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itthinissayam nissayetha yam sa ditthinissayam nissayato na
uppajjeyyu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Passatha no
tumhe bhikhhave tam ditthinissayam yam sa ……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ti”(MN。 I。 p。
137),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可能会依励止于见依止,〔认为〕
依止于见依止者不会生起忧盛愁、悲泣、痛苦· 懊恼、绝望。但是,
诸比丘!你们是否看到有任何依止于见依止者没有生起忧愁·
431
432
悲泣、痛苦、懊恼、绝望呢?”其中,“见依止”(ditthinissaya)
可能是指源自于“我论”(attavada)的六十二见(参考《长阿含
第二一经梵动经》),也可能是指本经一开始阿梨吒比丘的恶见。
1930。 汝等受如是身,所有身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汝等见受如是身
所可受身已,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bhikkhave attavadupadanam upadiyetha yam sa attavadupadanam
upadiyato na uppajjeyyu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Passatha no tumhe bhikhhave tam attavadupadanam yam sa ……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ti。”(MN。 I。 p。137),
中文译为“诸比丘!你们可能会执取我论,〔认为〕执取我论
者不会生起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但是,诸比丘!你
们是否看到有任何执取我论者没有生起忧愁、悲泣、痛苦、懊恼、
绝望呢?”这段经文是与段落编号31 的经文相关。
1931。 所谓因神故有我,无神则无我。是为神、神所有,不可得、不可施设,
,及心中有见处、结着、诸使亦不可得,不可施设。比丘!非为具足
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耶:对应之巴文为
“Attani va bhikkhave sati attaniyam me ti assati。 Evam bhante。
Attaniye va bhikkhave sati atta me ti assati。 Evam bhante。
Attani ca bhikkhave attaniye ca saccato thetato
anupalabbhamane yam p' idam ditthitthanam: so loko so atta;
so pecca bhavissami 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n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 eva thassamiti; nanayam bhikkhave kevalo
paripuro baladhammo ti。”(MN。 I。 p。138),中文译为“诸
比丘!如果有〔任何东西是〕我,是否可以说:‘那是属于我的
我?’〔比丘众回答说:〕‘是的,佛陀!’ 如果有〔任何束
西是〕属于我,是否可以说:‘那是我的我?’〔比丘众回答说,〕
‘是的,佛陀!’ 诸比丘!既然我与属于我都不是真实的、确定的,
那么这个见处:‘彼我就是世界,我死后,彼我将会是常的、坚固
的、永恒的、不会变化、永远存在的。’ 不也是一个完全的、彻底
的愚痴法吗?”本段是在说明,如果真的有“我”就会有“属于我”,
反之亦然。可是佛陀的教法一再说明,五蕴中无我,五蕴之外也无我,
即无我,就没有“属于我”,所以我论是愚痴法。
1932。 如是,世尊!为具足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
对应之巴利文为“Kim hi no siya bhante kevalo paripuro baladhammo ti。”
433
434
(MN。 I。 p。138),中文译为“佛陀!如果这不是一个完全的、彻
底的愚痴法,那还会是什么呢?”
1933。 六见处:本段经文(段落编号54)
的语意并不明确,本书将依据对应之巴利文经典翻译(参考MN。 I。 p。
138…139)。此外,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在此段落之前,尚
有一段经文是佛陀告诉诸比丘五蕴是无常· 苦、变异法(参考《中
阿含第六二经频韩娑逻王迎佛经》 段落编号21…31)
1934。 若有比丘,此六见处不见是神,亦不见神所有。彼如是不见已,便不
受此世:不受此世己,便无恐怖:因不恐怖已,便得般涅槃,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passam bhikkhave sutava ariyasavako rupasmim nibbindati;
vedanaya nibbindati; sannaya nibbindati; sahkharesu
nibbindati; vinnanasmim nibbindati; nibbindam virajjati;
viraga vimuccati; vimuttasmim vimuttam iti nanam hoti;
khina jati; vusitam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niyam;
naparam itthattayati pajanati。”(MN。 I。 p。139),中文译为
“诸比丘!如果广泛学习的圣弟子能够如此地观察,便能厌离色、
受、想、行、识,因为厌离便能离欲,因为离欲使能得解脱,
因为解脱便知道解脱的状态:没有再生,
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
1935。 度堑、过堑、破墎、无门、圣智慧镜:对应之巴利文为
“ukkhittapaligho; sankinnaparikho; abbulhesiko; niraggalo;
ariyo pannaddhajo pannabharo visamyutto”(MN。 I。 p。139),
中文译为“除去障碍者,填满沟渠者,拔出欲望者,无门者〔即无
障碍队者〕,旗帜已放下、重担已放下、无束缚的圣者”。
1936。 伊沙那:巴利文为“Isana”,又译“伊舍囊”,是天讦人的名字,
也是“湿婆”(Siva)的旧名。在诸天中,诽他排于第四顺位,在
帝释天(Indra)、苏摩天(Soma)、婆留那天(Varuna)之后,
他的相貌、寿命与帝释天,一样。
1937。 如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
得如来所依识。如来是梵,如来是冷,如来不烦热,如来是不异,
我如是说: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vimuttacittam kho bhikkhave
bhikkhum sa…Inda deva sa…Brahmaka sa…Pajanatika anvesam
nadhigacchanti: idam nissitam tathagatassa vinnanan ti;
tam kissa hetu: Ditthe vaham bhikkhave dhamme tathagatam
ananuvejjo ti vadami。”(MN。 I。 p。140),中文译为“诸比丘!
当诸神与帝释天、梵天、造物主探求心
435
436
如是解脱的比丘时,他们不会得到:‘这是如来之识的所依。’为
什么呢?我说:‘于现法中,如来是不可了知者。’”其中,“如
来”(tathagata)原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但是这里是将它扩大到阿
罗汉身上。
1938。 沙门瞿昙御无所施设,彼实有众生,施设断灭坏,若此中无我不
说:对应之巴利文为“Venayiko samano Gotamo; sato sattassa
ucchedam vinasam vibhavam pannapetiti。”(MN。 I。 p。140),
中文译为“佛陀是虚无论者,教导众生断灭、消灭、根绝。”
这段经文是与段落编号31 的经文相关,其中,主张常见者将佛陀关
于涅槃的教法,误解成现存众生的灭绝,而现存的众生就是他们所认
为的我。
1939。 彼如来于现法中说无忧:对应之巴利文为“Pubbe caham bhikkhave
etarahi ca dukkhan c' eva pannapemi dukkhassa ca nirodham”
(MN。 I。 p。140),中文译为“诸比丘!在过去与现在,
我都是教导苦及苦的寂灭。”
1940。 若我本所作、本所造者,因彼致此言: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kho
idam pubbe parinnatam tattha me evarupa kara kariyantiti。”
(MN。 I。 p。140),中文译为“他们会对我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他
们己遍知过去”。其中,“已遍知过去”(pubbe parinnata)是指五蕴,
所以整句的意思是“他们会对我做这样的事,是因为五蕴。”因为有
五蕴,所以才有尊敬与辱骂,而不是因为有“我”,所以不必因此而
得意或难过。
1941。 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
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正智慧解脱
命终者,彼不施设波,有无穷:对应之巴利文为“Evam svakkhato
bhikkhave maya dhammo; uttano vivato pakasito Chinnapilotiko;
evam svakkhate bhikkhave maya dhamme; uttane vivate pakasite
chinnapilotike; ye te bhikkhu arahanto khinasava vusitavanto
katakaraniya ohitabhara anuppattasadattha parikkhinabhavasamyojana
sammadanna vimutta; vattam tesam natthi pannapanaya。”(MN。 I。
p。141),中文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