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佛对满慈子以及会中有漏无漏的阿罗汉说:“我今天普遍地为这个大会的群众,宣说最胜义中的真胜义,使得你们定性声闻(即初果阿罗汉,以得少为足,沉空滞寂,不求上进,不肯回小向大,被佛斥为“焦芽败种”),以及所有未得人法二空,而肯回小乘之心,趋向大乘之道的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为富楼那及在会大众,宣说妙中之妙,真胜义理的道理,令一切阿罗汉皆得无漏无学果位。什么是无漏,即把所有坏习气完全除尽,就无烦恼。烦恼是从什么地方来呢?烦恼是从根本无明而来,故需先破根本无明,才无烦恼。究竟无明烦恼有多少?它无形相,故不知有多少;如有形相,则尽虚空遍法界,必都充满烦恼。

 

佛教令一切阿罗汉及在会诸大众,皆获一乘。什么是一乘?一乘即中道了义,实相本体,最上一佛乘。法华经上有大白牛车,引发中说:“有一大屋,住很多小孩。大人们皆往外工作,小孩在屋里游戏。忽然屋里起火,小孩不觉,及大人回来,见小孩依旧嬉红,不知危险,即对小孩说:快到门外来,门外有羊车鹿车大白牛车。小孩即到门外,因此才脱离火灾,不致被火烧死。”羊车鹿车形容二乘人所来,虽亦是车,但不能连载多人。大白牛车,即大乘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经烦恼中流,而达涅槃彼岸。

 

寂灭场地,即清净道场,不知不灭之因地心,亦即如来密因。十方诸佛皆由这因地心而成正觉,入大寂灭海,即涅槃果海。

 

真阿兰若,即无喧杂之寂静地方,没有喧哗杂闹,才是真心修行处。若著静境,亦非真寂灭场地。必以众人共处都能寂静无事,用本来不生不灭、不动摇之真心来修行,与境不相干,才是真阿兰若,真修行道场。

 

你们今天皆应静心来听,当为你们详细解说。富楼那等都很恭敬而静默不作声,来听佛的开示。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说:富楼那,如汝所说,在如来藏中,本是清净本然,如何忽然而会知出山河大地呢?

 

这段是经中最重要处。佛为显藏性随缘,从真起妄,故先说藏性随染缘而生起山河大地,六凡诸相。令众等能知妄回真,闻迷成悟。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你不是时常听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道理吗?性觉真觉,原是一真觉。性觉,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觉,是一真理体。本觉即天然原具,每个人本来就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觉,亦即始觉。妙明是寂然常照,明妙是照而常寂。妙之体是不变,故叫做寂。明之用是随缘,故叫做照。

 

佛举这二语是具历很深的意思。(一)显示无明万法,离此就无所依。因无明是依真起妄,依本觉的觉,而起随缘之用。(二)显示寂然本具,不假妄明。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

 

富楼那即说:“是的世尊,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但只是闻说,尚未能了解。”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说:“你称觉明时,究竟如何解说?汝以为性本自明称名为觉,即本具灵明,不必加明,还是以为觉本不明,必须加明于觉上,才能叫做有明之觉。”

 

本具灵明为真明真觉,若必须加明,就变成妄明妄觉。如问阿难:心在何处?以何为心,皆欲逼出阿难生平所误认的,然后才破之。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像阿难一样迷惑,即答道:“若这觉体,不必加明而名为觉,则无所明。”意即必要在觉体加明,才是有明之觉。

 

这答语如阿难一样。上文阿难答:“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草木”。阿难所执是六识妄心,富楼那所执是根本无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说不加明于觉,只可叫觉,要加明于觉,才叫明觉,这是错的。因真觉本具妙明,故不必加明于觉。加明于觉,就如体外加明,而非本具的真明。则时有时无,不能常住。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二句是说,一有加,则觉明二义都失。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的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不是明觉了。真觉本具妙用,就好像摩尼宝珠一样,亦即夜光珠,本具光明,不必加明而自明。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掣,一开即明。但这明实非真明,而是电气令它明。有开有明,无开就无明,不是常住真明。“无所加明,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掣不开时,就没有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因加明于觉,则失觉明之义而堕无明。既无真明,就不是真觉之湛然妙明了。因妙明是常寂常照,而不是时有时无之妄明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自性本来就具明觉,不必假明以明之。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觉,才称明觉,这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念妄为,不当为而为,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了。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真觉不必加明,才叫明觉,因本具妙明,是不落所明的。现在要加明,而立出所觉,则转妙明而成为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了。因加明之妄念,便生出妄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建立所明,就将妙明转为无明。无明是业相,由业相就生出妄能,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而生能见之妄见。业相为相分即所见,妄能为见分即能见。

 

这段文的大意是说:众生本来是佛,为何成为众生?众生为何不成佛?毛病在何处?本来众生与佛是无二无别,由佛性里面化出众生。佛有千百亿万化身,化身是从佛性化出,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觉妙明。本觉是众生天然本具之觉性,亦即佛光。由佛光化出众生,可略喻照像一样,照像亦能拍出种种相貌。本觉亦如镜,从镜里现出之像,即一念无明,而生众生。觉的本性原是明,现要加明始名觉,则这一念无明便生出种种妄能妄相,起惑造业而不能成佛。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如是扰乱】:如是是指境界相,从无而有,从真空而生晦空,而成世界,而有众生。于是在识藏海中,便成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相待即互相对待,由妄境而引起妄心、妄缘。因境界之相而生劳相,即劳虑分别心,成为第一粗,智相。分别是好是不好,是爱和不爱,将妄境执为心外实有,而不知是自心妄现,还以为有智慧,能分别是好是坏。

 

【劳久发尘】:因不停思虑,劳虑过久,就生出第二粗,相续相。更加不停地相续计度、考虑,就发生贪取尘念。总想执取为己有,就成第三粗,执取相。

 

【自相浑浊】:因种种颠倒妄执相,以致心水浑浊不清,而生第四粗,计名字相。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无明、三细、四粗,从迷入迷,妄上加妄,而引起诸业相,即第五粗,起业相。尘是染污不净,劳是扰动,尘劳即烦恼。八万四千尘劳,亦即八万四千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上文已说明五粗相,这段文说第六粗,业系苦相。前四句是答如何忽生山河大地。后二句是答如何忽生诸有为相,即众生业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性觉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