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遍知,而堕落外道邪见中,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一种外道,创立无因论。

 

佛住世时,有一老人要来出家,佛刚好应供外出,众弟子观察老人在八万劫内,没有种过什么善根,就不准他出家:“莫道出家容易事,皆因累世种菩提。”老人听后就痛哭流涕,十分伤心。既然举目无亲,又不能出家,不如死了更好。于是就步行至河边,预备跳河自尽。可是,他这一念就感动佛赶回来,佛问他为何痛哭?他就把经过告诉佛。佛安慰他说:“不要哭,我准许你出家。”众弟子遂怀疑:为何佛准许无善根的人出家?佛说:‘你们只能看见八万大劫内的事,但不能看见八万大劫以前的事。其实这老人在八万劫前是樵夫,有一天上山砍柴,遇见老虎,他急逃跑,虎随后追,他就爬上树。虎便咬树,当树将要倒时,他一惊就急念“南无佛”。这一念就种下善根,现在善根成熟,就来出家。’众弟子才明白。彼老人勇猛修行,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这个修定的人,想阴既尽,行阴现前,故能凝明正心,魔不得便。于是他欲穷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微清扰之状,而不见其微细迁流的相,遂生起邪见,以为是圆遍常住,而堕外道四种遍常的邪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种计生类常。是人欲穷内心外境的本元之性,到底从何而起?然于心境二处,所见不远,只能见二万劫内,皆是无因自有,就以为十方的众生,生生死死,皆是循环相续,人死还为人,畜死还为畜,不会散失其类,遂妄计生类是恒常不灭。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种计生体常。这人乘著心开境现,见森罗万象,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因欲穷其底蕴,究其本源,却见四大的体性,本来常住,就依此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所有众生的生灭,皆依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之本性既周遍而恒常,不曾散失,于是就妄计之为恒常不变。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第三种计生心常。这个人欲穷究六根中所具的六识,和恒审思量之七识(末那识),执受根身器界种子之八识(阿赖耶识),以为这八识的心,七识的意,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等的生灭根源,其性是恒常不变,而不知道这只是行阴相续之相。但他因为修习心意识的观法,能够知道八万劫内,一切众生死此生彼,辗转循环,并未曾散失,就认为心意识是周遍,恒常而不变。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种计行阴常。这个人既穷尽想因的元由,当然没有再生的道理。因想阴既破,动相已绝,流止运转的生灭想心,亦已由定力而永远灭除,没有妄想。末那不生不灭的理体,自然属于行阴,殊不知这只是行阴第七识的我执种子,正在很微细地迁流中,并不是真的不生不灭,不过因为生了这种妄计,就以为行阴是恒常不灭。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这本不是遍圆,而妄认为是遍圆;本不是真常,而妄认为是真常。以致失却正遍知觉,而堕入外道的邪知邪见,迷惑菩提正觉自性,这就是第二种外道所创立的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这是双计常与无常。又修正定的人,想阴尽、行阴现,坚凝正心。上面说凝明,现在说坚凝,是表示现在定力更深,不易为境所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贪爱之心,叫做正心。因此魔王都没有办法飞精或附人来扰乱他,可是外尘不扰,而心魔又生。因欲穷究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本元,观察行阴幽微轻清,常扰动元之相,遂于自他依正二报没有决定性,而妄起计度,致堕入四种颠倒邪见。于我计常、他计无常;于国土计一半常、一半无常;于心计常、身计无常;于色受想阴计无常,于行阴计常。这叫做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第一种是计我常他无常论。

 

这个修定人以为行阴便是妙明真心,遍满十方世界,澄澄湛湛,犹如止水,便认为这是最胜究竟之神我,从此便执神我能遍满十方广大周圆,凝明不动,无生无灭,故叫做常。而一切众生,于我心中又生又灭,叫做无常。这是外道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四种我见之中,属广大我。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第二种是计国土,一半常、一半无常。

 

这个人以前是观自心,以为是常,观察众生认为无常。现在不观自心,只观察十方世界的无数国土,成坏不一。见劫坏时,认为是究竟的无常种性,见劫不坏时,是究竟真常。殊不知成住坏空,是世界的劫运。如果因世界坏而执为无常,世界不坏而执为真常,那真是邪见误人。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种是计心常、身无常。

 

这个人现在不观其他,只个别观察自心,见自己心性精细微密,犹如微尘能于刹那间,流转十方而无迁移变易。就认心为身主,能使身有生灭,叫做我性常。而一切有生死的身体,是从我性流出,故没有常性,叫做无常。这是外道所计,四种我中之微细我。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种是计行阴常、色受想阴无常。

 

这个人于想阴已尽时,见行阴之相迁流不息,便妄认常流之性为常,而色受想等三阴,现在既已灭尽,当然是无常。实则行阴只是第七识的种子,迁流不息正是无常。现在反计无常为真常,所以佛斥之为颠倒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于这种虚妄计度,一分常、一分无常,成为四种颠倒妄执,而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断灭成佛种子。这就是第三种外道,立一分常、一分无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在修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色受想三阴,行阴现前,亦得到坚凝正定,故魔王无机可乘,他才可以穷究二十类众生的生灭根本,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的相状,而生出计度心,妄计四种分位。第一是三际分位即过去际、现在际与未来际。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有三际来求心,都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成过去,当然不可得,现在不停又过去了,现在心在何处呢?未来心还未来,哪里有心?所以说:“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元无。”心既然没有,哪里还有妄想呢?在如来藏里,根本什么都没有。此计分位有四:(一)三际分位;(二)见闻分位;(三)彼我分位;(四)生灭分位。这人在这四种分位中,生起计度,就堕入外道四有边论。所谓“有边”就是有尽,“无边”就是无尽。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第一种是三世分位。这修定人以为行阴是十二类众生生灭之根元。所以现在见到迁流业用,循环不息,以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就是有边。现在心则相续不断,便是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是见闻分位。修定人在定中,只能见八万劫内的众生,生灭不息。八万劫前的事,则寂然无所见,便妄执无见闻处为无边,有众生处为有边。殊不知众生生灭相续,只是业缘虚妄所见,如以有见闻处为有边,无见闻处为无边,又落二边,不是中道了义。外道著有著无,著有就落色,著无就落空,都是著相。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是自他分位。修定人观察自己的行阴,执为真我,以为我能周遍了知,于一切法之中,得到无边之性。而那些众生,虽然显现在我所知性之中,但彼究竟不能知道我的知性,遂认为那些众生不能得到无边之性,只可叫做有边的心性。

 

经文“我曾不知,彼之知性”恐为倒置,应作“彼不曾知,我之知性”。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是生灭分位。修定人欲穷究行阴,一心想把行阴灭除。故在定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