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各宗大意唯识宗大意-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无漏智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无学果。故阿罗汉者,此识永灭位也。已上三位,虽有暂灭永灭之别,俱无染污义之末那。

上来所明第二能变识诸义,亦就未转依有漏位立论。若识体转为无漏,则其义门有具缺同异。此已转依无漏位,曰平等性智相应位。即此识亦有三位,一补特伽罗我见(生我见)相应位,谓缘第八阿癞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位,即一切异生二乘有学菩萨七地已前有漏心位之第七识。二法我见相应位,谓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位,即一切异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之第七识。法空智者,谓无分别智入法空观时。果者,即是此正智果。谓法空后得智及依法空后得智入灭定位。无分别智所引起,故名法空智果。三平等性智相应位,谓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位,即一切佛果一切菩萨法空智果现在前位之第七识。前二位有漏,第三无漏。有漏中,有染污有不染污。染污为第一位,不染污为第二位,故成三位。又若与第八识三位心(能缘第七)境(所缘第八)相对判之,则第三位为思量位,广通因果,自凡夫位至佛果位,皆摄于此中。

第三  前六识论

一、能变差别门

第三能变之差别,总有六种。此随不共所依眼耳鼻舌身义六根,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各有分别,依之缘之能依能缘之识体,亦有六数。此六种识之立名,有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得名者,随所依根,立能依识名。即随所依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名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起作用之心性,即前五识,为眼识乃至身识。名以意根即第七识为不共所依起作用之心性,即第六识,为意识。此随所依立名,有依发属助如五义,谓依于根,根之所发,属于根,助于根。如于根,有以上五义故,随所依立名。然如前五识,亦依于意,非不共依故,不名意识。第六识以意为不共依,故独得意识名。又如第七第八,虽有所依,是恒续识故,当体立名。第六是间断识故。如前五识,随所依立名。二随境得名者,随所缘境,立能缘识名。即随所缘境,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名于此六境起了别用之心性为色识乃至法识。此随所缘立名,顺前六识名识之义。何则,心意识三名中,前六识别名为识者,依于六境了别故。如前五识亦了色等,第六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法处别法故,独得法识名。虽有以上二种得名,然随根得名,通自在位。随境得名,局未自在位。故诸经论多依通一切位具五义之随根得名,名眼识乃至意识。

此六种识中,前五识,如前所述,如次以五根为所依,以五境为所缘,俱依色根,同缘色境,俱但缘现在,俱现量得,俱有间断,五事同故,总称之为前五识。

第六意识者,遍缘有为无为一切诸法思惟了别之心作用也。此有五俱不俱二种。五俱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意识。此意识明了取所缘境故,亦名明了意识。不俱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发生之意识,五俱意识,更有五同缘不同缘二种。五同缘意识者,与前五识俱起,同缘一境之意识。不同缘意识者,虽与前五识俱起,而缘他异境之意识。不俱意识,亦有五后独头二种。五后意识者,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非截然与前五识相离,前五识缘境后相续现行之意识。独头意识者,不与前五识俱起,孤独现起之意识。此复有独散梦中定中三种,独散意识者。单独发生,追忆过去,豫想将来,或比较推度作种种想像分别之意识。梦中意识者,于梦中现起之意识。定中意识者,收心色无色界一切禅定中,五识悉不起,仅意识缘前境之意识。兹列表如下。
                            ┌五同缘意识

        ┌五俱意识─明了意识┴不同缘意识

第六意识┤        ┌五后意识

        └不俱意识┤        ┌独散意识

                  └独头意识┼梦中意识

                            └定中意识

二、自性行相门

此六识,依六根,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粗相显著各自之境界。以此了境为自性,即复以之为行相。此了境亦识体之作用,但是见分行相。然体性难知,故举作用以显。

三、三性分别门

此六转识通善恶无记三性,即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舍不害十一心所相应位,善性摄。与无惭无愧嗔忿恨覆恼嫉悭害十心所相应位,不善性摄。其与信等不相应与无惭等亦不相应位,无记性摄。于中第六意识,是作意分别之识故,自成三性。前五识是任运生起之识故,其成善染,必由第六意识导引。即由与前五识俱起并生之第六意识是善或染,五识为所导引成善或染。虽有自力他力之别,然六识俱通三性。

四、相应门

此六转识,总与六位五十一心所相应。若约识体别论,则前五识,各与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大随烦恼八中随烦恼二三十四心所相应。第六意识,通与一切心所相应。

又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即有间断转变故,欣戚舍行互起故,皆与苦乐舍三受相应。即皆领纳顺违非二之境相故,于顺情境起乐受,于违情境起苦受,于非顺违境起舍受。

五、所依门

此六转识之生起,皆以根本第八识为所依止。即以种子赖耶为亲因缘,得有前六识之现行。易言之,即前六识,依第八识中生果功能即各自种子而生起。故根本识者,此六识之因缘依也。然前五识以五根为不共依,而五根由现行第八执受得有,故前五识得云以现行第八为所依。此根本依义,即共依也。又第六识亦以第七识为所依,而第七识以现行第八为不共依,故第六识得云以第八识为根本共依。此增上缘依即俱有依义也。总说此义曰,依止根本识。要之前,前六识,以现行赖耶为共依,即增上缘依。以种子赖耶为亲依,即因缘依。

六、俱不俱转门

俱不俱转者,俱时转不俱时转。前五识之现起,必藉内外多缘。内缘者,第八识中所具有五识自种子。此种子为亲因缘,生现行五识。外缘者,一空,谓空隙。二明,谓光明。三根,谓所依色根。四境,谓所缘色境。五作意,谓作意心所。六根本识,谓现行第八。七染净依,谓第七识。八分别依,谓第六识。五识中,眼识之现起,总依九缘。耳识除明,依余八缘。鼻舌身三识,除空明,依余七缘。故前五识随具九缘或八缘七缘而现起。第六识依五缘,一根(不共依第七,)二境(一切法,)三作意(作意心所,)四根本依(第八识,)五种子。第七识依四缘,一俱有依(第八识,)二所缘(第八见分,)三作意,四种子。一说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第八识依四缘,一俱有依(第七识,)二所缘(种根器三,)三作意,四种子。若加等无间缘于前八识上,更各添一缘,即如次依十九八六五四缘。前五识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二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涛波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然前五识或多或一现起时,第六识必俱起。

 

总以上诸八识而言之,则二识恒生起俱有。所谓二识者,七八二识也。除五位无心,三识俱起。所谓三识者,六七八三识也,于此前五识若干俱起时,四识乃至八识俱起。

 

七、起灭分位门

 

起灭分位者,转起分位与不起分位。前段前五识之俱不俱转,即起灭分位,今但明第六意识。前五识与寻伺不相应故识与不能思虑。藉他引故,不能自起。缘粗事故,唯缘外境。所以必藉多缘,方得现起。藉缘多,故具缘难。具缘难,故现行时少。第六意识反之,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能自起。总缘理事等故,藉缘少,故具缘易,具缘易,故现行时多。但遇违缘,有间断时。所谓违缘者,生无想天时,入无想定时,入灭尽定时,及极睡眠时,极闷绝时。是曰五位无心。五无心外,意识一切时常起。

 

第四  缘生论

一、四缘十因五果

(一)四缘

凡一切色心诸法非自然生,必仗托他力而后得生,故名缘生。缘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一因缘者,亲办生自果之原因也。此有二种,一能生种子,二能熏现行。能生种子,又有二作用。一能引后刹那自类种子,二生起同刹那自类现行。本识中色心三性有漏无漏界地等各别种子,前后刹那相续时,生种子生种子之关系。此前念种子,望后念种子,为因缘。又种子众缘和合时,生起各自现行。于此种子生现行之关系,种子望现行,为因缘。次能熏现行者,色心三性等各别现行有强盛之势用者,于生起之刹那,熏本识,生自类各各之种。于此现行熏种子之关系,现行望种子,为因缘。因即是缘,故名因缘。此缘通一有为法。二等无间缘者,前聚八现识及彼心所,望后刹那同一识聚,有开避其位与后处所招引开导令彼来生之作用。即前念心心所,开避其现行位,与后念心心所,令彼定生。故前灭一心,望后心心所为缘。即前心后心,体用齐等,而中无间隔,故名等无间缘。此缘但局心法,不通色法及非色非心法。三所缘缘者,带已相之心或心所,所缘虑所仗托之诸有法,即对境。即所缘望能缘心心所为缘。如识论者,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所言虑者,即所缘义。谓此是彼心心所法之所思量分别显了。所言托者,即缘义。谓彼心心所,藉此势力而生,如别行钞云,所缘缘者,谓是心所虑处,故名为所缘。只此所缘境,又有牵心令生,是心之所托,故复说名缘。即所缘为缘,名所缘缘,言有法者,遮非遍计所执。所执无体,虽亦为心心所之所缘虑,然心心所不托彼生,但名所缘,不得名缘。依他与无为等有法,为心心所之所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