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日没/中后(下午二时至六时),与夜三
时一初夜(下午六时至晚上十时)中夜(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后
夜(凌晨二时至上午六时)。
383。 转轮王:巴利文为“cakkavattin”,意思是“公正与忠实的国王”
,又译“如法者”(dhammiko)、“法王”(dhammaraja)、“四方统
治者”(caturanto)、“征服者”(vijitavi)、“人民财物的守护者”
(janapadatthavariyapatto)、“具足七宝者”(sattaratanasamannagato),
是印度文化中理想的君王及世界的统治者。转轮王聪明智慧,
有四种军 ─ 象、马、车、步军,及七宝 ─ 轮、象、马、珠、女、
居士、主兵臣宝,有一千个颜貌端正的儿子,不用刀杖,只用法就
可统领四大洲(参考注解86),使人民得到安乐。
384。 经行:巴利文为“cankamana”,意思是“在固定的范围内
慢慢地走来走去”。
385。 端正法:巴利文为“anupubbikatham”,意思是
“次第说法或渐次说法。”
386。 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
为妙,道品白净:对应之巴利文为“danakatham silakatham
saggakatham; kamanam adinavam okaram samkilesam nekkamme
anisamsam pakasesi”(AN。 IV。 p。209),中文译为“说明布施、
持戒、生天的相关事情,爱欲的危险、愚行、污秽,远离爱欲
可带来的益处。”
387。 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
无盖心:对应之巴利文为“kallacittam muducittam vinivaranacittam
udaggacittam pasannacittam”(AN。 IV。 p。209),中文译为
“内心已经做好准备,柔软、没有障碍、欢喜、虔诚”。
388。 诸佛所说正要:对应之巴文为“buddhanam samukkam sika dhammadesana”
(AN。 IV。 p。210),中文译为“诸佛所赞叹的法说”。
389。 童子胜:巴利文为:“Jetakumara”,文译“祇陀、祇洹、逝多、胜”,
是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王子。
390。 辇:音ㄋㄧㄢˇ ,运载、运送。
391。 少处未遍:无法用黄金覆盖之处,应该是种植树木的地方。
392。 大屋‘巴利文为“vih ara”,中文译为“精舍,比丘们的住处”。
393· 拘烯,巴利文为“kotthaka”,中文译为“仓库”。
394。 极美净妙种种丰饶食啖含消:对应之巴利文为“panitam khadanlyam
bhojanlyam patiyadapetva papdumutikassa salino vicitakalakam
anekasupam
83
84
anekabyanjanam”(MN。 II。 p。50),中文译为“准备极妙的硬食、
软食、黄色食物袋中除去黑粒的米、种种的汤汁及种种的佐料。”其
中,“硬食”(khadaniya)是指应该被咬碎的食物;“软食”(bhojaniya)
是指一般可以吃的食物。
395。 四种须陀洹:巴利文为“cattari sotapattiyangani”,意思
是“成就须陀洹果的四个条件”。有二种说法,即(1)四不坏净:
对于佛、法、僧、戒有信心(参考注解397);(2)亲近善知识、听
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参考注解202; 190; 11)。
396。大拘稀罗:巴利文为“Mahakotthita Mahakotthika”
,又译“摩诃俱稀罗、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瑟耻罗、俱耻罗、
大句私、大肚持、大住”。他出生于舍卫城中非常富有的婆罗门家庭,
并精通三吠陀,在听过佛陀的教法之后,便出家为比丘,很快就成为
阿罗汉。另外一种说法是:俱瑟耻罗(即是长爪梵志,也就是舍梨子
的舅舅)听说舍梨子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便去找佛陀理论,后来听了
佛陀的教法,便出家为比丘,证得阿罗汉。不论哪一种说法,都说大
拘烯罗是佛弟子中“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的比丘。
397。 不坏净:巴利文为“abhejjapasada”,中文译为“不会被破坏
的清明”,意思是“坚固不移的信心”。
四不坏净是指对于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众及戒律,有坚固不移
的信心(参考注解395)。
398。 入正法,巴利文为“dhammam gadhati”,中文译为“坚住于
法”,意思是“对于佛陀教法〔的态度〕 能够坚定不移”。
399。 食,巴利文为“ahara”,中文译为“食物、营养品、滋养、原
因”。
400。 四食:巴利文为“cattaro ahara”,意思是“可以维持
众生身心的四种滋养品”,即“抟食”(kabalihkaro),又译“段
食”,是“可以滋养身体,或粗或细的食物”,需要用牙齿嚼食的是
粗食,不需要用牙齿嚼食的是细食;“触食”(phassaharo); 又
译“更乐食”,是“透过沐浴、按摩身体,或与外界接触得到的快乐、
满意,使身心得到滋养”;“思食”(manosancetanaharo),
又译“意思食”是“透过思考、分别的方式,例如意愿、希望,使身
心得到滋养”;“识食”(vinnanaharo),是“以思考、分
别所产生的结果,即六识(包括入胎时与染爱相应的识),使身心得
到滋养”。
401。 五阴,又译“五蕴”,巴利文为“pancakkhandha”; 意思是“组
成众生的五个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rupa)
是“变碍”,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所以可分
85
86
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受”(vedana)是“领纳”,
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是有情的情绪作用:“想”(Sanna)是
“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境界时,心即摄取境相而现为心象;
由此表象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行”(sankhara)
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对境而引生内心,经
心思的审虑、决断,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识”(vinnana)
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就是把上面主观的受、想、行客观
化,于此等客观化了的受、想、行生起了别认识的作用。
402。 欲有、色有、无色有:巴利文为“kamabhava; rupabhava; arupabhava”
。其中,“有”(bhava)是存在〔的状态〕、变化、再生〔的形式〕。
所以,“欲有”是在欲界的存在;“色有”是在色界的存在;
“无色有”是在无色界的存在。
403。 受:又译“取”(upadana),意思是“执着”(参考注解188,404)
404。 欲受、戒受、见受、我受:又译“欲取、戒取、见取、我取”,
巴利文为“kama…updana; silabbata…upadana; ditthi…upadana;
attavada…upadana”。“欲取”是执着色、声、香、味、
触五种欲望;“戒取”又译“戒禁取”,是执着错误的戒律与仪
式作为修行的依据;“见取”是执着邪见,并视为真理;“我取”又
译“我语取”,是执着常恒不变的我,并视为真理。
405。 欲爱、色爱、无色爱:巴利文为“kamatanha; rupatanha; arupatanha”
。“欲爱”是贪爱欲界;“色爱”是贪爱色界;“无色爱”是贪爱
无色界。
406。 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又译“乐触、苦触、不苦不
乐触”,巴利文为“sukhasamphassa; dukkhasamphassa;
adukkhamasukhasamphassa”。“乐触”是快乐的接触;“苦
触”是痛苦的接触;“不苦不乐触”是没有快乐与痛苦的中性接触。
407。 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ajjhattam paccattam kakkhalam kharigatam upadinnam”
(MN。 I。 p。185),中文译为“凡是在内的,属于个人的,硬的,
固体的衍生物”。
408。 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外地界是伟大的,是清净的,
是不令人厌恶的。这是与内地界比较的结果来说的,但经文中并未举
例说明什么是外地界。《分别论》列举了二十二种外地界,即铁、铜、
锡、铅、银、珍珠、宝石、猫眼石、贝壳、石头、珊瑚、银币、黄金、
红宝石、种种宝石、草、木、碎石、陶器碎片、大地、岩石、山(Vibh。p。82)。
87
88
409。 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对应之巴利文为“kim pan'imassa
mattatthakassa kayassa tanhupadinnassa”(MN。 I。 p。185),
中文译为“何况这个由贪爱所衍生短暂的身体!”
410。 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对应之巴利文为“ahanti va maman ti
va asmiti va”(MN。 I。 p。185),中文译为“〔这个身体〕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