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是生灭分位。修定人欲穷究行阴,一心想把行阴灭除。故在定时,觉得行阴已灭,而出定后觉得行阴又生。就用妄心来筹度,以为一切众生,于一身中,都是半生半灭,众生既然如此,则世界所有的一切,亦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生时执为有边,灭时执为无边。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于这种妄计有边无边,致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四种外道所立的有边无边论。

 

修行就要修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著于有,偏空偏有都是落于二边外道邪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修正定的人,已有坚凝不动的定力,魔不能扰。可是,外魔不生,而心魔生。这人一心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生灭变化的根本,当观察行阴扰动元性时,若能不动心不生念,就没有妄想。一生心一动念,就发生毛病。所谓“开口便错,举念既乖”。因他妄生计较之心念,便堕入外道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执性,虚妄戏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第一种于行阴生灭相中,分别而成八种邪见。修定人观察行阴为一切变化根元,见行阴迁变流转处,就叫做“变”;见行阴前后相续处叫做“常”。见八万劫内,有众生生叫做“生”;见八万劫外,无众生生叫做“灭”。见到前阴灭,后阴还未起时,中间必有一相续之因,这是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翁”,亦即舍生趣生之中阴身。行者不识,因见其性相续不断,便叫做“增”;见到行阴正在生灭相续中,好像前后际断,中间有所离处,就叫做“减”。见到各各众生的生处,叫做“有”;见到各各众生的亡处,叫做“无”。虽然都是依行阴之理而观察,但因用心不同,所见有别,因此没有正知正见。若遇到有求法的人,来问佛教义理,就答以两可之词,好像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不论什么时候,都乱语连篇,满口矛盾。令求法的人,亦糊里糊涂,无从捉摸,还失去他要问的问题,章句大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第二种于行阴生住二相,妄计一切都无。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见到行阴生住二相都灭时,便以为一切都无。既无所见,认为已证一切法皆无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他只答一个“无”字,叫“一字禅”。无论什么道理都答“无!”除无之外什么都不说,令人摸不到头绪,譬如有人问:“我应该如何修行?”他答言:“无!”若问:“应该念佛吗?”答言:“无!”若问:“你说我修持戒法门好不好?”又答言:“无!”如是者,百问千问都是答一个“无”字,还以为自己开了悟。真是自误误人!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第三种于行阴生灭相,妄计一切都有。修定人细心观察行阴当前的心,各各生处,便以为有生相必有灭相,有灭亦必有生,遂认为已证知一切法皆有之理。假使有人来问法,只答一个“是”字,除是之外,什么也不说。(“是”即是“有”)譬如有人问他:“你说我出家好不好?”答言:“是!”又问:“我做在家居士好不好?”答言:“是!”无论问他什么,他唯答“是”字,神乎其神,一般人还以为他开悟了哩!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第四种于行阴生灭相,妄计亦有亦无。修定人观察行阴,有无皆见,既见心念生处,又见心念灭处。所见的境既已分枝,能观之心亦昏乱,没有头绪,难以肯定谁是谁非。如有人来问法,只好答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前言后语,都是娇柔乱说如喝醉酒般,令人无从穷追诘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于这种矫乱虚无的计度,便堕入外道之邪见中,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五种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的遍计虚论。为何叫外道?凡是理论不正确,邪知邪见,道理不透彻,不究竟都叫外道。总之,心外求法名为外道。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所以说不死。外道对于问法,回答无定,叫做“矫乱”。“遍计”是遍计执性,还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好像夜间见绳是依他起性;认为是蛇,是遍执计性;究竟是绳不是蛇,是圆成实性。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修耳根圆通之善男子,定力坚强,没有外魔,而生心魔,心魔更难调伏。他欲穷众生生灭的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像水波浪,迁流不息,就生出计度,认为行阴为诸动的根元,色受想三阴现在虽已灭,将来必重生,遂堕入死后有相论。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的颠倒论。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或者自己固守身形,百般养护,认为四大之色,皆是我身。或见我性圆融,遍含十方国土,说四大之色,皆在我里面,我大色小。或见眼前之色,皆随我回旋往复,说色是属于我,为我所有。或见我于行阴中迁流相续,行阴相续,我亦相续,说我在色里面,色大我小。总之,皆妄自计度,认为死后有相。行阴如此,其他三阴亦是一样。故在色、受、想、行四种阴里,辗转循环计度,四四一十六,共有十六种相状。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从此推计,菩提烦恼,亦是一样。菩提永远是菩提,烦恼永远是烦恼,两者是并驱,不相违背,不相抵触。因为妄计身后有相,所以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六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有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修耳根圆通之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因欲穷究众生之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常扰动元,见色、受、想三阴已灭,不复存在,认为是先有而后无,就生出妄想执著,以为死后必归断灭。这个人就堕入死后无相,成为断灭外道,这是违背正理,依颠倒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行者在定中,见到四大之色阴消灭,则身形就无所依附。观察想阴消灭,则识心无所连系。想到受阴亦灭,那么色想二阴亦完全没有连缀。色、受、想三阴既已消灭,纵有生灭之行阴,若无受想二阴,就没有知觉,岂不是与草木相同!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现在身中四阴,尚且无相可得,何况死后,哪里还有诸相呢?因此勘校推测,死后一定无相。这样循环推究,每一阴生前死后,皆是无相,则色、受、想、行四阴共有八种无相。由此推究计度,则涅槃、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一切皆空,徒有虚名而无实质,究竟终归于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因为妄自计度死后无相,就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七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无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修正定的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能扰,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这时行阴未灭,区宇宛然,但色受想三阴已灭,故于未灭者妄计为有,而于已灭者妄计为无。以行阴之有,破三阴之无。以三阴之无,破行阴之有。这人就堕入死后俱非,生起颠倒的谬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色受想三阴原先是有,但以定力破之,便成非有。在三阴未破之前,不能看到行阴,所以说观无。等到三阴尽,行阴显现,又可以看见行阴幽隐而迁流不息,所以说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