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作。”
尊者跋陀和利回答说:“是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戒,
比丘众都欢喜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只有我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为
什么呢?因为我无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请佛陀接受我的忏悔,接受我
的表白,我忏悔后,一定会防护自己不再犯过。”
24。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如是,汝实如愚、如痴、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我
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
从座起去。所以者何?以汝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若汝有过
,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如是则于圣法律中益而不损。若汝
有过,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
佛陀又说:“跋陀和利!的确!你实在是个愚痴者、心不安定者、不善者。为什么呢
?因为我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戒,比丘众都欢喜受持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只有
你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法受持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
跋陀和利!不过你能忏悔、表白、防护自己不再犯过,如此,跋陀和利!能够忏悔
、表白、防护自己不再犯过者,必定能在贤圣之法有所增长,不会退失。”
25。 “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不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
,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80)。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
心(987),现法乐居(1843)。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已,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
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1844)。彼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已,便
不生欢悦(290),不生欢悦已,便不生喜(20),不生喜已,便不止身(291),不止身已,便不觉
乐(20);不觉乐已,便心不定。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不定已,便不见如实、知如真(1845)
。”
“跋陀和利!有些比丘没有完全学习尊师的教法,心里想:‘如果我住在偏远、没有
六一一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
六一二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我或许能够随
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于是,他便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
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当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
有危险之处时,尊师非难他,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非难他,天人非难他,自
己也非难自己。当他被尊师非难,被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非难,被天人非难
,被自己非难之后,心不生欣悦;因为心不生欣悦,便不得内心的喜悦:因为不得
内心的喜悦,便不得镇静;因为不得镇静,便不得身体的轻安;因为不得身体的轻
安,心便不能专注。跋陀和利!当比丘的心不能专注时,便不能如实知见〔世间的
现象〕。”
26。 “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
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 燕坐。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心
,现○法乐居。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已,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
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彼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已
,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喜;生喜已,便止身;止身已,便觉乐;觉乐已,便
心定。”
“跋陀和利!有些比丘完全学习尊师的教法,心里想:‘如果我住在偏远、没有人为
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我或许能够随所欲
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于是,他便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
,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当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
险之处时,尊师不非难他,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不非难他,天人不非难他,
自己也不非难自己。因为他不被尊师非难,不被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非难,
不被天人非难,不被自己非难,心便生欣悦;因为心生欣悦,便得内心的喜悦;因
为内心的喜悦,便得镇静;因为镇静,便得身体的轻安;因为身体的轻安,心便能
专注。跋陀和利!当比丘的心专注时,便能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
27。 “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定已,便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已,便离欲、
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20)。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
时得第一增上心(36) ,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
(48)。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21)。跋
六一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
六一四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
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
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22)。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三增上心
,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23)。跋陀和利!是谓彼
于尔时得第四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
涅槃。”
“跋陀和利!当比丘的心专注时,便能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如实知见〔世间
的现象〕之后,便能因为远离欲,远离邪恶不善之法,具足初禅而生活,即有觉、
有观,而且从远离〔欲、不善之法〕生起喜乐。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
很容易得到的第一种禅定,使他的心没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他因
为觉观的息灭,具足第二禅而生活,即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而且从无觉无观的定生
起喜乐。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的第二种禅定,使他的心没
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他因为远离喜而达到内心平衡,并且有正念
正智,会以身体经验圣者所宣说之乐,即‘内心平衡,并具足正念者,其生活是快
乐的’,具足第三禅而生活。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的第三种
禅定,使他的心没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他因为乐灭、苦灭、过去
的喜与忧已经灭,具足第四禅而生活,即不苦、不乐、〔只有〕由内心平衡所生起
之念的清净。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的第四种禅定,使他的
心没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
28。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501)通证。彼
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
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
、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
寿讫。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此第一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
,谓无智灭而智生,合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忆宿命智作证明达。”
“在得到如此的禅定后,他的内心清净,没有污秽与烦恼,内心柔软,不受影响,
六一五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
六一六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成就宿命通。他成就的宿命通可以回忆自己过去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
坏劫、无量成坏劫以前的行为造作及相貌。也可回忆其他众生的经历,自己曾经生
在何处,有如此的姓、名、出生、饮食、经历过的苦乐、寿命、命终。在此命终后
,再生至别处;在别处命终后,再生至此处,生在此处时,有如此的姓、名、出生
、饮食、经历过的苦乐、寿命、命终。跋陀和利!这是他在那时可得到的第一种
明宿命明,这是他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的成果,即愚痴灭而
智慧生起,黑暗灭而光明生起,无明灭而明生起。”
29。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于生死智通作证。彼
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
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
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
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190)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
升善处,上生天中。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
,修行精勤,无智灭而智生,合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生死智作证明达。”
“在得到如此的禅定后,他的内心清净,没有污秽与烦恼,内心柔软,不