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何我们自性有染污?就是因为眼看东西,耳听声音,尽吸取外边尘相,尘是染污不清净的。自性是清净的,因吸取外尘,就有染污,如吸烟一样,吸入肚里,虽不见垢,但积久便成秽,好像烟囱里面,积满黄色的污油。六祖坛经上,神秀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是未见性,但亦说得不错,是修道要走的阶段。在未修证之时,要照这偈的指示来勤擦心境,勿使惹尘埃。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已证果的话。一般人以为六祖之偈说得好,其实两偈都一样好。明白佛法,则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是说得头头是道,亦是格格不入,不能懂得。所以要认真研究,彻底明白佛理,才有择法眼来判别邪正。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应当知道,这个妄闻不是从动来,不是从静来,不是他生,不是从耳根出,不是自生,亦不是从虚空生,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什么缘故呢?若闻性从静尘来,则动尘当即消灭,应该听不见动。如从动尘来,静尘当即消灭,应该不感觉有静相。现在动来闻动,静来觉静,所以证明闻性不是从动静来。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如果是从耳根生,必定没有动静二尘的时候,单单这个闻体,就离尘无体,失去能闻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假若闻性是从空生,即是虚空有能闻之性,那就不是虚空,而且只是虚空自闻,和你耳中听入的又有何关系?是故当知,从耳中听入的都是虚妄,本来不属因缘,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鼻根嗅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急抽其鼻,猛力地急抽,使鼻子受了疲劳,就会有冷触的感觉。因冷触便有分别通塞虚实。疏通为虚,闭塞为实。感觉鼻孔是否伤风不通气,像这样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皆是妄想所成,非特冷触香臭是从鼻所入的劳相,亦兼能闻鼻入和所闻的劳相,都是属于菩提真性中久瞪所发生疲劳的现象。

 

有人不能分别是香是臭,如将鲜鱼搁置数日,便会发臭生虫。不要说食,就是嗅之,亦要作呕。又中国上海所制的臭豆腐,有人说像粪那样臭,可是上海人却以为香,最喜欢吃。我曾到普陀山,山上的人,特别喜欢吃臭甘蔗。我本来对于食物,已无分别,什么都可吃。但是对于臭甘蔗,实在吃不下口。这便是各有所好,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嗜好,所以是香是臭,都是妄心在作怪呢!至于自大,即自己认为自己最大,世上第一。这比臭粪、臭豆腐更臭!为什么呢?你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那么,别人都怕你,没有人敢接近你。其实不是以为你太大,怕你而不敢接近你,而是因为你已变臭,无人敢接近你呢?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因通和塞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之嗅性,就发生嗅闻。这嗅闻吸入尘相,就叫作嗅闻性。这闻性是嗅闻之性。而这嗅闻之性,一离开通塞二种尘相,就根本没有实体的。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当知道嗅闻性不是从畅通窒塞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鼻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通和塞是相反的。假如闻性是从通来,塞则无闻,怎能知塞?如果因塞有,通根本就无从闻。如何能发生香臭等嗅觉?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假若从鼻根生,必定没有通和塞的时候,你之能闻机能,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嗅的自性。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闻性是从空来,那这个嗅性,就应该能嗅到你自己的鼻子。况且虚空自有闻性,又何关你嗅性能吸入之事!所以应当知道鼻根之呼吸及嗅性,其相虽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舌根尝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舌头舐自己的嘴唇。久舐之后,使舌头发生疲劳之现象。如果这个人是有病的,就尝出有苦味;如无病就觉得有些甜的味道。由于甜与苦,就显出舌根的尝性。苦是舌头不动,只觉得不甜不苦,淡而无味。故能尝之舌,和甜、苦、酸、淡等劳相,皆是菩提心中所发生的疲劳现象。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因淡无味,甜苦才有味,故仍称二种妄尘。由于甜苦和淡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尝性,而发生知味感觉,这感觉吸入虚妄尘象,就叫作知味之性。这知味之性,离开甜苦淡诸妄尘,毕竟是尝不到什么,亦即是根本没有本体的。

 

在未听经前,不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是从何处来,现在才知道,都是从如来藏里面来的。你们一定会怀疑,为何如来藏这样大,可以装这样多的东西?如果详细分析,每人有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还有六尘六识,及其他种种恒河沙数的物象。大家参杂在一起,那怎能用呢?如果说不参杂在一起,各人和各人分开,恐怕没有地方能装得尽。所以我说:如来藏比什么都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现在都在如来藏里面,为何看不见呢?其实你们天天都看见,只是不认识而已。每天目观耳闻及所有一切,无非都在如来藏里。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白佛法,便知什么都在如来藏里。不懂佛法,无从知道,还生诽谤心,说佛为何这样贪心,把什么东西都收藏在如来藏里面。这是误解得太可笑,其实如来藏不单是佛所有,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份的。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这个能尝苦淡的知,不是从甜苦淡来,就不是他生。不是从舌根来,就不是自生。不是从虚空来,亦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为什么呢?苦就尝性是从甜苦来,淡味便消灭,怎能知道有淡味呢?如果从淡来,就没有甜味,怎能知道有甜苦二种尘相呢?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假若从舌根生,没有甜淡酸苦等味尘的时候,你之味根就离尘无体,没有能尝的自性了。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说尝性是从空出,虚空假若能知味,那就不是你口能尝到,而且虚空知味。若是它自己知味,和你的舌头又有何关系?所以知道,舌能尝味,其相虚妄,其性则真,因皆属如来藏性,而不是因缘生,亦不是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说身体的觉性。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一支冷手,接触另一支热手。如果冷的程度多,那支热手就会渐渐地变成冷;如果热的成分高,那么冷手便会渐渐地变成热。照这样看来,二手相合,就觉得有热有冷;二手相离,亦觉得有冷有热。不过二手相合时,冷热可以互相涉入(即互相影响)。涉入得太久,冷热的程度就会变了样子,即发生劳相。不但冷热涉入,甚至会变样子,就是你之身体触觉亦会变样子。因为本来都是属于菩提心中,湛然不动的真性,受了传递影响而发生的疲劳现象,这都是虚妄不实的。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由于离合二种妄尘,黏著湛然不变的觉性而为妄觉。在觉性中,吸入这虚妄尘相,就叫作知觉性。但这知觉,离开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是觉触不到什么。亦即离尘无体,没有自己的本体。离合属二尘,违顺属二相。离合各有违顺二相,违即违背属苦触,顺即顺从是乐触。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阿难!这个知觉性,不从离合违顺来,就不是他生。不从身根出,就不是自生。又不从空生,就不是无因生。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为何缘故呢?若说知觉性是从合尘来,离尘便消灭,怎能觉知有离呢?违相和顺相,亦是这样的道理。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若说从身根出,那么没有离和合两尘,加上离合各有违顺二相,共有四相的时候,你之身根就离尘无体,没有知觉的自性了。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