梦

    众生的梦,可分为学佛之前与学佛之后两个阶段。学佛之前,所做的都是迷梦;学佛之后,做的便是半醒半迷的梦。

    常人的做梦经验,不外乎:1。历历分明的清明梦,醒后梦境宛然,仍在脑海里盘旋萦绕,久久难以忘怀。2。似清若浊的梦,梦时仿佛清楚,醒后却难以捕捉。3。混浊的糊涂梦,梦时非常吃力,醒来身心疲累,知道曾经做梦,就是想不起来,到底做了些什么梦。4。预感性的梦,梦境会在未来的一段时日中发生。凡是做这种梦的人,多少带些神经质。神经质未必不好,只是易于接收灵力的感应罢了。如果过分重视梦的预兆,便会遭受到生活中的困扰。因为预告性的梦,毕竟不多,故也不必大惊小怪地去找人解梦,凡事谨慎,多存善心,勤念弥陀或观音圣号就好。

    梦的产生,以唯识学的观点来讲,是独头意识的活动;独头意识是属于第六意识的其中一种。

    识有八名,与眼、耳、鼻、舌、身的神经有关而分别作用的,称为前五识,即名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脑的中枢神经相应的作用,称为第六意识;业种的储存及引发再生作用的,称为第八意识,又名藏识;把藏识执著为永恒之我的,称为第七意识。其中第六意识若与前五识同时生起作用,称为五俱意识;若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相应而独自活动,就称为独头意识。做梦时名为梦中独头,入定时称为定中独头。因此,睡时若把手压在胸口上,或手被身体压住,或某部分的肌肉受到刺激,产生梦境,便不是独头意识,而是五俱意识的作用。

    二、梦的种类

    一般人做梦的情况,大致可归纳为四:1。睡足之后尚未清醒之际,易于做梦。因身体已得充分的休息,此时所做的梦较清晰明朗。2。刚睡而尚未睡熟,身体尚未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时很可能做乱梦,或是半糊涂、半清楚的梦。3。已睡醒却赖床不起,翻个身蒙头再睡时,也容易做梦。4。灵体或超心理力的托梦,梦中所见所闻,是来自于外在的灵力沟通;此如前面所说,不是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出现之时,通常都很清楚。然而,照一般的经验说,前半夜所做的梦多不会应验;充分地睡足之后,托梦的预告率较高。学佛的人,特别是禅的修行者,对于梦境,是以妄想或幻境处理,纵有托梦的事实,也不致引起困扰。

    预兆的梦,是做梦者对尚未发生而必将发生的事情,预先得到消息。比如老鼠预知火灾,蚂蚁预知下雨,传说台湾的某种阔叶草能预示台风,若干犬只能预报凶讯等。这都是因为在事件发生之先,业力已经发动,因缘已经具足,因果已经成熟,无法避免其出现。以现象而言,都是尚未发生的事;以其潜伏性而言,早已完成了。对于有预知能力的人,或是由于意识比较敏锐,或者对特定事件有特别的缘分,便会在梦中梦见将要发生的事件情况。

    用打坐的方法,也可产生预知、预感、预见的能力。当你坐到妄念稀少,脑中一片清明时,在声音或景象未发生之前,即可能预知;但这不是神通,而是灵敏度高。记得马来西亚的继程法师,有一次在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的禅七中,当一炷香结束前,护七人员尚未敲引磬,而他已预先听到了引磐声,好像时间倒流,先后倒置,令他很惊奇。这样的模式来解释预兆,便不必故弄玄虚地说神说鬼了,否则即流于迷信。的确也有鬼神的存在,神经较敏感的人,接受系统必然灵敏,所以对鬼神发出的力量易于接收,但预兆和预感并不全是仰靠鬼神的供给,只要自己本身比较有心力,也会产生这种力量。因此,在凡夫梦境之中,清醒的、预感性的梦,多半是自己身心反应所显示的一种现象。

    以上所说一般人的梦,是在生死梦中更做夜寝梦。

    现在另说未出三界、未成佛之前的生死梦。未出三界是做“分段生死梦”,已出三界而未成佛是做“变易生死梦”,比如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梦”主要指分段生死的烦恼梦。换句话说,在生死烦恼中的众生,无时无处不在做梦。从无始以来,若不出生死,便得在六道中流转,仿佛长夜漫漫,恶梦连连,永无尽期。

    三、美梦易醒

    当然,在三界之中,偶尔也做到美梦,例如生于天上或处于定中。只是“春宵苦短”,美梦刹那醒;福尽定退之后,也将再度进入漫长无际的生死恶梦中。如庄周的“蝴蝶梦”,另有“邯郸梦”,都是美梦、幻梦。佛教的史传中,也载有许多大德在修行过程中的梦境,像虚云老和尚梦“升兜率天”;憨山德清梦“赴文殊浴池”;袁中道梦“受其弟袁中郎的西方净土之邀”等。这些梦境无不历历如绘,究竟是真是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