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 tanhapaccaya upadanam;
upadanapaccaya bhavo; bhavapaccaya jati; jatipaccaya
jaramarana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sambhavanti。 Evam 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AN。 I。 p。177),中文译为“因为无
明而生起行,因为行而生起识,因为识而生起名色,因为名色而生起
六入,因为六入而生起触,因为触而生起受,因为受而生起爱,因为
爱而生起取,因为取而生起有,因为有而生起生,因为生而生起老、
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这就是一切苦的生起。”其中
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
苦恼绝,就是十二因缘。这十二支依序生起成为苦的起因,称为“十
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或“顺观十二因缘”、简单说,“无明”(avijja)
是无知;“行”(sahkhara)是行为造作,包括现在与过去(身口意)
行为的总和;“识”(vinnana)是了解与分别,包括六识(参考注解
42; 233); “名色”(namarupa)是组成众生的五蕴一色、受、
想、行、识(参考注解401);“六入”(salayatana)又译“六
处”(参考注解184); “触”(phassa)是接触,包括乐触、苦触、
不苦不乐触(参考注解406);“受”(vedana) 是感受,包括乐受、
苦受、不苦不乐受;“爱”(tanha)是贪爱、渴望,包括欲爱、色
爱、无色爱(参考注解405)及欲爱、有爱、无有爱(参考注解558);
“取”(upadana)是执着,包括欲取、戒取、见取、我取(参
考注解404);“有”(bhava)是存在、变化,包括三界的欲有、色
有、无色有
45
46
(参考注解402);“生”(jati)是轮回再生;“老、死、忧愁、
悲泣、痛苦、懊恼、绝望”(Jaramarana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是轮回再生后现实生活中
的种种烦恼苦。
189。 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断无余,舍、吐尽、无欲、
灭、止、没:对应之巴利文为〃 Avijjaya tveva asesavir aganirodha
sankharanirodho; sankharanirodha vinnarnnirodho; vinnananirodha
namarupanirodho; namarupanirodha salayatananirodho;
salayatananirodha phassanirodho; phassanirodha
vedananirodho;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nirodha
upadananirodho; upadananirodha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a jatinirodho; jatinirodha jaramaranam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ayasa nirujjhanti。 Evam 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AN。 I。 p。177),中文
译为“因为无明的灭尽无余而灭尽行,因为行的灭尽而灭尽识,因为
识的灭尽而灭尽名色,因为名色的灭尽而灭尽六入,因为六入的灭尽
而灭尽触,因为触的灭尽而灭尽受,因为受的灭尽而灭尽爱,因为爱
的灭尽而灭尽取,因为取的灭尽而灭尽有,因为有的灭尽而灭尽生,
因为生的灭尽而灭尽老、死、忧愁、悲泣、痛苦、懊恼、绝望,这就
是一切苦的灭尽。”这十二支依序灭尽成为苦的寂灭,称为“十二因
缘的生死还灭”或“逆观十二因缘”。
190。 八支圣道,巴利文为“ariya atthahgika magga”,又译“八正道”,
即“正见”(sammaditthi)是正确的知见,包括世俗有漏的正
见,即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间有解脱者、
如法修行者可往生善处、乃至以自己的智慧亲自体证解脱;出世无漏
的正见,即如实知见四圣谛。“正思惟”(sammasahkappa)是
正确的意念,即没有欲念、没有恚念、没有害念(参考注解139)。
“正语”(sammavaca)是正当的言词语言,即不说不实的妄
语、不恶口骂人、不挑拨是非、不作无意义的闲聊。“正业”(samm
akammanta)是端正的行为,即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不当行为。
“正命”(sammajiva)是正当的谋生方法,即不从事买卖武器、
人口、肉类、酒类、毒品等不当的谋生方法。“正精进”(samma
vayama)是正确的努力,即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
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念”(sammasati)是正当的忆念,
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正定”(sammas
amadhi)是正确的禅定,即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为基础所生的禅定。
191。 罗云:巴利文为“Rahula”,又译“罗喉罗、罗护
47
48
罗、罗云”,是佛陀出家前所生的儿子,也是佛弟子中“不毁禁戒,
诵读不懈第一”的比丘。在成道后的第二年,佛陀应父亲净饭王的邀
请,第一次回到故乡迦毗罗卫城时,罗喉罗才跟佛陀出家。佛陀的也
的父亲净饭王知道后非常难过,向佛陀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将来所有
的人出家前,必须要有父母亲的同意才可以,佛陀同意了父亲的这个
要求。
192。 温泉林:巴利文为“Tapodarama”,又译“榻补、温泉精
舍”,位于王舍城外。
193。 道;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nnam”,(MN。 I。 p。414); 中文
译为“沙门性、沙门法”,意思是“修行人的身份、修行人所做的修
行”,即八正道(参考《杂阿含第七九五经》)
194。 尽弃:对应之巴利文为“chadditam”(MN。 I。 p。414); 中文
译为“舍弃”。
195。 覆:对应之巴利文为“nikujjitam ”(MN。 I。 p。414); 中文译为
“扭曲、背离”。
196。 仰:对应之巴利文为“rittam tuccham”(MN。 I。 p。414); 中
文译为“空虚无用的”。中文译为“空虚无用的”。
197。 喀:音ㄎㄚˋ,同“髂”,腰骨。
198。 胁:音ㄒㄧㄝˊ,同“胁”,胸旁有肋骨的部分。
199。 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巴利文为“Ekam
dhammam atitassa; musavadissa jantuno; vitinnaparalokassa
natthi papam akariyam。”(Dhp。 176),中文译为“若有人违犯妄语
之法,则不在乎后世〔会如何〕,而且无恶不作。”
200。 宁瞰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巴利文为“Seyyo
ayogulo bhutto tattho aggisikhupamo; yan ce bhunjeyya dussilo
ratthapindam asannato。”(Dhp。 308),中文译为“宁愿吞下燃烧
如火的热铁丸,也不应违犯禁戒,而接受施食。”
201。 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对应之巴
利文为“Yam nu kho aham idam kayena kammam kattukamo
idam me kayakammam
attabyabadhaya pi samvatteyya parabyabadhaya pi sam…
vatteyya ubhayabyabadhaya pi samvatteyya; akusalam
idam kayakammam dukkhudrayam dukkhavipakan ti。”(MN。 I。
p。415),中文译为“我将要造作身体的行为,我的这个身体的行为
是否会导致恼害自己?恼害他人?恼害自己与他人?是否为不善的
身体的行为,会导致苦及苦报?”因此,本书将《大正藏》 中的经
文“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彼身业不
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校勘为“彼身
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彼身业◎净,
或○不自为,或○不为他,善与乐果受于
49
50
乐报”。
202。 善知识:巴利文为“kalyanamitta”中文译为“好的同伴,有德
行的朋友”,是指能够教导佛法,使人趋向解脱的指导者。其中,佛
陀与其他的解脱者是最好的善知识。
203。 本从他活:乞食为生者,指修行人。
204。 故作业:巴利文为“sancetanika kamma”,意思是“故意造作的
行为”。
205。 妇父母所护:此句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并不存在。
206。 亲亲:巴利文为“nati”,其意为“亲戚、亲族”。
207。 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rakkhita
sassamika saparidamda”(AN。 V。 p。292),意思是“已经结
婚,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受到惩罚保护的妇女”。其中,“罚护女”
(saparidamda)的意思是“侵犯此女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
此女是受到惩罚保护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