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忆与意图、〔住在〕森林中的不安、疲劳与苦恼,〔使它〕在村庄
中得到欢喜、灌输〔它〕与人类和善〔共处〕的习性”。
1905。 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对应之巴利
文为“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neyyo an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nnakkhettam lokassa”(MN。 III。 p。137),中文译为“是应请者、
应供奉者、应施者、应合掌者,〔并且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1906。 愚痴人有三相愚痴标、愚痴像:对应之巴利文为“Tin' imani …
baIassa balalakkhanani balanimittani balapadanani。”
(MN。 III。 p。163),中文译为“愚痴的人有此三种愚痴者的特征、
愚痴者的特相、愚痴者的特质。”
1907。 金斤:音ㄐㄧㄣ,斧子。
1908。 锵:音ㄑㄧㄤ,玉石碰投的声音。此处可能是指“枪”。
425
426
1909。 挓:音ㄓㄚ,张开。
1910。 地生虫:对应之巴利文为“Kita pulava ganduppada”
(MN。 III。 p。168),中文译为“昆虫、蛆、蚯蚓”。
1911。 拘楼罗:语意不详。
1912。 拘棱迦,语意不详。
1913。 不行仁义,不行礼法,不行妙善:对应之巴利文为“Na ……
atthi dhammacariya samacariya kusalakiriya punnakiriya”
(MN。 III。 p。169),中文译为“没有法行、正行、善行、功德行”。
1914。 复取己身倒悬烟屋中,对应之巴利文为“uttarim pi attana pi
bandham nigaccheyya”(MN。 III。 p。170); 中文译为“更使自己
被束缚”。
1915。 谓此行所可行:对应之巴利文为“ayam eva mahantataro
kaliggaho”(MN。 III。 p。170),中文译为“这是更大的不幸”。
1916。 四种人如意足: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hi iddhihi”(MN。 III。 p。
176),中文译为“四种神通”,意思是“四种特质”(参考《中
阿含第六七经大天捺林经》)。
1917。 阿梨吒,巴利文为“Arittha”,又译“阿梨瑟吒、阿栗吒”,
是比丘的名字。
1918。 伽陀婆利:巴利文为“gaddhabadhi”,意思是“饲鹰者”。
1919。 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对应之巴利文为
“Tatha‘ham Bhagavata dhammam desitam ajanami yatha
ye 'me antarayika dhamma vutta Bhagavata te patisevato
nalam antarayayatii。”(MN。 I。 p。130),中文译为“如我所知世
尊所说的法,那些被世尊称为隙碍的法,不会成为受用者的障碍。”
1920。 欲有障碍,世尊说欲有障碍也:对应之巴利文为“Appassada
kama vutta maya bahudukkha bahupayasa; adinavo ettha
bhiyyo”(MN。 I。 p。132),中文译为“欲是少乐、多苦、多难,
其中有许多灾患”。
1921。 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
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对应之巴利文为
“te uparambhanisamsa c' eva dhammam pariyapunanti
itivadappamokkhanisamsa ca; yassa c' atthaya dhammam
pariyapunanti tan c' assa attham nanubhonti; tesam te dhamma
duggahita digharattam ahitaya dukkhaya samvattanti; tam
kissa hetu: duggahitatta bhikkhave dhammanam。”(MN。 I。 p。
133),中文译为“他们学习法是为了批评他人及在辩论中获胜,他
们没有达到为法义而学法的目的。那些被他们错
427
428
误领会的法,会为他们带来长期的不利与痛苦。为什么呢?诸比丘!
因为他们错误地颌会那些法。”
1922。 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故:对应之巴利文为
“Kullupamam vo bhikkhave dhammam desissami nittharamatthaya
no gahanatthaya”
(MN。 I。 p。134),中文译为“诸比丘:我现在要为你们说筏喻法,
目的是要使你们度脱,而不是执取”
1923。 彼作如是竟,能为袱有所益耶:对应之巴利文为“api nu so
puriso evamkari tasmim kulle kiccakari assati。”(MN。 I。
p。135),中文译为“他这样做,对于竹筏是否做到应该做的事呢?”
1924。 六见处:对应之巴利文为“Chayimani … ditthitthanani”
(MN。 I。 p。135),中文译为“此六见处”。此段经文(段落编
号28)的语意并不明确,本书将依据对应之巴利文经典翻译(参考
MN。 I。 p。135…136)。六见处是指“色· 受、想、行、识”以及“彼
我就是世界”。其中,“识见处”包含六识,即“所见”是眼识,
“所闻”是耳识,“所觉”是鼻、舌、身识,“所识、所得、所求、
心所思惟”是意识。
1925。 颇有因内有恐怖耶:对应之巴利文为“Siya nu kho … ajjhattam
asati paritassana ti。”(MN。 I。 p。136),中文译为
“是否有因为无内有而生恐惧的情形呢?”
1926。 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
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
此段经文(段落编号32)似乎应是在说明“云何因外有恐怖耶?”
所以似乎应放在段落编号40 。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u
ekaccassa evam ditthi hoti: So loko so atta; so pecca
bhavissami 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n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 eva thassamiti。 So sunati Tathagatassa
va Tathagatasavakassa va sabbesam ditthitthanadhitthana…
pariyutthanabhinivesanussyanam samugghataya sabbasahkhara…
samathaya sabbupadhipatinissaggaya tanhakkhayaya viragaya
nirodhaya nibbanaya dhammam desentassa。 Tassa evam hoti:
Ucchijjissami nama su; vinassissami nama su; na su nama
bhavissamiti。 So socati kilamati paridevati; urattalim
kandati; sammoham apajjati。”(MN。 I。 p。136…137),中文译为
“诸比丘!有一类人有如此的见解:‘彼我就是世界,我死后,
彼我将会是常的、坚固的、永恒的、玄不会变化、永远存在的。’
当他听到如来或如来弟
429
430
子说法是为了根绝一切见处、偏见、困扰、执着、潜伏的倾向,为了
寂灭一切行,为了舍弃一切执着,为了渴爱的灭尽,为了离贪,为了
寂灭,为了涅槃,他心里想:我将被灭绝,我将被灭亡,我将不再存
在。于是,他会忧愁、疲劳、悲伤、槌胸、哭泣、错乱。”
1927。 比丘者:比较对应之巴利文经典,此段经文(段落编号40)似乎
应是在说明“云何因内有恐怖耶?”所以似乎应放在段落编号32。
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u ekaccassa evam hoti: Ahu vata
me; tam vata me natthi; siya vata me; tam vataham na
labhamiti。 So socati kilamati paridevati; urattalim kandati;
sammoham apajjati。”(MN。 I。 p。136),中文译为
“诸比丘!有一类人有如此的见解:‘唉!我曾有这个。唉!我现在
没有这个。唉!愿我有这个。唉!我没有得到这个。’
于是,他会忧愁、疲劳、悲伤、槌胸、哭泣、错乱。”
1928。 比丘受如是所可受,受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
不发狂痴。汝等见所受所可受,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
不发狂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bhikkhave pariggaham
pariganheyyatha yvassa pariggaho nicco dhuvo sassato
aviparipamadhammo; sassatisamam tath' eva tittheyya。
Passatha no tumhe bhikhhave tam pariggaham yvassa
pariggaho …… tath' eva tittheyyati。”(MN。 I。 p。137),中文
译为“诸比丘!你们可能会遍取所有物,〔认为是〕常的、坚因的、
永恒的、不会变化、永远存在的所有物。但是,诸比丘!你们是否
看到有任何遍取所有物者的所有物是常的、坚固的、永怛的、不会变
化、永远存在的呢?”这段经文是与段落编号39 的经文相关。
1929。 汝等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
胸,不发狂痴。汝等见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
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耶: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bhikkhave
ditthinissayam nissayetha yam sa ditthinissayam nissayato na
uppaj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