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材嵌俣弦磺蟹衬詹兀皇墙ゴ蔚囟戏衬罩ぺ欣恚褪且蛭谝灰逯鞘瞧降炔欢目招灾牵芗衬招钥斩俚蒙崂胍磺蟹衬眨纭毒匪担骸笆雷鹨晕薅ペ兄嵌现钭〉亍J雷穑缋从Φ日醴且磺猩旁稻蹙辰纾凰家榭罩嵌弦磺蟹衬詹亍!狈鹁叩谝灰蹇招灾牵衔廾髯〉丶耙磺蟹衬眨删臀蘖抗Φ拢さ媚鶚劇6拧⒃稻醯某跏ペ兄牵ザ戏衬战ブぺ欣恚荒芏暇∥奘嘉廾髯〉兀食捎辛抗Φ露痪咦阋磺泄Φ拢荒苤さ媚鶚劇
  声闻、缘觉乘的圣者由于断烦恼未尽,所获得的成就是有限的。《经》称小乘圣者“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知有余苦、断有余集、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名向涅槃界”。之所以说声闻、缘觉乘的圣者所得有余解脱(即有余涅槃),就是因他们只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在自力,亦不作证”,而所谓“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声闻、缘觉乘的圣者)证有余涅槃也可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这只是佛的方便说法,不是究竟的了义之说。《胜鬂经》安立两种生死身,即分段生死身与变易生死身。分段生死身是由无明住地缘有漏业而成的众生身;变易生死身则是由无明住地缘无漏业而成的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的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只是了断了分段身,但尚有变易身,所以“二种死者,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但是尚有变易身,“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又,阿罗汉、辟支佛既了断分段身轮回的可能,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但是,由于未断尽无明住地,还要受到因缘的限制,所以“梵行不成故不纯”。又,阿罗汉、辟支佛已断四住烦恼及起烦恼,这是凡夫及七种学人所作不到的,故说所作已办,但是由于他们所成就的毕竟是有余功德,所以“事不究竟,当有所作”。最后,阿罗汉、辟支佛断四住烦恼,已了断分段生死的因缘业力,故说“不受后有”,但未断无明住地,尚有变易生死身,不能彻底地摆脱因缘轮回的束缚,所以也不是究竟的“不受后有”。
  因此,阿罗汉、辟支佛所得只是有余果证,“去涅槃界远”,之所以称之为得涅槃,只是佛之方便而已。唯有佛如来断尽无明住地及一切烦恼,以平等不二的空性智于一切法通达无碍,远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证一切法平等如如、自他不二的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也就是佛才能证得的究竟了义之不思议涅槃。
  《胜鬘经》把佛所得涅槃称作常住涅槃界,如经说:“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于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界。”佛是因如来藏空性智见烦恼无性,顿舍一切烦恼,证得涅槃。在佛看来,一切法皆平等无二,一切皆解脱自在,一切皆是清净的佛法功德。涅槃界的清净解脱的功德法,并不是此烦恼世间之外,而就只是烦恼世间的存在意义的超升。因此,常住涅槃界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是不二的。这种涅槃境界是通过以空性智(般若智)观烦恼无性、体证如来藏本净心性的途径来实现,体现了对般若观空思想的运用,显然是一种智慧的解脱之境。经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法身者则究竟一乘。”佛证涅槃境界,常住于此,不生不灭。这是因为佛所成就的法身(即如来藏从烦恼中显现)不生不灭、常住不变:“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因此,佛断无明住地及一切烦恼后,于现世证涅槃,在生死后际(持执的根身寿命舍离后),并不是消失无余,他的法身永恒不灭,常住不变。如来法身是一种超出时空限制、永恒遍在的、智慧的生命存在。他超出了世间的轮回,“不受后有”。这体现了神圣世尊的思想,在这一点上,《胜鬉经》与大众部、经量部和《大般涅槃经》是相同的。
  三、真常心性与大乘涅槃
  《胜鬘经》认为,众生都有如来藏清净心,只是由于无明烦恼丛生,而不能证知自己的清净心性。众生一旦接受了佛法,按佛法修持,“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信者,就是信自己本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污。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者,就是依此自性清净心而作五种善巧观察,就能于“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获得确定无疑的证信。随顺法智有五种:“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观察业报,观察阿罗汉眠,观察心自在乐禅乐,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对自在通。”观察此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由此现起根意境界,即初巧便观;由如来藏为依,有生死业报,即第二巧便观;观察阿罗汉所不能断微细烦恼,即无明住地,即第三巧便观;离部分烦恼,得心自在乐与禅乐,即第四巧便观。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已断舍起烦恼及四住烦恼,已能得自在神通,即第五巧便观。依此五种巧便观,就能于“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而得究竟”,也就是能进入“不思议如来境界”。这一系列的解脱过程,都是以众生本有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依因,所谓“依如来藏故,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众生本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是一种先天本有的超验心,不生不灭,永恒常住。这也可以称作佛性,或真常我。所谓涅槃,不过就是对众生本有清净心性(佛性真我)的显现之境。这种佛性真我(真常佛性)不是轮回主体,轮回主体是以无明住地为根本的业力执持者——识心。《胜鬓经》通过批评凡夫断、常之见以及阿罗汉、辟支佛的“清净边见”,来强调如来藏佛性我的真常性。凡夫于五蕴无常坏灭而生断灭之想,这就是断见;见意识相续不绝而产生灵魂实有之想,这就是常见。声闻、缘觉二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他们只能断除四住烦恼,而不能断根本无明住地;只能断舍分段生身,不能断舍变易生身;并且,将生死与涅槃割裂为二,认为断生死(分段生死)得涅槃,所以是一种清净边见,不是佛法正见。《胜鬘经》对凡夫及二乘圣者断、常及“清净边见”的批评表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作为一种佛性真常我,不同于任何世间的常见,同时也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得变易我(意生身)。世间的常见执五蕴为实有,这违背了佛法中五蕴无我的原则;变易我也只是一种“心相续”我,也属五蕴假我。如来藏佛性真我是一种超验心,虽然内在于五蕴世间,但本质上不属于五蕴世间。但是,如来藏佛性真我又不离五蕴世间,所谓“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众生只要开发自己本有的清净本性,用一种平等不二的空性智慧能于烦恼世间当下见其无性,而证得涅槃。这与二乘圣者将生死与涅槃割裂为二的“清净边见”是根本不同的。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作为杂染法与清净法的根据所依,也是一个本体的概念。同中观、唯识学相比较,《胜鬘经》所说自性清净心乃是一种主体性本体,而中观、唯识学的空性、真如本体则是指客观性的本体。中观、唯识学所说空性、真如是指遍在于宇宙万物的本体,可称作宇宙大全,万物皆内在地具有空性、真如性。中观、唯识学虽也说心性,但这是指心之本性、本质,与万物的本性、本质无异。所以在中观、唯识学看来,心之性即法之性,心性并不具有先天的觉性、智性。而《胜鬘经》所说心性,则是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此心既是指空性智,其中潜藏着无量无边的佛法功德,本身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无漏无为法。《成唯识论》有一段解释心性的话,可以借以用来说明《胜鬉经》与中观、唯识学所说心性的差异。《成唯识论》卷二说:
  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
  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
  漏,故名本净。
  这段话明确指出,唯识宗也说心性本净者,是指心空理所显真如,而不是主体清净心,更不是“有漏心性是无漏”,因为有漏、无漏皆是有为缘起法,不仅有漏心空理所显名真如,而且无漏心也是如此,更进一步说,一切法心空理所显皆可名真如。而《胜鬉经》所说清净心性,即是指主体清净心,具有无漏功德法,此清净心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为无明妄法及一切生死法的所依。它又称作真常心,真常之所为真常,就在于此清净心是无为法。因此,《胜鬓经》正可以说染心性是净心,“有漏心性是无漏”。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观、唯说学所说空性、真如乃是宇宙存在的客观真实性,也就是宇宙大全,心与诸法在宇宙客观真性前是平等的。在解脱的问题上,中观、唯识学是以宇宙的客观真实性为主来收摄主体心,在主体心消除妄念分别的活动中,将心与一切法皆超化,而消融于唯一的宇宙真性(宇宙大全),而这就是涅槃。《胜鬘经》则认为清净心显即得涅槃,这可以说是以主体真心为主来收摄一切存在,通过证悟清净本心来彰显宇宙的存在真性,而获证涅槃。
  当然,《胜鬘经》所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其实也是一种人格化意义上的宇宙大全,这是众生对本有清净心性证悟的结果。按《胜鬉经》的说法,如来藏不离烦恼藏,如来藏性与烦恼世间是不二的,因此,圣者是以如来藏智体证恼性空来彰显宇宙大全。其结果也是:在生死世间来彰显宇宙大全,在烦恼世间来证得涅槃。这体现了不断生死而得涅槃的大乘佛教解脱论宗旨。
  《胜鬉经》与《大般涅槃经》都讲如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