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案是否每个人立即都可用,而且一开始即可用得上力?不是。尤其心里散漫混乱的人,更不可以用这方法,用了也等于念公案,倒不如数息或念佛的好。

    八、长芦禅师的《坐禅仪》

    到了公元十二世纪,中国有位叫作长芦宗颐的禅师,写了一篇《坐禅仪》,日本的道元禅师,依据它写了一篇《普劝坐禅仪》,以静坐为入手,而达到禅悟境界的方法。

    长芦禅师首先勉励禅修者要起大悲愿心,修行的目的,不为自己独求解脱,是为济度众生而精修三昧。如果仅为自求利益,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就不得开悟,不得解脱,因为自私心态,阻碍了开悟的道路。所以他说,唯有如此,方能“放舍诸像,休息万事,身心一如,动静无间”。

    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是主观的;站在主观的立场,则永远在迷中。因为在有得失、有利害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放下身体、观念、环境,一切都是以我为主。有自我的判断便是不客观的,也与无漏的智慧不相应。

    舍去自我,并非否定自我,乃因为得到了更多的全部,而须放弃局限于偏狭范围的自我。好像有人为了保留住在小房间内的执著,而不愿走出房门,那他怎么可能得到户外更大的空间呢?

    我们现在介绍长芦禅师的打坐方法:要“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欲坐禅时,于闲静处”,坐上舒适厚软的坐垫,衣服要宽,腰带宜松。能盘腿最好,至少单盘。右掌叠在左掌之下,两手拇指互相接触,然后把手放在腿上,就不要再去管你的手了,此时肩膀放松。

    现在检查一下你的姿势及身体状况,不要太紧张了,坐姿要端正,不可左倾右侧,前弓后仰。要头顶向上,下巴内收,两唇轻拢,牙齿轻扣,舌尖顶着上龈颚处,眼微睁,视线自然落在正前方一尺外地面的某一点,就这样坐下去。身相既定,即调呼吸;气息既调,然后放松小腹。“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光注意呼吸在鼻端出入,就如平常一样的自然;不快,也不要太慢,每分钟大约十四至十六次呼吸为平常,即是正常,然后专心地数着呼吸,不数也没有关系,但要保持着没有杂乱的念头。牢牢守住如六祖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的原则。如果念头起来了,让它去,不管它。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妄念就越来越少,少至没有了。

    依照如上介绍的禅修方法打坐,才是正确的,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能有老师面授。

    (一九九○年四月十九日讲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麦迪逊校园,王怡今整理)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禅是什么(1)

    禅是什么?

    正确地回答: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

    因为,凡是有形的、存在的,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心理的,只要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追求的、可以依靠的、可以想像的,都不是禅的本身。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不可思议”。任何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说明的,都仅是一种现象,而非禅的内容。禅,既非物质现象,亦非心理活动,仅可勉为其难地说它是一种心法、一种普遍的事实。

    一、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种定的修行与修行经验。传到中国,演化成为一个代号,代表着能在生活中活用的,既非如此的,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称它是“无”,亦可名其为“空”。既然是“无”,既然是“空”,就不该是通过见、闻、觉、知来接触感受的现象了。

    中国禅的功能,在其能使人于修行之后,达到“开悟见性”的目的。佛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悟佛知见,见到佛性。何谓“佛性”?就是空相、空性。相,指一切有形的,可用思维或五官接触到的现象,包括我们的生理、心理,以及身心以外的世间所包含的一切物理现象;性,则是不变的本质、一切现象的根本。佛性不是有形的存在,亦非可被描述的任何现象,但其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的任何一点。因其没有定相,故以空为相;没有定性,故以空为性。

    这些理论,既“空”又“无”,听来似乎落于消极,其实不然,如果真是消极的话,我不该在此与诸位结此法缘,也不应挑灯埋首地著述不辍,更不会孜孜不倦地奔波于东西两半球弘法利生,也不致有逾百次的演讲,风尘仆仆于全美各大学府。因为相空性空,故慈悲与智慧跟一切众生不能分割。

    二、进阶修行达到空无境地

    如果仅仅谈空、论无、说佛性,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便会脱节,沦于空谈,不切实际。因此,还得借助于层次的说明,由每个人现在的情况,一步步地进阶,达到开悟见性的境地。因此,我们接着以层次的分析来理解禅法。

    首先,我们以修行的层次来分析由“有”至“空”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层次是尚未修行禅法,包括没有接触过禅法,或已知禅法而尚未开始修行的人。

    第二个层次是正在修行禅法,但尚未开悟见性的人。

    第三个层次是已经修行禅法,且已开悟见性的人。

    现在不说第一层次,但举第二及第三层次的例子如下:

    《六祖坛经》里有两个众所皆知的偈子,第一个是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外一个偈子是六祖惠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子,意指我们的心就像明镜台一样,身则如菩提树一般,我们应常以“持戒”清净我们的身体,以“修定”清洁我们的心念,才能使身心不受染污,而得清净。身心清净,即得解脱。所以,在没开悟前,必须持戒、修定,常常地拂拭、清理身心。这是一个正在修行,而且是很努力地修行的人所见的层次。因此,五祖看了,便令门人焚香礼敬,照着修行,免堕恶道,得大利益。

    六祖惠能的偈子,则已见“空性”,故否定了菩提树、明镜台等身心的存在。既没有像菩提树的身,也没有像明镜台的心,那用功又用到哪儿去呢?根本不须洗啊、擦啊、持戒啊修定的。既然是“空”的,就是无罣无碍,哪儿来的尘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脱,也是悟后见性的境界。

    三、念头的起灭即是我

    禅宗论“无”,常引生误会;事实上,就众生而言,“无”的实证,是从“有”起修的。因此,我们接着将以“我”为题,分成三个段落来介绍说明禅法由“有”到“无”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认识“小我”。

    不论是西方人也好,是东方人也好,若离开了“我”便无事可谈了,人都是以有我为基础的,无法骤然接受无我的观念。可是,究竟什么是我?就是自私。中国有句谚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不自私,根本不能生存。所以,有我的自私,并非坏事,自私而害人则是不该,但个人自私而不害人的“我”,是正常的生存条件。

    一般的人,虽然有一个自私的我,可是对此自私的我,欠缺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办法处理,时时发生矛盾,跟人亦常常发生冲突,以致烦恼不已,麻烦不少,常感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那么,究竟是由于外在的因素,使得我们身不由己及心不由己,还是自己没有办法主宰自己呢?由于对自己本身的自我不清楚,所以,感觉好像是有外在的力量控制着我们、支配着我们。因此,作为一个禅的修行者,首先要用禅的观念与方法来了解、认识这自私的“小我”是什么。

    若用禅的修行方法,如数息、念佛、或专门注意自己呼吸的出入等,慢慢、慢慢地,首先会发现有许多的杂念,渐渐、渐渐地杂念亦越来越少,到最后,便知道了那不能控制的“我”究竟是什么。所谓“我”,无非是一连串的过去与未来,一连串的自己与环境所发生的关系,在心理所产生的作用而已;除此而外,所谓“小我”是不存在的。到这程度时,已经了解了所谓个人的“我”,实际上就是念头,念头的起灭即是“我”,也即是“心”。因此,到了这个层次,便可以做到心不被环境所动摇,会用方法,要不动心便能不动心,便不会有心不由己的烦恼发生了。

    这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把心理活动的念头,从散乱的、妄念纷飞的、心猿意马的状态,渐渐地稳定下来,而至一心不乱的状态。普通人,若能修到这种状态,他的性格应该是已经平稳成熟,我们可以说,这种人是比较有涵养的,不会随便闹情绪,也不会被环境影响而产生喜怒哀乐形之于色的情况。修行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已很有用了。

    四、前念后念统一——见山不是山

    第二个层次是经验“大我”。

    大我是由小我衍生而来。当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认清小我之时,就会更安定、更稳定地使用修行的方法,一旦方法与用方法的念头统一时,便达成统一的心,便是大我。

    如果你用的方法是数息的话,要数到没有数目可数之时;如果是参话头的话,要参到没有话头可参;如果是念佛的话,要念到没有佛号可念。就好像一个骑术高强的骑马师,骑了一匹伟骏的千里驹,马跑得飞快,已经忘掉了有人在骑它,而骑马的人也忘掉了是骑在马背上。到了这种地步,就是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环境统一了,自己的前念与后念连成一串了。

《禅的世界》第一部分 禅是什么(2)

    有人说尚没有修行的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正在修行的人,待修到得力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修到开悟见性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