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uppannanam kusalanam dhammanam thitiya asammosaya
bhiyyobhavaya vepullaya bhavanaya paripariya chandam
janeti vayamati viriyam arabhati cittam pagganhati
padahati。 Evam patipanno kho; thapati; akusalanam
silanam nirodhaya patipanno hoti。”(MN。 II。 p。26…27),
中文译为“生起意欲、勤奋、努力、用心、奋斗,为了使尚未
生起的邪恶不善之法不生起;生起意欲勤奋、努力、用心、奋斗,
为了使已生起的邪恶不
善之法断尽;生起意欲、勤奋、努力、用心、奋斗,为了使尚未生起
的善法生起;生起意欲、动奋、努力、用心、奋斗,为了使已生起的
善法住立、不错乱、增大、增广、修习、圆满。工匠!如此修习的人
是使不善戒灭尽无余的行者。”
1675。 行戒不着戒:对应之巴利文为“silava hoti; no ca silamaya;
tan ca ceto vimuttim pannavimuttim yathabhutam pajanati”
(MN。 II。 p。27),中文译为“具戒而不着戒,如实知心解脱、
慧解脱”。这是指阿罗汉,虽然他们造作善行,不会将它视为“我、
我所”。因为他们的善行不会成为导致再生的力量,所以善行不应被
称为善行。
1676。 善念何处灭无余:在本经《中阿含第一七九经五支物主经》
是在第四禅灭善念。但是,在对应之巴利一文经典《中部第七八经
沙门文祈子经》 是在第二禅灭善念。
1677。 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这就是“十无学法”,即无学者所
成就的十法,无学的正见(asekha sammaditthi)、无学的正思惟
(asekha sammasankappa)、无学的正语(asekha sammvaca)、
无学的正业(asekha sammakammanta)、无学的正命(asekha
sammajiva)、无学的正精进(asekha sammavayama)、无学的正念
(asekha sammasati)、
359
360
无学的正定(asekha sammasamadhi)、无学的正解脱(asekha
sammavimutti)、无学的正智(asekha sammanana)。
1678。 新金缕黄色衣:对应之巴利文为“navam dussayugam”(MN。
III。 p。253),中文译为“一件新衣服”。
1679。 七施众:对应之巴利文为“Satta …… sanghagata dakkhina”
(MN。 III。 p。255),中文译为“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1680。 十四私施:对应之巴利文为“Cuddasa。。。。 patipuggalika
dakkhina”(MN。 III。 p。254),中文译为“十四种对个人的布
施”。
1681。 入比丘僧园而白众曰:‘众中尔所比丘来,布施彼也。’ 入
比丘尼僧房而白众曰:‘众中尔所比丘尼来,布施彼也。’ 是谓第
五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对应之巴利文为
“Ettaka me bhikkhu ca bhikkhuniyo ca sanghato uddissathati
danam deti; ayam pancami sanghagata dakkhina。 Ettaka me
bhikkhu sanghato uddissathati danam deti; chattha sanghagata
dakkhina。 Ettaka me bhikkhuniyo sanghato uddissathati danam
deti; ayam sattami sanghagat adakkhina。”
(MN。 III。 p。255…256),中文
译为“有人行布施,说:‘愿僧团为我指定如此数量的比丘与比丘
尼。’ 这是第五种对僧团的布施。有人行布施,说:‘愿僧团为我
指定如此数量的比丘。’ 这是第六种对僧团的布施。有人行布施,
说:‘愿僧团为我指定如此数量的比丘尼。’,这是第七种对僧团的
布施。”
1682。 阿难!当来时有比丘……是谓有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
大功德,得大广报:对应之巴利文为“Bhavissanti kho pan';
Ananda; anagatamaddhanam gotrabhuno kasvakantha dussila
papadhamma tesu dussilesu sangham uddissa danam dassanti。
Tada p' aham; Ananda; sanghagatam dakkhinam asankheyyam
appameyya vadami; na tvevaham; Ananda; kenaci pariyayena
sanghagataya dakkhinaya patipuggalikam danam mahapphalataram
vadami。”(MN。 III。 p。256),中文译为“何难!在未来将会有种姓
者,虽然身着袈裟,但却不遵守戒律,具足恶法,而且人们会为了僧
团而布施给那些不遵守戒律的人。阿难!即使在那个时候,我还是
说:对僧团的布施?所得到的果报”是不可计数、不可限量的。阿难!
而且我说:无论如何,对个人的布施绝不会比对僧团的布施得到更大
的果报。”其中,“种姓者”(gotrabhu)原意是指已入圣者阶层
的人,但是此
361
362
处是指空有比丘之名,而无比丘之实的人。“僧团”包括过去所有有
德行的比丘。
1683。 精进人:对应之巴利文为“Puthujjanasilavante”(MN。 III。 p。
255),中文译为“遵守戒律的凡夫”。
1684。 有四种布施,三净施:对应之巴利文为“Catasso kho ima …
dakkhinavisuddhiyo。”(MN。 III。 p。256),中文译为
“有四种布施清净。”其中,“清净”是指会有果报。
1685。 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对
应之巴利文为“silava kalyanadhammo”(MN。 III。 p。256),
中文译为“遵守戒律,具足善法”。
1686。 精进施不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此施因施主净:
对应之巴利文为“Yo silava dussilesu dadati; Danam dhammena
laddha supasannacitto; Abhisadd aham kammaphalam ularam;
Sa dakkhina dayakato visujjhati。”(MN。 III。 p。257);
中文译为“任何遵守戒律的人,具足信乐之心,将如法所得布施给不
遵守戒律的人,〔并且〕 坚信业果是广大的,这样的布施是因施主
而清净。”
1687。 如是施有广报:对应之巴利文为“Tam ve danam vipullaphalan ti
brumi。”(MN。 III。 p。257),中文译为“我说:这样的布施会得到
广大的果报。”
1688。 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思、忧戚,
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对应之巴利文为“Yani kanici …
bhayani uppajjanti; sabbani tani balato uppajjanti no
panditato。 Ye keci upaddava uppajjanti; sabbe te balato
uppajjanti no papditato。 Ye keci upasagga uppajjanti; sabbe
te balato uppajjanti no panditato。”(MN。 III。 p。61),中文译为
“一切恐怖的生起,都是因愚者而生起,不是因智者。一切困厄的生起,
都是因愚者而生起,不是因智者。一切灾祸的生起,都是因愚者而生起,
不是因智者。”
1689。 从苇积草积生火,烧楼阁堂屋:对应之巴利文为“nalagara va
tinagara va aggimukko kutagarani pi dahati ullittavalittani
nivatani phussitaggalani pihitavatapanani”(MN。 III。 p。61),
中文译为“从芦苇屋或草屋生起的火会
燃烧内外墙壁已涂抹、可以防风、门闩紧开、窗户紧开的楼阁”。
1690。 因缘,对应之巴利文为“paticcassamuppada”(MN。 III。
p。62),中文译为“缘起”。
1691。 是处、非处者:对应之巴利文为“thanatthana”(MN。
III。 p。62),中文译为“可能或不可能”、“合理或不合理”。
1692。 十八界,巴利文为“attharasa dhatuyo”,是指十八种要
素,即六根(六内处)、六境(六外处)及六
363
364
识(参考注解42; 184)。
1693。 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对应之巴利
文为“Kamadhatu; nekkhammadhatu; vyapadadhatu;
avyapadadhatu; vihesadhatu; avihesadhatu。”(MN。 III。
p。62…63),中文译为“欲界、无欲界,恚界、无恚界,害界、无
害界。”意思是“欲念、无欲念,恚念、无恚念,害念、无害念。”
(参考注解139)。
1694。 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对应之巴利文为
“Sukhadhatu; dukkhadhatu; somanassadhatu; domanassadhatu;
upekhadhatu; avijjadhatu。”(MN。 III。 p。62)。其中,
“乐界、苦界”是指身体的乐受与苦受;“喜界、忧界”是指心
理的乐受与苦受;“舍界”是指不苦不乐受。
1695。 觉界、想界、行界、识界:即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蕴
(参考注解401)。
1696。 欲界、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