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他证圆通之法门。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观音菩萨是他的长子,大势至菩萨为他的次子。此两大菩萨,现在极乐世界,居弥陀佛左右,辅助弥陀佛,候补佛位。等弥陀佛涅槃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等到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半夜时,观音菩萨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来。佛寿与正法,亦皆无量劫。等至正法于上半夜灭,大势至将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念佛至成道有五十二个阶段: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故同来之五十二位菩萨,亦是代表五十二阶段。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回想无量数劫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又有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在一劫内,总共有十二位佛,相继出世。最后这位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门,我遂得入正定,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比方有二个人,一人专忆念,一人专忘记。这二个人是会若逢等于不逢,相见成为不见。

 

这里一人专念指佛,一人专妄指众生。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但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又不肯静心来学。佛为什么要念众生?因佛知道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和诸佛元是一体。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堪作佛。”这是佛教之伟大处,亦是教义最高处。佛教提倡五戒,戒杀、盗、淫、妄、酒。亦是为爱护众生,教化众生,要众生反迷归觉,早日回家。可是我们众生,跑到这个世界来,便舍本逐末,背觉合尘,认假作真,把自己的老家,慈悲的父母,诸佛菩萨都忘了。

 

关于念佛法门亦有多种:

 

(一)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

 

(二)观像念佛:观佛像庄严,一心念佛。

 

(三)观想念佛:观想佛之伟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一心念佛。

 

(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参禅不打妄想,只参念佛是谁?亦是实相念佛。

 

不过,人若没有德行,没有道心,只一味念佛,有时亦会著魔。好像在香港大屿山,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阅,来慈兴寺,要修般舟三昧,即常行三昧。关在房里九十天,不坐不卧,只是常行常立,一心念佛。有一天我听他越念越大声,越跑越快,觉得有点奇怪,便走进房中看。原来这比丘前生是牛,为寺耕种有功,就投生人身,出家修道。可是牛性不改,脾气很大,倔强难伏。他以为修般舟三昧,可以除恶习,可是道德不足,定力不坚,反著了魔。他看见阿弥陀佛在他面前跑,他就跟佛跑。其实佛怎会在他面前跑?只是一支水牛精,变作阿弥陀佛来引诱他。后来我为他揭破了,才恢复平静。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如果二人互相忆念,大家忆念深切,不相舍离,就会生生世世,如影随形,不会乖违离异。众生如能不妄念佛,则不但今生,可以见佛,乃至往生之后,亦得常随佛学,不再相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怜悯护念众生,有如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如果子女不听教,逃走不回,做母亲的虽日夜忆念,亦是无用的。如果子女能忆念母亲,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恳切,那么大家就会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远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果众生的心,能够时时念佛,时时忆佛,纵然现在不能见到佛,将来必定会见到佛,因为离开佛已经不太远了。这个念佛法门,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或者什么秘诀,只要一心专念,就会得到心佛相应,心眼开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如薰染香气的人,身上就有香气,念佛的人就会染著佛之香气。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来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这叫香光庄严。

 

我的本修因地心,是以念佛之心,心心相继,没有间断,而得入无生法忍。现在我还在这个世界,专门摄受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现在佛问圆通法门,我不必诸多选择其他之根,只摄一精明,使它不再托根缘尘向外驰。一精既摄,则其他六根,都不起作用。净念即没有妄念,只一心念佛,没有他念。念念相继无有间断。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不离净念,心心与佛相应,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而得正定。故我认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以上是由二十四位圣人,各述圆通法门。第廿五位,即最后一位——观世音菩萨——述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的法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上面大势至菩萨,说念佛法门,对现在众生是最对机,最为相应。因为经上说:末法众生,一亿人修行,鲜有得道,唯有念佛法门,最易得度。此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是修持相应者皆能带业往生。比方说一枝竹竿,里面有条虫子,如果逐节咬破钻上去,是费时而费力的。如果能在竹竿旁边咬穿一洞爬上去,那就能省时和省力,这就比喻念佛法门,功简而效速。而且又能普被三根的道理,但只能带宿业往生,而不是带新业。因为在你信佛、知道念佛后,还再造业,那就是明知故犯,罪加三等。非但不能带业往生,还要堕落恶道呢!每个人都要切记!信佛之后,就不再造业!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为何要念佛?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名叫法藏比丘,当时曾发四十八宏愿,其中第十四宏愿:“愿十方众生,若有称我名者,皆得成佛。若不成佛,我亦不取正觉。”因这个宏愿,所以凡是诚心念佛者,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佛教里有五大宗:教宗、律宗、密宗、禅宗和净土宗。念佛法门就是净土宗。将来末法时期,楞严经先灭,弥陀经最后灭。弥陀经灭后,就只存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过一百年后,只存“阿弥陀佛”四字。再过一百年,佛法就完全灭亡。我们现在正处于末法开始的时候,还能得学正法,这真是万幸!所以要请佛住世,常转法轮,使人人都能信佛,佛法便不会早灭。我现在不怕辛苦艰难,来给你们讲经,你们也要打起精神来学习。释迦佛在雪山修行六年,都不怕苦,你们现在有这样舒适的环境来学佛法,怎么可以散慢?要做到一天不听法,如同没有吃饭一样,应该时时精进。听经能开智慧,尤其楞严经,更能开智慧。现在你们已听过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从何根入手而得证道。你们也要想想从何根入手最相应?观世音菩萨是以耳根圆通法门,最易入手,最易修成。阿难听后,也是从耳根入手修成道业的。

 

当大势至菩萨说完念佛法门后,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

 

观世音菩萨是以能观之智,来观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是自性智慧,所观之境是众生的音声。是苦是乐,是悲是愁,包括种种声音。

 

菩萨,梵语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作“觉”,萨埵,译作“有情”。菩萨是能觉有情,也可以叫有情觉,即有情中的觉悟者。因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自己开了悟,更要使令众生亦开悟。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回想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位佛出世,名号为观世音。我在他的面前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乃至声闻缘觉,而是一心求最上乘觉道之果位。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之法门修行。闻是能闻之闻性,思是以正智来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用坐禅的功夫来修。一味反闻闻自性,注意能闻之根性,就可以渐渐地得入正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