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等境,起爱非爱之心作用,四想者,于诸境取其相貌方圆等像,施设种种名言之心作用。五思者,令心造作善恶等业之心作用。

第二别境,对各别之事境所起之心所。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如安慧云,于差别境中决定,故名别境。彼等境各差别,非一切故。于中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愿求,能发正勤之心作用。二胜解者,于所取境,明了了解,心生决定,谓此事如是不如余,不能引转之心作用。三念者,于曾所境,令心明记不忘,不于余所缘行相散乱,能引正定之心作用。四三摩地者,于所观察境,平等持心,令心专注不散,能生决择智之心作用。五慧者,于所观察境,简择是非,分别善恶,得决定断疑惑之心作用。

 

第三善者,唯善心生起时相应俱起之心所。于中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自性清净,复能清净余心心所之心作用。此中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一切法之真实事理,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二信有德,谓于三宝之真净德。起深信而生喜乐。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信已及他能得能成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对治不信,爱乐证修世出世善。二精进者,于断恶事修善事,精勤策励,勇锐坚猛之心作用。三惭者,依尊贵自身及教法二种增上力,崇闲德,重善法,羞耻过恶之心作用。四愧者,依世间诃责暴人厌离恶法之增上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之心作用。五无贪者,于一切顺情境不起贪著之心作用。六无嗔者,于一切违情境不生嗔恚之心作用。七无痴者,于诸法之事理明解不明之心作用,以上三种,生善之作用胜,故名三善根。八轻安者,令所依身心远离有漏烦恼之□重,适悦安乐,堪修道行之心作用。此心所为与定心俱起,能对治惛忱等定障。九不放逸者,于所断恶法,能防令不起,所修善法,能修令增长之心作用。十行舍者,令心不流于掉举,不陷于惛忱处于中庸,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之心作用。不放逸与行舍,皆于精进及及四善根之功能上假立,非别有体。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之心作用。此亦依无嗔之作用所假立,非别有体。虽然,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但违损恼物害,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故无嗔配慈,不害配悲。

 

第四烦恼者,烦扰恼乱有情身心之心所。此有烦恼即本惑及随烦恼即随惑二种。贪等六种,为一切烦脑之根本,能生忿等诸随烦恼,故名根本烦恼。于中一贪者,于一切顺情境染著贪求之心作用。二嗔者,于一切违情境心生憎恚之心作用。三痴者,于诸法之事理迷闇不了能生起一切惑障之心作用,亦称无明。四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之心作用。五疑者,于诸谛理即迷悟因果真实不虚之原理,心怀犹豫之心作用。六不正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之心作用。此见之行相有五种,一萨伽耶见,此云身见,又曰我见,于五蕴假和合之身心上起我我所见之心作用。二边见,于前所起我见上执为常住不变或死后断灭之心作用。三邪见,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之心作用。四见取见,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其所依五蕴即己身,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之心作用。五戒取见,于随顺诸见所制定之戒禁及其所依五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之心作用。

 

第五随烦恼者,忿等二十种染污法,唯是根本烦恼之分位或其等流,故名随烦恼。于中一忿者,对现前不饶益境忿愤不平之心作用,二恨者,于先所忿事怀怨不舍之心作用。三恼者,追念先忿恨之境,或触现前逆境,暴热很戾之心作用。以上三者,嗔之一分,非别有体。四覆者,恐失财利及名誉,隐藏自所作罪之心作用。五诳者,为获财利及名誉,矫现有德之心作用。六谄者,为取他意或藏已失,曲顺时宜,矫现恭顺之心作用。以上三者,贪痴一分。七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耽醉傲逸之心作用。八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于他之心作用。九嫉者,殉自身之名利,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媢嫉不耐之心作用。此二亦嗔一分,十悭者,于财法两者,不能惠拾,秘藏吝惜之心作用。十一无惭者,不顾自身及教法,轻拒贤善,不耻过恶之心作用。十二无愧者,不顾世间之诃厌,崇重暴恶,不耻过恶之心作用。十三不信者,与信相反,于实德能,不忍不乐不欲,自性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之心作用。十四懈怠者,与精进相反,于断恶事修善事,懒惰不进之心作用。十五放逸者,与不放逸相反,不能防染,不能修净,纵恣荡逸之心作用。由懈怠与贪嗔痴有此作用,非别有体。十六惛忱等者,自性惛昧沉重,令心于境无所堪任之心作用。十七掉举者,自性嚣动,令心于境不寂静之心作用。十八失念者,与念相反,自性散乱,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之心作用。十九不正知者,于所观境,邪了不达之心作用。此慧与痴一分。二十散乱者,与三摩地相反,自性躁扰,令心于诸所缘流荡移易之心作用。此二十随烦恼中,初忿等十种,行相粗猛,互相违,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中无惭等二种,一切不善心生起时,必相应俱起故,名中随烦恼。后不信等八种,有覆无记与不善等一切染心生起时,必相应俱起故,名大随烦恼。于中忿恨等十,放逸失念不正知等三。唯是根本烦恼之差别分位,无别体性故,皆是假有。中二大五,离根本烦恼别有自体故,皆是实有。

 

第六不定者,睡眠恶作等四种心所,非如信等定是善性,贪等定是染污性,又非如触等,定遍一切心,欲等定遍一切地,故曰不定。于中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闇味之心作用。二恶作者,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先恶所作,后起追悔之心作用。但依安慧,于恶劣所作,心有追悔,为恶作。三寻者,令心于一切法不深推度,粗寻求其义理之心作用。四伺者,令心于一切法,能深推度。细伺察其义理之心作用。

第三节  色法

心王心所所变影像相分,皆名为色。所言色者,非仅通常所谓青黄赤白等色,于佛教,一切有形有象之物质,总撑为色。故此所谓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变坏者,由手足块石刀杖乃至蚊虻蛇蝎所触等时,即便变坏。质碍者,彼此互相触对而障碍。示现者,有方所形相,表示显现彼此之差别。此色法有十一种,即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法┤五境…色声香味触

    └法处所摄法

初五根者,感取外界之现象,令内界之心识发动之官能。于中一眼根者,照瞩青黄等色,令内界之心作用即眼识发生之官能。二耳根者,能闻琴瑟等声,令耳识发生之官能三鼻根者,能嗅沉檀等香,令鼻识发生之官能。四舌根者,能尝甘苦等味令舌识发生之官能。五身识者,接触冷暖等境,令身识发生之官能。所言根者,胜用增上义,今此五者,能发识取境,有增胜之利用。故名为根。此五根皆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相分,而各有二,一胜义根,此以清净四大为性,其体净妙,如珠宝光。非现量所得,以能发识,此知是有。二扶尘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扶持助成胜义五根,故名扶尘根,其体为粗显之四大所成之肉团通常所谓眼耳鼻舌身是也。今所谓五根,正胜义根。

次五境者,亦曰五尘,四大种所造,五根与五识之对境也。于中一色者,眼识所缘境。此有三种,一显色,二形色,三表色。显色者,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迥色,空一显色等光明差别之色彩。形色者,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等积集差别之形状。表色者,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转动差别之表象。二声者,耳识所缘境。此有十一种,一内缘声,一名因执受大种声,如有情之语言等声。地水火风,为心摄领,名执受大种。此种为因,所发之声,名因执受大种声。与此相违,名因不执受。若二合发,名因执受不执受。二外缘声,一名因不执受大种声,如风林驶水等声。三内外缘声,一名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如手击鼓等声。此又有三种,一可意声,即顺心之声二不可意声,即违心之声。三俱相违声,即俱相违之声。七世所共成声,谓依世间共立言教所起,如车舍等。八成所引声,谓诸圣者成就无漏所起,依此声上建立三藏圣教体故。九遍计所执声,谓诸外道虚妄计度所起言教。十圣言所摄声,谓依见闻觉知所起真实语。十一非圣言所摄声,谓依见闻觉知所起虚妄语。前三种声,依实体声建立,是实有。余八种,皆于前三声分位假建立。俱舍但约执受及无执受情非情名可不可意,建立八种。三香者,鼻识所缘境。此有六种,一好香谓益根顺情,鼻所乐取之香,如沉檀等。二恶香,谓损根违情,非鼻所乐取之香,如粪秽等。三平等香,谓非损非益,无顺无违,非可爱憎之香,如块石等。四拒生香,谓与本质俱时而生之香,如沉香等。五和合香,谓杂诸共成一香,如和香等。六变异音,谓于熟变时方增香气,如熟果等。前三是实,香本体故。后三是假,转变立故。俱舍唯说好恶平不平等四种。四味者,舌识所缘境。此有十二种,谓苦酢甘辛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俱生和合变。苦酢等六,味之差别,是其实体。可意等六,是彼共相,准前香说。俱舍唯说前六。五触者,身识所缘境。此有二十六种,谓地水火风滑涩轻重软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于中有能造触所造触二类,能造触者,地水火风,此触境之实体也,坚劲为地,流湿为水,温热为火,轻动为风。所造触者,余二十二种,此皆假有,即于地等四种触境之分位假施设故。由八种因故,立触二十六。由相故立四,谓地水火风。摩故立二,谓滑涩。摄故立二,谓轻重。触故立一,谓软。执故立二,谓缓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