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宗教信仰的立场而书,只有上帝能给予生命而拥有生命,然在一般人看来,除了人之外,动物乃至植物,凡能生存、生长的都有生命的现象。就佛教的观点而言,宇宙的生命,是以人为中心,动植物是其次的、附带的。生命现象中虽包括动物及植物,然以“人”为根本。所以讨论生命现象与生命的延续,佛教着重的是“人”的生命。

    佛陀成佛,是为了救人,至于其他众生,不是说不管,但不是佛度众生的重点。

    二、五蕴和合

    佛经里认为生命的奥秘,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换言之,构成生命的因缘的,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要素,称为五蕴。

    第一为色蕴,色不仅是颜色,也指一切有形之物质。凡有质量、有阻碍或有形式的物质体都称为色蕴。人除了肉体之外,还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又分为四种,即受、想、行、识的四蕴。而其中,受、想、行的三蕴是精神部分,最后一个识蕴,是精神与物质的行为所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力量,是生死过程中一个连贯的东西,助我们延续生命,是由此生到彼生的一种力量。此一力量便是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现象之所以继续不断的动力,总名为识蕴。

    生命由前生到这一生,再到未来生的观念,这是佛教里一个独特的观念。生命由五蕴的五个部分组成,人活着的时候,五蕴因缘和合而产生生命的现象,称之为“活”。死了的时候,前四蕴的色、受、想、行四种现象离开,只剩最后一种识蕴。这个识,便贯穿到另外一次生命的开始,如此生死周而复始,是不间断的,是具有连续性的。

    五蕴中的受、想、行三蕴,都是我们脑神经的作用及反应:受是感觉的意思,想是作一个判断,而行是反应,指如何处理事情。譬如,人家打我一个耳光,我感觉到脸上被打得麻麻痛痛的,叫作“受”;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想”;而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也打他一个耳光,或者原谅他算了,便是“行”。挨打的时候是“受”,知道被打是“想”,要不要打回去的念头是“行”,众集业力并且接受果报的是“识”。

    三、十二因缘

    前面分析了生命的组成,现在再谈生命的延续。通过这一生到另外一生的延续现象,佛经里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指十二个阶段,又可将之分为三个时期,即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过去世包括三个阶段,无明、行、识;现在世包含七个阶段,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未来世包含两个阶段,生、老死。它们不断地循环,便是人类生命的三世流转。

    无明、行、识,是属于过去世,有了过去世的识蕴,便有了现在这一生的原因。于现在世的这一生,入了胎的时候,称为“名色”,名是精神的部分,色是物质的部分,也就是前世形成的“识”。进入母胎时,与物质体相结合,此时称为名与色相结合,成为胎儿。当胎儿完成了人的形状,具备了六根,名为“六入”。所谓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五官及身心。此时的“意根”是精神与物质同时并存的,换言之,意根是物质体但离不开精神,仅说物质体是指神经作用,但一定有精神的部分使之作用而称之为“意根”。就现代的人体解剖而言,只能看到神经的部分而看不见精神的部分,而六根中的“意根”却是一般人所看不到的,说不出的。

    六根形成之后,十月满足,便出母胎。出生后,就会接“触”到周围的环境,产生感“受”苦乐、冷热、粗细等心理作用。然后便有如意和不如意、喜欢和不喜欢等情绪发生,此在十二因缘中,名之为“爱”。然后对于外境产生欣者追求、厌者抗拒的心态,就是“取”的运作了。换言之,取是有取有舍,此种取舍的行为,加起来实际就是五蕴里的行蕴。

    在五蕴中,有了行为之后,便产生“识”,行为的业力,在十二因缘里便是“有”。有了业力积众而成的识蕴,便会到来生再去接受另一阶段的生命。而十二因缘中的“有”与“识”,略有差别:五蕴中的“识”,一定要到下一生去;而“有”不一定要到下一生去,此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很可能在这一生中就能得到果报的反应,所以名为“有”。有了什么呢?有了业的果报。如果此生不报,在未来世的多生多劫之中,终究也跑不掉。有了此生所作的种种业力,加上往昔生中所造种种业种而尚未现行受报者,便有未来世的“生”及“老死”,等待你去。若不亲证无我而了生死,便会生了又死,死后又生,头出头没,永在生死苦海之中打转翻滚!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生命与时空(2)

    谈及因果,再举一个故事为例说明。我在台湾时,遇到一位太太向我抱怨说:“师父,这个世界不公平,菩萨没有眼睛,老天聋了耳朵!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可是我的儿子却无缘无故就遇车祸死掉了。为什么许多人做了许多坏事,不得坏报,而我是好人,却遭丧子的苦报?世上岂非没有因果?”

    我告诉她:“你尚不懂佛法,佛法要讲三世因果,你今生自己认为没有做坏事,你就真有那般清净善良吗?你能保证过去无量劫来的无量生中,从来没有做过坏事吗?而且你的儿子死了,说不定也是好事。”她感到非常惊讶,我再解释道:“目前你心里觉得儿子很好,但当你的儿子又是不孝顺,又是败家子的时候,你可能更痛苦。因此,儿子还没来得及给你做败家子,就已经走了,岂不很好。何况,娑婆世界的环境,苦多乐少,你儿子在此间的任务结束后,能到更好的世界投生,岂不更好。这生他做你的儿子,你们的母子缘告一段落,他就走了,正如到你家来服务的工人一般,工作做完了,就该走了,他要辞职,你总不能永远不让他走。若知三世因果的道理,心理才能得到纾解,不会忿恨不平,痛苦一辈子。”

    她又问:“我下一生还能见到我儿子吗?”我说:“你若欠他多的话,下一生定能见到他。不过,下一生见面,彼此都已是另外的人了。”

    四、生命的主人

    我们若不透过佛法来认识生命,那么,生命的事实,只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现象,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周而复始。曾有人问我:“为什么父母要把我生出来,让我在这世界上受苦、受难?”其实,不是父母要将我们生出来,而是自己要被生出来,若无业感果报,是不会被生出来的。这虽不是出于自由意志,确是出于自作自受,因为由于无明烦恼,使得自己做不了主,若不修学佛法,也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自由与自在。

    我曾遇到一个人,他的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学校教育。可是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没有经历过,因此他反而羡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对我说:“师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也因此许多事情我都不会做,也不懂。我没有办法像一般人那样过一般人的生活,有时,我觉得这是生命中的无奈,我无法如一般人那样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像之中,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满足的,想不到还有不满足的人,而且似乎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不满足。

    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对自己生命现象的处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换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风顺的人,在他们的心里,仍有苦恼,仍感怀疑:“为什么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在听到佛法之后,就应该了解到生在世界上来,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缘所造成,不是受制于他人,也没有被谁作弄。而能不能有办法来改善自己、提升生命,才是重要的课题。

    五、提升生命

    生命的提升,首先是不造恶业,要造善业。若能够不造恶业,多造善业,对我们的生命,不能说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改善,至少将会改善,如若这一生不能改善,未来生也能改善。将希望与信心寄托于未来,对佛法有信心,便对自己能够去恶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说的“业”,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漏业,另一为无漏业。有漏业是你做多少行为便会得到多少果报,果报完了之后,业便没有了;也等于说,赚了多少钱便花掉多少钱,花完就没有了。有漏业又可分为黑业及白业两类:黑业是造作恶业,而白业是造作善业,黑业有恶报是堕落三恶道,白业有善报是转生三善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受报的同时,又造新业,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无尽期,故称有漏的业海是茫茫的苦海。

    无漏业乃是行善不求报,只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漏业亦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修得解脱道以后,就不再到这个世界来,故称之为光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无漏业,修的是无漏学,但在进入涅槃道的解脱境之后,也不再到世界上来了。另一类的无漏业是以利他为优先的大乘菩萨行,凡对众生有益的事,永远尽力去做而不求果报,他们虽已不需在这人间受种种苦难,但由于众生还在苦难之中,所以永远还在娑婆世界救度众生。

    六、三无漏学

    至于无漏业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为基础。以“戒”而言,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层面:消极方面,是一切恶事不可做;积极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当然也可以称为习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里面,能够心平气和与他人和睦相处,反省自己,不闹情绪,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经典里教我们许多纠正情绪波动,平息心情混乱的修养方法,无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时,当然可以不动情绪,一旦遇到环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益冲突、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