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佛是主成就。

 

【佛】:佛是梵语,具足来说是佛陀耶,或布大耶,中国人喜欢读省文,故简称为佛。你们如能明白佛的道理,便可作佛,要想作佛,亦要学佛一样,一天到晚,都是无忧愁,无烦恼,欢欢喜喜,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自己亦成佛,如果你们能见一切众生都是佛,便没有执著,那么你们亦就是佛。

 

‘佛’有三种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是自己觉悟,凡夫不觉悟,所以和凡夫不同;觉他则和二乘不同,因二乘只能自觉,不能觉他;觉行圆满则与菩萨不同,因菩萨只能自觉觉他,还未达到觉行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备,故名为佛。照此部经文解释,佛有三种意义,即本觉、始觉、究竟觉,名称虽异,但意思相同,这是佛大概的意思,如果详细解释,则三年亦说不完,现在是科学时代,尤其是在美国,大家都要快,所以我说不例外,不再守旧,不作长篇大论了。

 

【室罗筏城】:即舍卫国的京都,为波斯匿王所在的地方,又叫舍卫城。室罗筏是梵语,翻译为丰德,这是说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之丰,五欲即‘色、声、香、味、触’五种物欲,都十分丰富。而且人有多闻解脱之德,多闻,即博学广闻,多知识之人士;解脱,即不被缚著。以前有一比丘,穿袍搭衣,走到一位老法师面前,诚心地跪在地上求开示,老法师问他来做什么?他答:‘来求解脱之法。’老法师说:‘谁缚著你?’比丘一想,实在无人缚我,为何求解脱?因此豁然开悟,解脱亦是修行容易成就的意思。

 

【只桓精舍】:只即只陀太子,桓是树林,金刚经上说,祇树给孤独园,就是这个地方。精舍,即美丽精致的房子,这个只桓精舍的因缘如下:舍卫国有一位大富翁,名须达多长者,听说佛在某处讲经说法,就生起大欢喜心,即刻要往见佛,在夜半起身的时候,看见明亮如昼,知道这是佛光所照,及行至城门,城门本来还锁著的,佛见他这样诚心,便用神通,打开城门,长者更加感动,及见佛后,听佛说法,更加高兴,便问佛:‘你有这样多弟子跟随,究竟住在什么地方?’佛答:‘居无定所。’即是还没有适当的地方。长者便发心,建一精舍,供养佛及诸弟子居住,因此到处找地,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认为最理想、最适合,即向太子商量,太子问:‘要购祇园做什么用?’答:‘要盖精舍,供养佛住。’太子和他开玩笑说:‘如果你能以金砖铺满我的园地,我便奉送。’长者回家,便将所藏金砖,运至祇园,铺满园地,太子说:‘我只是和你开玩笑,我怎会卖祇园给你?’长者说:‘你现在身为太子,但将来要做君王,“君无戏言”,怎可开玩笑?怎能失信用?’太子没办法,就说:‘园地是你铺的,就送给你,但树根还未铺到,依然是我的,不过我说不要,现在就让我们二人,一齐建精舍,供养佛居住。’长者只得同意,便接受太子所说,这是盖祇园精舍的因缘。长者又名给孤独,他是一位慈善家,专门救济鳏、寡、孤、独的人,老年人而无妻叫鳏,老年而无未叫寡,幼年而无父叫孤,老年而无子叫独,长者专门救济这些可怜人,所以名字叫给孤独。只陀的意思是战胜,当他出世时,刚遇他父王出征作战,胜利回国,所以赐他的名字为战胜,祇园精舍就是释迦牟尼佛和弟子所住的处所。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贤首宗所判,这教为十门分别,上面所说九门,已经讲完了。现在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乃至于最后品,是‘别解文义’,这是第十门。在别解文义里面,‘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室罗筏城,只桓精舍’,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诸大阿罗汉,诸大菩萨,是众成就。佛所说经典,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都有此六种成就,才可以成立讲经法会,若没有此六种成就,就不能说法。

 

【与大比丘众】:‘与’,即同或共,大比丘是修道将要证果之比丘,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种意思:

 

(一)乞士:沿门托钵化缘,乞食的方法不是说这有有钱就向他乞食,那家无钱便不向他乞食,是不论贫富,平等乞食的,所谓:‘不越贫而从富,不越贱而从贵。’

 

(二)怖魔:比丘登坛,受比丘戒的时候,有三师七证。三师即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证是七位尊证,保证你不破斋犯戒,授戒时,戒师问你:‘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又问:‘你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这时候,就有地行罗刹,巡察善恶之神,便高声赞叹,佛界处又增加一位僧宝,魔界处反减少一位魔眷,这样互相传播,由空行夜叉,传至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又传至第六欲天,魔王听后,就生恐惧,恐惧成佛者众,而自己魔眷又减少,故此比丘叫怖魔。

 

(三)破恶:破烦恼无明之恶。比丘因具有此三种意思,按翻译规则,多含不翻,所以依然保持梵语,没有译成中文。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最初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陈如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他们带同徒众一千人来皈依佛,再次度舍利弗和目犍连师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了零数五人,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以前都修外道,勤苦而无得益,后来遇佛教化而成道,因感佛恩,故常跟随佛在一起,叫‘常随众’,‘众’——三人以上才称众,现在有千余人,所以叫众。

 

金刚经上之忍辱仙人,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时,佛做忍辱仙人,在山上修道,修忍辱行,适遇歌利王带文武百官,宫娥妃嫔,到山上游玩打猎,这些宫娥,在山上各处游玩,看见一位老修行,坐在树下不动,觉得奇怪,便问老修行:‘你在这里做什么?’答:‘在这里用功修行,修持佛法。’宫娥根本没有听见佛法,不知什么是佛,因好奇心起见,便都走来围著老修行问法。这时王打猎回来,见宫娥都不在,便四处找寻,看见众宫娥,原来都围著老修行,很亲匿地在谈话,便生起妒忌心,以为老修行引诱了他的妃嫔,一怒之下,便责骂老修行:‘为何引诱我的妃嫔?’老修行答:‘没有,我只在这里修行,和他们说点佛法而已。’王问:‘什么修行?’答:‘修忍辱行。’王问:‘什么是忍辱行?’答:‘人们怎样对我不好,我都能忍辱。’王不信说:‘你能忍辱?我现在便先试你。’遂将他的耳朵割下,问:‘是否生嗔恨心?’答:‘不生嗔恨心。’王再将他的鼻梁割下,仙人亦答说:‘不生嗔恨心。’王再截下他的四肢,仙人依然说:‘不生嗔恨心。’王怒说:‘你根本打妄语,我不相信你一点嗔恨心都没有!’于是老修行便发愿:‘我若不生嗔恨心,则我的耳、鼻,和四肢都会即刻恢复生长,如果我有丝毫嗔恨心,则耳、鼻和四肢不会再生长。’发愿后,果然耳、鼻,和四肢都恢复如旧,王见之大骇,以为是妖怪。这时候,护法天神大怒,便降狂雨、冰雹来打歌利王,老修行又发愿:‘愿护法善神不要发怒,不要责罚他,将来我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所以佛成道后,便先度憍陈如五比手,憍陈如即歌利王。我们修道要发愿,一定要发对人好和度人的愿,切切不可发害人、杀人的愿,否则便杀杀不已,循环不息,如果发愿度他成佛,将来大家都成佛,都得到常寂光快乐,多么好!所以即使人们对你不好,你亦要对他好,你看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辱骂、割截身体,仍发愿要先度他,这种精神,多么伟大!我们学佛,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那种伟大的精神。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这些大比丘,都是菩萨示现比丘身,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内边所行的都是菩萨心肠,外边所行的是小乘法,心里所具的是大乘根性,这句是赞叹各大比丘,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什么叫无漏?无漏是没有漏,即是没有欲漏、有漏、无明漏三种,有漏就会堕落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我们现在是住在欲界,都有欲望,欲望有二种:物欲和色欲,物欲是贪图一切享受,如住小屋,想要有大屋,有小车,还望有大车;有车又想要飞机、游艇,总之这些欲望是无穷无尽,不会满足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无明来的。色欲,即贪图美色,虽然现在是民主国家,法律不准重婚,但还有很多人在外边乱搞,甚至三妻四妾还不够,有些土皇帝还要有数百个美女,收在宫里,这实在太不平等,太贪而无厌了!这都是被色欲所迷,被物欲所动摇,都叫做欲漏。

 

色界亦即有漏,什么都有,贪图有,有得太多保持不住,便有漏洞,故叫有漏。无色界即无明漏,无明是烦恼的根本,是最大的漏,如果能断除无明漏,就不会有欲漏和有漏,亦不会沦落于生死。

 

这些大阿罗汉都已证果,都得到无漏,不会再漏到三界去,证初果的叫小阿罗汉,证四果的叫大阿罗汉,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得少为足,便成为定性声闻,所以要回小向大,再前进精修,才能证到菩萨果位。阿罗汉是梵语,含有三种意思:(一)应供;(二)无生;(三)杀贼。

 

(一)应供:就是应受人天供养,小阿罗汉只可受人天,即天王、国王供养;大阿罗汉可以受世间、出世间,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诸天,及诸菩萨之供养;比丘只可受人间供养,不能受天人供养;小阿罗汉已断三界内的烦恼,故可受天人供养;大阿罗汉则断三界外之烦恼,故可受诸天及菩萨供养。

 

(二)无生:即已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